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品读提示语,发掘人物品质(《草船借箭》王崧舟)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这里有个提示语“笑着说”。你读读这话,想想诸葛亮在笑谁?
生:笑曹操。
师:你从哪里体会出的?
生:从他说的话中体会出的。
师:是啊,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知道他多疑,就把他玩于手掌之中,这是轻蔑之笑、讽刺之笑。谁能把这种味道读出来。(各种方式读)
师:还认为在笑谁?
生:在笑鲁肃,我是从“鲁肃吃惊地说”中体会出来的。
师:他看鲁肃这么担心,是在笑鲁肃还没明白自己的意图,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大家试着把这种味道读出来,让鲁肃放心。(生读)
师:还在笑谁?
生:在笑自己。因为他心里很有把握。
师: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胸有成竹的笑。请读读,读出这种感觉来。(指名读)
师:再想想,还笑谁?
生:在笑周瑜。
师:从哪里看出?(生联系第二自然段说理由)
师:这叫胜利的笑、自豪的笑。读出诸葛亮的这种感觉来。
【赏析】“笑着说”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对话提示语,然而王老师偏能在寻常处发现奇崛,一句极富技巧和煽动力的话,通过“十一”与“只有”这两组数值的悬差,揭示了一个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暗示这个提示语非比寻常,暗藏玄机。接着教师扼住“笑”的语言穴位,将“笑”的外延进一步拓开,提出问题:想想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个极为开放、广义的,然而指向又很明确的问题。它鲜明地指示学生要将思考的重心着落在文中的主要人物身上,而具体是哪个人物,则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着语义的无限可能。在这面“笑谁”问题的响鼓上,教师又来了一记重锤: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读出这种感觉。通过教师的归结与学生的朗读,人物的性格品质跃然纸上。抓着一“笑”,尽得风流!
【片段二】填补提示语,深化人物品质(《宋定伯卖鬼》窦桂梅)
师:看课文,同学们,文言文可没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这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大屏幕出示:问之,鬼( )言:“我是鬼。”定伯诳之,( )言:“我亦鬼。”)
师:现在,我来读鬼的话,你们读定伯的话,让你们的声音来告诉我定伯的“智”。
(背景音乐响起,犹如身处鬼魅之夜)
师: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鬼吓唬宋定伯说:“我是鬼。”
生:(用凄厉的声音)我——是——鬼。(全场鼓掌)
师:我——亦鬼。那就是说我——
生:也是……
师:用文言回答。
生:(做恐怖状)我——亦鬼。(生哄笑)
师:哎哟,听着有点害怕。我发现你吓唬我,我也吓唬你。现在,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有可能这鬼啊,他那么自信什么都不怕,语气非常坚定地说:“我——是鬼。”
生:(坚定地)我是鬼。
师:你是亦鬼,你也是。(生笑)
师:我——是鬼。
生:我——亦鬼。
师:听到你这样镇定,语气这样坚定,鬼啊,倒真是有点相信了,但还是试探着问:“我是鬼,你呢?”
生:(平静地)我——亦鬼。
师:比我还镇定。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宋定伯的品质定位在“智”上。然而“智”是一个高度概括化的词,它含义广泛而语义又很朦胧,如果不加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标签性的意义上。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把这个无限包容的混合体——“智”,进行语言消解,将它具体成可观可感的语言现象。填补提示语,便肩负起了分配与解释的责任。当教师用音乐与语言营造出现场时,学生以自己的语调作提示语,或凄凉或恐怖或平静,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用丰富而到位的语言实践,为“智”作了生动的注脚,进而深化理解了人物的内在品质。
【片段三】用上提示语,内化人物品质(《杨氏之子》于永正)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构思一下,写一段话,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学生作文)
摘录了一段人物对话:孔先生指着杨梅笑着对杨修说:“嗯?小家伙!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是你家的果子,我还能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他话里有话,是故意拿他的姓开玩笑。心想:常听父亲说孔先生才高八斗,远近闻名,是了不得的人物。杨修眼睛滴溜转了一圈,便笑着说:“您姓孔,这孔雀也姓孔,但是,我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呀?”“哈哈哈……”孔君平开怀大笑起来,对杨修说:“赶明儿上我家看孔雀去!你真聪明哪!”杨修也笑嘻嘻地说:“好,改日我一定带着杨梅登门拜访。”二人又大笑起来。
【赏析】于老师深谙语文之道:语文课不应当只教给学生内容方面的,还应该有方法层面的。于是,一个以对话为重点的“故事新编”教学创意便诞生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现场命题练笔,它经济地借助了文本的题材资源和课堂学生情感资源。教师道出了简洁而又必要的技巧点拨: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提示语进行叙事。与前面两则教学片段相比,它不是“从提示语到人物品质”的路线行走,而是“从人物品质到提示语”的反向行进,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向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终在于运用的终极目标。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以独有的语言(“眼睛滴溜转了一圈”,这是儿童动脑的标志性动作;“嘻嘻”,则把自己的生活常态进行了合理迁移)建构了少年杨修的机智品质。也正是“借助运用提示语描写人物”这般主动建构,杨修才算真正以儿童的身份进入了学生视角,他的形象与品质最终和学生的感悟建立了最亲昵的联盟。(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兴海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这里有个提示语“笑着说”。你读读这话,想想诸葛亮在笑谁?
生:笑曹操。
师:你从哪里体会出的?
生:从他说的话中体会出的。
师:是啊,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知道他多疑,就把他玩于手掌之中,这是轻蔑之笑、讽刺之笑。谁能把这种味道读出来。(各种方式读)
师:还认为在笑谁?
生:在笑鲁肃,我是从“鲁肃吃惊地说”中体会出来的。
师:他看鲁肃这么担心,是在笑鲁肃还没明白自己的意图,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大家试着把这种味道读出来,让鲁肃放心。(生读)
师:还在笑谁?
生:在笑自己。因为他心里很有把握。
师: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胸有成竹的笑。请读读,读出这种感觉来。(指名读)
师:再想想,还笑谁?
生:在笑周瑜。
师:从哪里看出?(生联系第二自然段说理由)
师:这叫胜利的笑、自豪的笑。读出诸葛亮的这种感觉来。
【赏析】“笑着说”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对话提示语,然而王老师偏能在寻常处发现奇崛,一句极富技巧和煽动力的话,通过“十一”与“只有”这两组数值的悬差,揭示了一个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暗示这个提示语非比寻常,暗藏玄机。接着教师扼住“笑”的语言穴位,将“笑”的外延进一步拓开,提出问题:想想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个极为开放、广义的,然而指向又很明确的问题。它鲜明地指示学生要将思考的重心着落在文中的主要人物身上,而具体是哪个人物,则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着语义的无限可能。在这面“笑谁”问题的响鼓上,教师又来了一记重锤: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读出这种感觉。通过教师的归结与学生的朗读,人物的性格品质跃然纸上。抓着一“笑”,尽得风流!
【片段二】填补提示语,深化人物品质(《宋定伯卖鬼》窦桂梅)
师:看课文,同学们,文言文可没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这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大屏幕出示:问之,鬼( )言:“我是鬼。”定伯诳之,( )言:“我亦鬼。”)
师:现在,我来读鬼的话,你们读定伯的话,让你们的声音来告诉我定伯的“智”。
(背景音乐响起,犹如身处鬼魅之夜)
师: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鬼吓唬宋定伯说:“我是鬼。”
生:(用凄厉的声音)我——是——鬼。(全场鼓掌)
师:我——亦鬼。那就是说我——
生:也是……
师:用文言回答。
生:(做恐怖状)我——亦鬼。(生哄笑)
师:哎哟,听着有点害怕。我发现你吓唬我,我也吓唬你。现在,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有可能这鬼啊,他那么自信什么都不怕,语气非常坚定地说:“我——是鬼。”
生:(坚定地)我是鬼。
师:你是亦鬼,你也是。(生笑)
师:我——是鬼。
生:我——亦鬼。
师:听到你这样镇定,语气这样坚定,鬼啊,倒真是有点相信了,但还是试探着问:“我是鬼,你呢?”
生:(平静地)我——亦鬼。
师:比我还镇定。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宋定伯的品质定位在“智”上。然而“智”是一个高度概括化的词,它含义广泛而语义又很朦胧,如果不加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标签性的意义上。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把这个无限包容的混合体——“智”,进行语言消解,将它具体成可观可感的语言现象。填补提示语,便肩负起了分配与解释的责任。当教师用音乐与语言营造出现场时,学生以自己的语调作提示语,或凄凉或恐怖或平静,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用丰富而到位的语言实践,为“智”作了生动的注脚,进而深化理解了人物的内在品质。
【片段三】用上提示语,内化人物品质(《杨氏之子》于永正)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构思一下,写一段话,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学生作文)
摘录了一段人物对话:孔先生指着杨梅笑着对杨修说:“嗯?小家伙!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是你家的果子,我还能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他话里有话,是故意拿他的姓开玩笑。心想:常听父亲说孔先生才高八斗,远近闻名,是了不得的人物。杨修眼睛滴溜转了一圈,便笑着说:“您姓孔,这孔雀也姓孔,但是,我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呀?”“哈哈哈……”孔君平开怀大笑起来,对杨修说:“赶明儿上我家看孔雀去!你真聪明哪!”杨修也笑嘻嘻地说:“好,改日我一定带着杨梅登门拜访。”二人又大笑起来。
【赏析】于老师深谙语文之道:语文课不应当只教给学生内容方面的,还应该有方法层面的。于是,一个以对话为重点的“故事新编”教学创意便诞生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现场命题练笔,它经济地借助了文本的题材资源和课堂学生情感资源。教师道出了简洁而又必要的技巧点拨: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提示语进行叙事。与前面两则教学片段相比,它不是“从提示语到人物品质”的路线行走,而是“从人物品质到提示语”的反向行进,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向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终在于运用的终极目标。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以独有的语言(“眼睛滴溜转了一圈”,这是儿童动脑的标志性动作;“嘻嘻”,则把自己的生活常态进行了合理迁移)建构了少年杨修的机智品质。也正是“借助运用提示语描写人物”这般主动建构,杨修才算真正以儿童的身份进入了学生视角,他的形象与品质最终和学生的感悟建立了最亲昵的联盟。(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兴海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