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当你有幸踏足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我国广西巴马这块神秘的土地时,相信你不仅会对这句千年古语表示怀疑,同时更会对这块充满神奇与魅力的土地感到无限向往。因为这里“八十老人到处有。人生百岁不稀奇”。
  巴马县位于东经105度、北纬23度的广西西南部。这里山明水秀,空气清新。崇山峻岭,层峦叠蟑。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一个瑶族人口约占80%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巴马22.4万人口中,100岁以上的老人有75人,90~99岁的有223人。70~90岁的多达7387人。在1996年的调查中,当地的百岁老人已增至81人,百岁长寿率高达3.58/万。巴马县的长寿率已跃居世界长寿之乡榜首。1991年9月,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团专程到巴马县进行长寿科学实地考察,结果表明,巴马县每百万人口中拥有长寿老人数居世界长寿之乡的首位。同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专题考察报告和论证会,正式确认中国广西巴马县为世界五大长寿乡之一。
  巴马县的百岁老人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数都耳聪目明。瑶族老寿星韦h新今年已115岁,他的儿子90岁,孙子66岁,曾孙已娶了媳妇,玄孙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五代同堂的大户人家。韦卜新目前眼力尚好。口齿清楚,只是耳力稍差些。据他的家人说,他每天仍能吃两大碗玉米饭,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每天早睡早起,身体健康硬朗。即使偶有伤风感冒,也只是到山上采些草药煎服,从来不打针、不吃西药。
  百岁老人周雅堂每年都饲养一大群鸭,老人每天赶着鸭群到山涧溪水边放养,十分有耐心。鸭子被她养得膘肥体壮。无疑,周雅堂老人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鸭司令”了。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要数壮族老人黄牙烈,如今她已113岁,但仍能穿针引线,并且不戴眼镜。有时她的粗布短袄破了,她便自己一针一线地缝补,一身穿戴得十分整洁。
  巴马镇文化街107岁高龄的王妈求,如今借助眼镜仍能读书看报。据她的家人讲,她经常要别人给她找些报纸、书籍来看,只是由于她以前学的是繁体字,现在的简体字她读起来反而感到有些吃力。
  在巴马采访,有关老寿星们的趣事常常令人感到兴奋不已。今年110岁的罗秀珍老太太,在她身上曾发生过一次“返老还童”的奇迹。1991年她得了一次大病,可是当她病愈后,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全身都换了一层新皮,同时,缺牙的嘴里还长出了不少新牙,头上也长出了乌黑发亮的头发。人们知道这一奇迹后,疑是福星降世,方圆几十里外的人都专程来看望她。目前。罗秀珍老太太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并且每天外出爬山打柴,采摘野菜野果,像青壮年一样过着山里人的正常生活。
  延长寿命或“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的梦境。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召集他的大批御医为他研制长寿之药,以求“长生不老”。然而,他始终未能如愿,只活了50岁便寿终正寝了。今日的巴马县长寿老人如此之多,并且都未服任何“长生不老”之药,这自然引起了世人瞩目。许多探究人生长寿秘密的人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考察研究,从而更加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医学、长寿学博士森下敬一先生曾三次跨洋来巴马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森下敬一先生认为:巴马县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新发现的长寿人口最密集、所处纬度最低的长寿之乡。世界上分布在前苏联、古巴、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的四大长寿乡,都在北纬40度正负5度之间、古丝绸之路两侧一万平方千米以内,而巴马是唯一的例外。森下敬一在巴马考察时,曾用先进仪器对巴马境内的空气进行测试,发现位于低山区的巴马由于自然条件特殊,宇宙线、紫外线和地壳表面放射线充足,气体分子在这些射线的作用下,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产生了高达2万个以上空气负离子,比城市街道高出几十倍。负离子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机体抵抗能力,这是巴马之所以成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原因之一。此外,森下敬一还称,他经过4~5年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得出了一个跨地域、跨民族的结论:不管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长寿之乡,还是广西巴马的长寿之乡,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玉米杂粮和蔬菜瓜果为主食,很少吃油腻太多、脂肪含量偏高的肉食;居住以粘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房子内,没有钢筋水泥等混凝土建成的房屋,据说这样可以更多地吸取大地的“灵气”;生活区域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很少有诸如工厂、汽车排放的废气污染;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巴马的长寿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居住环境。这里山高、路远、林密。他们常年累月翻山越岭,躬耕劳作,练就了一身好筋骨,同时也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由于这里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大都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生与世无争的纯朴的传统农家生活。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有的家庭还处于贫困状态,甚至有些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代舒适的生活方式似乎离他们很遥远。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如果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尽早开发出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的钛、铁、铜、黄金、硫磺、矿泉水、水晶石等),那么,一个美丽富饶而又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长寿之乡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他文献
我喜欢大自然。她怀抱中的每座山,每条河,每朵花,每棵庄稼,每丛蒿草都那么清新,那么亲切。沉入其中,融于自然,宠辱皆忘,我觉得全身每条脉管里都流淌着妙不可言、酣畅淋漓的琼浆。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  我喜欢坐在路边看行人。看高雅的都市女郎迈着小步,哼着流行歌曲很诗意地往前走;看活泼的儿童手拉手唱着歌儿笑哈哈地往前蹦;看淡泊的老人在夕阳下互相搀扶着缓缓散步。于是,我的心情格外地舒畅起来。  因
期刊
正确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如何科学地遵循人体的生理规律进行锻炼,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  1、不宜在室内长时间活动。中老年人在进行锻炼(如集体练功或跳舞)时,运动场所不宜长年累月设在室内。因为一是室内二氧化碳排出增多,空气容易混浊;=是人多造成空气温度、湿度高,抑制人体的散热。所以应选择环境优美、通风设备良好处进行锻炼。  2、不宜在马路两侧或煤烟弥漫的场所锻炼。机动车带起的灰尘,排出的废气,都能被
期刊
人吃五谷难免生百病,药便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之一。但吃药是极有讲究的,有病前吃、病中吃和病后吃之分。患者往往头痛治头、脚痛医脚,无暇分辨其中之异,若晃头把玩一番其实并不寡味。粗略地说,病前吃旨在防,是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为吃药之上策。中策是病中吃,虽说可对症下药。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比较费力。病后吃药当然属下策了,不仅如客走倒茶一般不讨好,而且至少复杂至两种情况:一种吃病愈补虚的药
期刊
玩具是孩子们的宠物,是开发孩子智慧的又一“良师”,也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手段之一。  市场上的玩具种类很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妥善选择,有益于培养好孩子。  ●形象型玩具如各种动物、娃娃、家具、炊具、各种交通工具等。这类玩具主要以形象为吸引力,孩子在摆弄中能获得启蒙知识。如抱着布娃娃,学着大人的语言,要他听话,不要顽皮;学着大人摆弄炊具、餐具等,从中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习惯,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期刊
上门看病    帕特先生请了一位医生到家里来给妻子看病,他把医生让进里屋,自己坐在门外等。  不久,医生探出头来问:  “帕特先生,有起子吗?”  过了一会儿,医生又要钳子。后来,又要锤子。  帕特先生终于忍耐不住了:“大夫,我妻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生说:“不知道,我的药箱还没有打开哪!'’    退烧    艾布·努瓦斯去拜访一位吝啬得一毛不拔的朋友,见他正发着高烧。  医生诊治后说:“病
期刊
谈起乳癌,人们总是想到女性,因为女性有丰满的乳房,而男人只有乳头和乳晕。年仅50岁、体质健壮的老陈,3~4个月前,左侧乳头内有白果大无痛性肿块,妻子发现后叫他去医院检查,他说这不是病,15岁时乳头也长过肿块,没有问题,不必治疗。可不到4年的时间,肿块便逐渐变大,稍有疼痛,乳头上溢出黄色液体,开始有小破溃。这时他还没有重视,认为是发炎。服了几天消炎药片,未见好转,反有加重。他只好到当地医院去检查,医
期刊
什么是营养?从广义上来说,凡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都可以划入这一范畴。而就饮食而言,除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外,目前认为还应将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归入其中。今日社会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满足营养供给。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膳食,如何与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彻底告别!  人们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毛病是走极端、钻牛角尖。譬如一说西餐富于营养,便餐餐大鱼大肉、高脂肪高蛋白,对寻
期刊
想赚个好觉睡不那么容易。像我这样的爬格子人,不出四两力气,整日香烟浓茶,过半夜精疲力竭,躺在床上,大脑却还异常兴奋,只能“活睡”而不能“死睡”,第=天,就是一只“赖死猫”。明明知道这是短寿勾当,却有什么办法?关在县城的一只火柴盒里,伸不开手蹬不出足。于是,我设法开销“剩余体力”:爬山。爬山累个半死不活,出透汗,洗把热水澡。那种觉睡得多么香,多么甜!神仙过过,我也过过。  这座山名谓霍岭,属天目山余
期刊
那是岁末忙碌的日子,城市人准备迎新年过元旦了,而我们一家三口却踏上了去大金山的旅程,要过一个远离像海一般喧嚣的城市的属于自己的节日。  其实大金山离城市并不很远,它位于南京东南,在溧水县城东郊,是一个山青水秀的所在。因为是冬季,一路景色萧条,但一进大金山,只见林木蓊郁,翠色相接,山下一片碧绿的水,水色山影,相映生辉。我们来到山庄别墅住下。这是一幢小洋楼,有100多平方米,客厅简直可以开舞会了。儿子
期刊
我有两位朋友N和G,N住北方草原,G住南方半岛,彼此是同行,以爬格子为世人所知。  初春某日,细雨淅沥,我正在寒舍与一气功师探究瑜伽功之奥秘,蓦地,门铃“叮咚”作响,我忙去开门,见是一位白发、瘪嘴、躬背的老人。颇感陌生,不敢贸然相认。  “不认识了,我是N啊!”客人顿生诧异。闻声,我方恍然太悟,殷殷邀至客厅,递烟沏茶。  才两年不见,刚交50的N,竞衰老成若般模样,委实令我困惑,N似有察觉。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