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有关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善的方法和对策。希望可以提高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促进煤炭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匮乏、人才严重外流等。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必须提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僵化
很多煤炭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来管理人才,这种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的发展需求。即便有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因为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当前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人才的质量与素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首先,煤炭企业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劳动强度特别大,使人才引进面临很大的困难。其次,工资待遇低也是煤炭企业人才引进困难的一个原因。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企业不得不做出裁员、降薪的决定。基于此,很多从事煤炭行业的人才在工作几年后,选择了跳槽或者改行。
(三)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积极性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给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上了行政管理的烙印。具体表现为:参照政府机关的级别制,规定技术人员、工人的薪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技术人员与岗位工资不匹配的局面。在一些煤炭企业中,这种级别制管理模式,使工人与干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从而限制了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度,并建立了相关的激励机制。但是,收效甚微,未能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技术人员因为在原单位感到无用武之地,选择跳槽。另一方面,其他人员没有工作动力,在单位应付差事,混日子。
(四)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
煤炭企业为了提高生产量,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要求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并采取多种途径发展文化层次高、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然而,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在于:首先,经费难以保障。很多企业在开展培训活动时,往往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其次,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具体考核的方法,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确,不具有可行性。除此之外,企业采用死板的培训机制,也降低了培训的质量有效果。
二、提高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认真分析人员职务,合理设置岗位
针对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首先,认真分析员工的职务,然后设置合理、科学的工作岗位。在进行职务分析与设计时,应该遵循权责并重的原则,在建立双轨制的基础上,彻底解决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反之,就会导致职务双轨制成为一场空谈。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导致煤炭企业管理职位的权力过于集中。相反,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任何支配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级别的严重不对等状况。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重新对技术人员、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职务进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个部门、人员的职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搞活煤炭企业的内部机制,充分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引入外部人才具有非常大的难度。鉴于此,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发展,重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而且有利于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满足了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煤炭企业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在培训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特色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积极配合企业参与到培训项目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术。在此基础上,避免人才的大量流失。在培训内容上,强化特殊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企业储备充足的技术人才库。
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由于不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或者因为业务繁忙术语培训,导致技术人员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发展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术、技能,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最后,为了将培训落实到位,提高培训的质量,应该建立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和培训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防止出现蒙混过关、走过场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比如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特点等,建立特色的内部培训体系,调动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分配模式
针对人员大量流失的问题,煤炭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这样,可以使技术人员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在工作中的信心与勇气,最终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在制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时,要求明确技术人员的权责,提高市场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能力等因素,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比如,将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工作态度、成产绩效等纳入分配指标当中,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非常重要。实施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煤炭企业应该扩宽传统的工资体系,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同时,突出煤炭岗位特点,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劳动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岗位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岗位责任绩效、考核结果来确定薪酬,使各类人员的收入更加合理,从而避免收入差距悬殊的现象。其次,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合理的激励性薪酬,合理确定其薪资水平,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分配办法,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满足煤炭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下面是某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日常考核。如表1所示:
三、结束语
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着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剧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所以,为了使煤炭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彻底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煤炭企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与措施。比如,认真分析人员职务,合理设置岗位;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分配模式,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等,希望可以为该方面起到参考的作用。(作者单位:汾西矿业员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董建萍.浅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2]高海涛,李宏涛.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5(25).
[3]李卫红.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2015(05).
[4]孙海霞.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5(03).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匮乏、人才严重外流等。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必须提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僵化
很多煤炭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来管理人才,这种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的发展需求。即便有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因为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当前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人才的质量与素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首先,煤炭企业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劳动强度特别大,使人才引进面临很大的困难。其次,工资待遇低也是煤炭企业人才引进困难的一个原因。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企业不得不做出裁员、降薪的决定。基于此,很多从事煤炭行业的人才在工作几年后,选择了跳槽或者改行。
(三)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积极性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给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上了行政管理的烙印。具体表现为:参照政府机关的级别制,规定技术人员、工人的薪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技术人员与岗位工资不匹配的局面。在一些煤炭企业中,这种级别制管理模式,使工人与干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从而限制了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度,并建立了相关的激励机制。但是,收效甚微,未能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技术人员因为在原单位感到无用武之地,选择跳槽。另一方面,其他人员没有工作动力,在单位应付差事,混日子。
(四)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
煤炭企业为了提高生产量,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要求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并采取多种途径发展文化层次高、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然而,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在于:首先,经费难以保障。很多企业在开展培训活动时,往往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其次,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具体考核的方法,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确,不具有可行性。除此之外,企业采用死板的培训机制,也降低了培训的质量有效果。
二、提高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认真分析人员职务,合理设置岗位
针对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首先,认真分析员工的职务,然后设置合理、科学的工作岗位。在进行职务分析与设计时,应该遵循权责并重的原则,在建立双轨制的基础上,彻底解决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反之,就会导致职务双轨制成为一场空谈。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导致煤炭企业管理职位的权力过于集中。相反,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任何支配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级别的严重不对等状况。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重新对技术人员、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职务进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个部门、人员的职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搞活煤炭企业的内部机制,充分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引入外部人才具有非常大的难度。鉴于此,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发展,重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而且有利于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满足了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煤炭企业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在培训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特色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积极配合企业参与到培训项目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术。在此基础上,避免人才的大量流失。在培训内容上,强化特殊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企业储备充足的技术人才库。
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由于不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或者因为业务繁忙术语培训,导致技术人员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发展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术、技能,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最后,为了将培训落实到位,提高培训的质量,应该建立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和培训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防止出现蒙混过关、走过场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比如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特点等,建立特色的内部培训体系,调动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分配模式
针对人员大量流失的问题,煤炭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这样,可以使技术人员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在工作中的信心与勇气,最终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在制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时,要求明确技术人员的权责,提高市场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能力等因素,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比如,将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工作态度、成产绩效等纳入分配指标当中,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非常重要。实施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煤炭企业应该扩宽传统的工资体系,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同时,突出煤炭岗位特点,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劳动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岗位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岗位责任绩效、考核结果来确定薪酬,使各类人员的收入更加合理,从而避免收入差距悬殊的现象。其次,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合理的激励性薪酬,合理确定其薪资水平,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分配办法,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满足煤炭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下面是某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日常考核。如表1所示:
三、结束语
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着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剧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所以,为了使煤炭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彻底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煤炭企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与措施。比如,认真分析人员职务,合理设置岗位;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分配模式,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等,希望可以为该方面起到参考的作用。(作者单位:汾西矿业员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董建萍.浅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2]高海涛,李宏涛.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5(25).
[3]李卫红.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2015(05).
[4]孙海霞.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