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肩负多年的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及年级的培优辅导工作,深感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间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熟练数学中的一些题型,我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做个总结,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代数 几何 “1”
谈到“1”,很多人在熟悉不过了,“1”也是数学中最常见不过的数,如两数互为倒数,则两数的乘积为1,即x·1x=1(x≠0),a0=1(a≠0)等,“1”的妙用及题型在数学中应用很多,现我把“1”在数学中有关试题及妙用列举如下。
一、代数中的“1”
例一:求值问题
在学习零指数幂的法则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m-2)m 1=1,求m得值。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般学生做这道题时会根据现学知识a0=1(a≠0)进行解答,如果对问题考虑不周全就会漏解。这个问题可分三种情况讨论:(1)底数不为零的零次幂等于1;(2)1的任何次幂等于1;(3)(-1)的偶次幂等于1。所以这道题的解答如下:解:(1)m 1=0,m-2≠0时,可得:m=-1;(2)m-2=1,可得:m=3;(3)m-2=-1,(m 1)为偶数时,可得:m=1,综上所述:m=-1或3或1。这道题也体现了分情况讨论的数学思想。
在学习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a±b)2=a2±2ab b2时,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是已知:x±1x=3,求x2 1x2的值。这就巧用两数互为倒数,则两数的乘积为1,就是把已知条件x±1x=3两边同时平方,即可求解。求最值问题往往把有字母的式子变为乘积为1的形式。如(1)已知x>0,求x 4x的最小值;(2)已知x>0,求2x 1x2的最小值。解答如下:(1)根据a b≥2ab,可得:∵x>0,∴x 4x≥2x·4x=2×4=4,所以x 4x的最小值为4;(2)根据a b c≥33abc,2x 1x2=x x 1x2≥33x·x·1x2=3,所以2x 1x2的最小值为3。
例二:工程问题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对工程问题的类型,在解答时可以把完成这项工作看成单位“1”。举例如下: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某城市对一段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已知这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做需要40天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乙工程队先单独做10天,那么剩下的工程还需要两队合做20天才能完成.
(1)求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
(2)求两队合做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列方程时,应把完成这项工程看成单位“1”,由题意知:甲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40,设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则乙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x,最后完成了這项工程,就是乙的工作量 甲、乙合做的工作量=单位“1”。
解答:(1)设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根据题意得:
10x 1x 140×20=1
解之得:x=60 经检验:x=60是原方程的解.
(2)设两队合做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为y天,根据题意得:140 160y=1
解之得:y=24
(2)在做题中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中的“1”,弄清其意义所在。在初三同步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若ab=1,M=11 a 11 b,N=aa 1 bb 1,比较M与N的大小。在解这个题目中,学生往往采用作差法进行比较,若M-N=0,则M=N;若M-N>0,则M>N;若M-N<0,则M 理由:M=11 a 11 b=abab a abab b=aba(b 1) abb(a 1)=bb 1 aa 1=N
或N=aa ab bb ab=aa(1 b) bb(1 a)=11 b 11 a=M
这道题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利用特例法令a=1,b=1代入M、N就可以得到M=N。
二、几何中的“1”
在几何中,证明定值为“1”的题目较多。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中的内在联系。
例四:“1”在几何中有这种1a 1b=1c类型的题目如何做呢?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思路,先进行变换证明ca cb=1,通过三角形相似,找合适的量进行等量代换,化为同分母的式子相加,且使分子之和等于分母,得出1,然后两边同除以c,就得到1a 1b=1c。
(1)已知:如图AB∥CD,AD,BC相交于E,过E作EF∥AB交BD于F,求证:1AB 1CD=1EF;分析:欲证1AB 1CD=1EF,先证明EFAB EFCD=1
解答过程如下:因为AB∥CD, EF∥AB,所以AB ∥EF∥CD
所以△EFD∽△ABD,△BFE∽△BDC
所以EFAB=DFBD,EFCD=BFBD,又因为DFBD BFBD=1,EFAB EFCD=1
所以1AB 1CD=1EF
例五: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首先证明的。它指出:如果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交于F、D、E点,那么AFFB·BDDC·CEEA=1。证明方法即可用相似三角形变换成ab·bc·ca=1来做,又可化为面积的比s1s2·s2s3·s3s1=1来做,请师生交流做法。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拓展变式。
题目如下:已知点O是△ABC内任一点,AO交BC于点D,BO交AC于点E,CO交AB于点F,求证:AFFB·BDDC·CEEA=1。
解法如下:
因为AFFB=SΔACFSΔBCF=SΔAOFSΔBOF=SΔACF-SΔAOFSΔBCF-SΔBOF=SΔAOCSΔBOC,
同理:BDDC=SΔAOBSΔAOC;CEEA=SΔBOCSΔAOB,
所以AFFB·BDDC·CEEA=SΔAOCSΔBOC·SΔAOBSΔAOC·SΔBOCSΔAOB=1。在此题目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供师生探究。
1.当BD=CD时,连接EF,则EF∥BC;
2.当EF∥BC时,BE与CF相交于点O,AO的延长线交BC于点D,则BD=CD。
在数学中,有关“1”的试题还有很多,教师要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请师生继续挖掘与探索。俗话说“学高为师”,我深知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不断努力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会有创新,有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代数 几何 “1”
谈到“1”,很多人在熟悉不过了,“1”也是数学中最常见不过的数,如两数互为倒数,则两数的乘积为1,即x·1x=1(x≠0),a0=1(a≠0)等,“1”的妙用及题型在数学中应用很多,现我把“1”在数学中有关试题及妙用列举如下。
一、代数中的“1”
例一:求值问题
在学习零指数幂的法则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m-2)m 1=1,求m得值。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般学生做这道题时会根据现学知识a0=1(a≠0)进行解答,如果对问题考虑不周全就会漏解。这个问题可分三种情况讨论:(1)底数不为零的零次幂等于1;(2)1的任何次幂等于1;(3)(-1)的偶次幂等于1。所以这道题的解答如下:解:(1)m 1=0,m-2≠0时,可得:m=-1;(2)m-2=1,可得:m=3;(3)m-2=-1,(m 1)为偶数时,可得:m=1,综上所述:m=-1或3或1。这道题也体现了分情况讨论的数学思想。
在学习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a±b)2=a2±2ab b2时,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是已知:x±1x=3,求x2 1x2的值。这就巧用两数互为倒数,则两数的乘积为1,就是把已知条件x±1x=3两边同时平方,即可求解。求最值问题往往把有字母的式子变为乘积为1的形式。如(1)已知x>0,求x 4x的最小值;(2)已知x>0,求2x 1x2的最小值。解答如下:(1)根据a b≥2ab,可得:∵x>0,∴x 4x≥2x·4x=2×4=4,所以x 4x的最小值为4;(2)根据a b c≥33abc,2x 1x2=x x 1x2≥33x·x·1x2=3,所以2x 1x2的最小值为3。
例二:工程问题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对工程问题的类型,在解答时可以把完成这项工作看成单位“1”。举例如下: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某城市对一段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已知这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做需要40天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乙工程队先单独做10天,那么剩下的工程还需要两队合做20天才能完成.
(1)求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
(2)求两队合做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列方程时,应把完成这项工程看成单位“1”,由题意知:甲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40,设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则乙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x,最后完成了這项工程,就是乙的工作量 甲、乙合做的工作量=单位“1”。
解答:(1)设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根据题意得:
10x 1x 140×20=1
解之得:x=60 经检验:x=60是原方程的解.
(2)设两队合做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为y天,根据题意得:140 160y=1
解之得:y=24
(2)在做题中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中的“1”,弄清其意义所在。在初三同步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若ab=1,M=11 a 11 b,N=aa 1 bb 1,比较M与N的大小。在解这个题目中,学生往往采用作差法进行比较,若M-N=0,则M=N;若M-N>0,则M>N;若M-N<0,则M
或N=aa ab bb ab=aa(1 b) bb(1 a)=11 b 11 a=M
这道题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利用特例法令a=1,b=1代入M、N就可以得到M=N。
二、几何中的“1”
在几何中,证明定值为“1”的题目较多。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中的内在联系。
例四:“1”在几何中有这种1a 1b=1c类型的题目如何做呢?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思路,先进行变换证明ca cb=1,通过三角形相似,找合适的量进行等量代换,化为同分母的式子相加,且使分子之和等于分母,得出1,然后两边同除以c,就得到1a 1b=1c。
(1)已知:如图AB∥CD,AD,BC相交于E,过E作EF∥AB交BD于F,求证:1AB 1CD=1EF;分析:欲证1AB 1CD=1EF,先证明EFAB EFCD=1
解答过程如下:因为AB∥CD, EF∥AB,所以AB ∥EF∥CD
所以△EFD∽△ABD,△BFE∽△BDC
所以EFAB=DFBD,EFCD=BFBD,又因为DFBD BFBD=1,EFAB EFCD=1
所以1AB 1CD=1EF
例五: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首先证明的。它指出:如果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交于F、D、E点,那么AFFB·BDDC·CEEA=1。证明方法即可用相似三角形变换成ab·bc·ca=1来做,又可化为面积的比s1s2·s2s3·s3s1=1来做,请师生交流做法。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拓展变式。
题目如下:已知点O是△ABC内任一点,AO交BC于点D,BO交AC于点E,CO交AB于点F,求证:AFFB·BDDC·CEEA=1。
解法如下:
因为AFFB=SΔACFSΔBCF=SΔAOFSΔBOF=SΔACF-SΔAOFSΔBCF-SΔBOF=SΔAOCSΔBOC,
同理:BDDC=SΔAOBSΔAOC;CEEA=SΔBOCSΔAOB,
所以AFFB·BDDC·CEEA=SΔAOCSΔBOC·SΔAOBSΔAOC·SΔBOCSΔAOB=1。在此题目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供师生探究。
1.当BD=CD时,连接EF,则EF∥BC;
2.当EF∥BC时,BE与CF相交于点O,AO的延长线交BC于点D,则BD=CD。
在数学中,有关“1”的试题还有很多,教师要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请师生继续挖掘与探索。俗话说“学高为师”,我深知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不断努力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会有创新,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