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人通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IB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无创动脉血压监测(NBP),观察组采用IBP,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及监测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1.67%,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3.33%(P<0.05)。通过监测后,观察组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早期行IBP监测,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危重患者;血压监测;有创;无创
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而言,血压监測至关重要。
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持续、准确地提供动脉血压数据,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1】。常规动脉血压的测量多为NBP,此种监测方法容易受外环境影响,造成血压指数变化波动较大,监测准确率不够,这对危重病人极为不利。IBP是直接进行动脉压力监测,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并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判断分析心肌
收缩能力,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以及早发现动脉血压的突然变化,敏感度高,能最大限度确保患者治疗安全。为进一步明确IBP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IBP对危重病人的临床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选120例为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象。其中急性脑出血31例,重度颅脑外伤8例,重症肺炎15例,终末期肾病6例,慢性心力衰竭16例,失血性或感染性休克27例,恶性肿瘤病人12例,多发性骨折5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为(56.8±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NBP监测,平静状态下连接血压袖带,连续监测血压,4次/h,取均值。
1.2.2 观察组 采用IBP监测。穿刺部位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股动脉或肱动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将留置针送入动脉内,常规护理后,连接压力传感器。在此之前,先行Allen试验,对患者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评估,压迫挠尺动脉阻断血流,手部发白后解除压迫,记录转红时间,7s内转红为血供良好,7~15s为可疑,15s以上为血供不足;血供良好者,行桡动脉穿刺,可疑或血供不足者,改行股动脉或肱动脉【2】。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同一时间内监测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并评比较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以( )表示,行t检验,救治情况以n(%)表示,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 两组救治成功率比较。对照组抢救成功49例,成功率为81.67%;观察组抢救成功56例,成功率为93.33%(P<0.05)。
2.2 两组监测前后SBP、DBP及HR比较。观察组血压高于监测前,也高于对照组。两组监测后心率表现为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动脉压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基本特征,是全身各器官血流灌注的原动力,在临床上,血压稳定是危重病人治疗的目标之一。临床上监测动脉血压主要有无创和有创两大类。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主要依靠血流物理效应形成动脉搏动进而通过特定的电子信号传导呈现血压数值反应,该方式操作简便,无创伤,可反复监测。但容易受血管压力、肌肉组织等干扰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尤其对瞬间血压监测不足,另外,长时间加压监测可能会形成血容量积聚,引起肢体缺血或发麻【3】。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直接进行动脉血流对接性感应,形成精准、持续的信号输出,在持续动态血压监测方面精准度极高,尤其在动脉气血分析及人工加压变化中影响较低,对患者病理生理转变能准确掌握,为预测疾病的疗效及转归提高指导。
因此,为了保证危重患者血压监测值与实际值相符合,能够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临床仍以IBP作为金标准【4】。
对以上两种监测手段,不少学者进行过对比研究。如凌双等【5】将90例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一组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血压值相对较高,能够实时连续监测血压,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本研究中,我们同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有创动脉血压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救治效果。原因在于当患者处于危重状态时,其自身动脉脉搏信号弱化,常规的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易形成反复充气校正,引起局部动脉血压指标异常偏高,而有创动动脉血压监测不易受外界影响,更能指导临床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操作时要注意选择好穿刺部位,我们的体会是以桡动脉及足背动脉为首选。同时,穿刺时要确保准确无误,我们采用三指定位法,即摸到动脉搏动,食指与中指和无名指分开,穿刺点选择食指和中指之间。此外,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漏、堵塞及打折现象,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章渭方.急重症监护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76.
[2].侯志艳,李润梅.有创动脉压监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河北中医,2014,17(9):1412-1413.
[3].孙丽娟,祁荣.有创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家庭医药,2016,(7):196.
[4].钟映玉,肖百芳.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0,16(11):1344-1346.
[5].凌双,杨春万,李展鹏.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全科医学,2013,10(1):52-53.
关键词:危重患者;血压监测;有创;无创
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而言,血压监測至关重要。
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持续、准确地提供动脉血压数据,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1】。常规动脉血压的测量多为NBP,此种监测方法容易受外环境影响,造成血压指数变化波动较大,监测准确率不够,这对危重病人极为不利。IBP是直接进行动脉压力监测,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并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判断分析心肌
收缩能力,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以及早发现动脉血压的突然变化,敏感度高,能最大限度确保患者治疗安全。为进一步明确IBP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IBP对危重病人的临床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选120例为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象。其中急性脑出血31例,重度颅脑外伤8例,重症肺炎15例,终末期肾病6例,慢性心力衰竭16例,失血性或感染性休克27例,恶性肿瘤病人12例,多发性骨折5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为(56.8±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NBP监测,平静状态下连接血压袖带,连续监测血压,4次/h,取均值。
1.2.2 观察组 采用IBP监测。穿刺部位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股动脉或肱动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将留置针送入动脉内,常规护理后,连接压力传感器。在此之前,先行Allen试验,对患者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评估,压迫挠尺动脉阻断血流,手部发白后解除压迫,记录转红时间,7s内转红为血供良好,7~15s为可疑,15s以上为血供不足;血供良好者,行桡动脉穿刺,可疑或血供不足者,改行股动脉或肱动脉【2】。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同一时间内监测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并评比较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以( )表示,行t检验,救治情况以n(%)表示,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 两组救治成功率比较。对照组抢救成功49例,成功率为81.67%;观察组抢救成功56例,成功率为93.33%(P<0.05)。
2.2 两组监测前后SBP、DBP及HR比较。观察组血压高于监测前,也高于对照组。两组监测后心率表现为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动脉压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基本特征,是全身各器官血流灌注的原动力,在临床上,血压稳定是危重病人治疗的目标之一。临床上监测动脉血压主要有无创和有创两大类。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主要依靠血流物理效应形成动脉搏动进而通过特定的电子信号传导呈现血压数值反应,该方式操作简便,无创伤,可反复监测。但容易受血管压力、肌肉组织等干扰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尤其对瞬间血压监测不足,另外,长时间加压监测可能会形成血容量积聚,引起肢体缺血或发麻【3】。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直接进行动脉血流对接性感应,形成精准、持续的信号输出,在持续动态血压监测方面精准度极高,尤其在动脉气血分析及人工加压变化中影响较低,对患者病理生理转变能准确掌握,为预测疾病的疗效及转归提高指导。
因此,为了保证危重患者血压监测值与实际值相符合,能够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临床仍以IBP作为金标准【4】。
对以上两种监测手段,不少学者进行过对比研究。如凌双等【5】将90例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一组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血压值相对较高,能够实时连续监测血压,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本研究中,我们同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有创动脉血压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救治效果。原因在于当患者处于危重状态时,其自身动脉脉搏信号弱化,常规的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易形成反复充气校正,引起局部动脉血压指标异常偏高,而有创动动脉血压监测不易受外界影响,更能指导临床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操作时要注意选择好穿刺部位,我们的体会是以桡动脉及足背动脉为首选。同时,穿刺时要确保准确无误,我们采用三指定位法,即摸到动脉搏动,食指与中指和无名指分开,穿刺点选择食指和中指之间。此外,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漏、堵塞及打折现象,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章渭方.急重症监护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76.
[2].侯志艳,李润梅.有创动脉压监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河北中医,2014,17(9):1412-1413.
[3].孙丽娟,祁荣.有创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家庭医药,2016,(7):196.
[4].钟映玉,肖百芳.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0,16(11):1344-1346.
[5].凌双,杨春万,李展鹏.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全科医学,2013,1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