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碗瓢盆交响曲与城市叫卖声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00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锅碗瓢盆、瓶瓶罐罐、油盐酱醋之类的话语,实际都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细致和琐碎状态的形象说法。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这一日常生活状态是相似的;但花较大笔墨抒写这些物质及相关人生的文艺中,城市题材作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蒋子龙所写的城市题材的小说中,就有一篇小说《锅碗瓢盆交响曲》与另一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相映成趣,构成新时期改革小说的一个崭新的系列。但正如蒋子龙自己所说,这个阶段的系列小说,火药味很浓,有很重的责任感和浓烈的思辨味道,思索人生、社会和众生百态。与他前一阶段的“生命之歌”系列有很大的不同。“生命之歌”系列写的是全部生命的激情和欢乐。也就是说,在该小说中,锅碗瓢盆只是作为背景和一种生活象征,并非作为“生命之歌”那样的主体和主旋律,抒写生命的激情和欢乐。
  当然,作家有使命与责任,也有自己的创作意图与风格,社会对作家也有一定的期望与要求,我们并不能强求其写作“生命之歌”,但就“锅碗瓢盆交响曲”本义而言,还总是要体现出那种关注生存、生命、生活本体意味,从这样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审美出发,来构思与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
  从这一理念来看,同样被称之为“锅碗瓢盆交响曲”的以下两个(种)文艺形式(节目)倒另有一番情趣与意趣。
  一是流行于欧美的STOMP艺术形式。请看一位中国青年学者在美国考察期间所观察到的STOMP演出情景:
  开演时间已到,只见在舞台昏暗的灯光下,走出一个人,拿着一把扫帚在扫舞台,这时全场也开始安静下来。起初我以为是工作人员在做准备工作,后来听听这地扫得还挺有节奏感,接着是一个接一个的人出来有节奏地扫地,原来这就是演出。整个演出共八个演员,六男两女,衣着很普通,素面朝天,看上去没有化妆。他们以简单的、滑稽的、有节奏的形式,使用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寻常的用品做道具,有声有色地、热热闹闹地表演起来。台下观众呼应热烈,掌声喝彩声不断。
  作者感慨道,说心里话,他并不喜欢看这种演出,受不了这种吵闹声,但仍然十分理解这种艺术形式,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也就是说:
  STOMP这种表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人的性格,他们擅长于把高贵的、高雅的东西大众化、平民化;同时也反映出这个民族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演员们使用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锅碗瓢盆、扫帚拖把、水桶油漆涂料桶,甚至垃圾袋里的垃圾。所有再平常不过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道具,都可使其发出声响,有声响就可使其有节奏,有节奏就会有乐感,有乐感就会产生美,美就会给人带来快乐,一切就是那么简单。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艺术并不都是高不可攀的,都要登大雅之堂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都可以有艺术创作。普通人,甚至落魄的人,在普通的、艰辛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并以一种豁达的、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艺术是高雅的,艺术也是普通的,闲人雅士、寻常百姓都可以使其生活美起来、艺术起来、快乐起来。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乐观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国外的这种STOMP表演团体也来过中国多次,也同样受到我国青少年乃至许多成年人、专业音乐人的理解与欢迎。国内一些专业与非专业的文艺人士还在自己的节目中,掺入了一些类似的演出形式的元素,以丰富中国的音乐艺术与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例子是2000年后在我国各地电视台热播的情景喜剧连续剧《炊事班的故事》。这是一部军旅生活片,也是广泛意义下的表现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作品。
  说到军队生活,人们一般总认为那至多是团结、严肃、紧张中稍带一点活泼的整体气氛,很难有以生动活泼、幽默有趣为主调的生活表现。但这部电视剧却以连队后勤的炊事班为题材与场景,围绕真正的锅碗瓢盆,展开一系列生活气息浓郁、人性味十足的部队喜剧。炊事班那一班人,从班长、副班长到战士,各操带家乡方言的普通话,各站自己的岗位,各主自己的专业(领导、运输、清洁、做饭、蒸馒头、炒菜等),在如何提高部队伙食质量、配合连队建设等方面,演绎出令人捧腹的喜剧情节,趣味十足而妙趣横生,实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剧中人物言语、行动及相互间的关系,都离不开锅碗瓢盆、蒸炒洗烧这一充满人间生活气息和聚集了祖国各地饮食特色的有形物质与人生社会价值、情感追求相结合的民俗形态。每一集的片尾,则都是一首趣味别致的、以锅碗瓢盆为道具与乐器而奏响的交响曲。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我是一个兵》,虽只是音乐,没有歌词,但那熟悉的旋律,令人联想与哼唱出“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词。这“来自老百姓”的主题与意蕴,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近年来,我国影视界创作的《梅龙镇》、《满汉全席》、《食神》,以及韩国的《大长今》等作品,演奏的都是这样的一种交响曲。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城市,与室内的锅碗瓢盆声相对应的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也同样是极富审美意味的。
  我们讲时尚、时髦或讲市民文化、市俗生活,实际都可归入城市民俗事象或城市生活相的范畴,对这些事象和生活相的客观描述,较多地体现在绘画与诗乐的散文之中,西方的一些风俗画家和中国的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都对此有过精湛的描摹与表现。这里再以叫卖声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行为为例,谈谈城市的民俗事象在文艺中的表现。
  以通常对时尚、时髦的理解,是很难将城市中的叫卖声归入其中的,因为那基本是较底层的“下里巴人”发出的求生存的声音与话语。但不可否认,那种声音和话语是城市的生活的某种象征,是城市生活中活生生的风气和习俗,我们的文艺家,无论是民间艺术家还是知识阶层艺术家,都不会对此熟视无睹,都会对其韵律、节奏、意蕴等自然的审美形态感兴趣,并以模仿、写实、描绘、记趣等方式显示与表现在文艺作品中。
  在中国,明清时已有了城市的基本规模,故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也随之兴起,文人的笔下也便有了记载与感受其美妙的文学与诗句:“卖花歌叫之声,清奇可听,睛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阿狄生的散文题目就叫《伦敦的叫卖声》(后又出一本英国散文集,也以此题目作书名,刘炳善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其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或者外地乡绅,最感吃惊的莫过于伦敦的叫卖声了。我那位朋友罗杰爵士常说,他刚到京城第一日里,脑子里装的全是这些声音,挥之不去,简直连觉都睡不成。相反,威尔·亨尼康却把这些声音称为‘鸟喧华枝’,说是这比什么云雀、夜莺,连同田野、树林里的天籁加在一起还要好听呢”。这是纯粹声色的审美,很有情趣,但少了一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意味。
  鲁迅1935年《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弄堂生意古今谈》内容则更为丰富与丰厚。其中,既有对当时上海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声音的记录:“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敦糕!”、“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又有对这些叫卖声的赞扬:“……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到词汇呢,还是怎么的,实在使我们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文中还有对用洋话卖果物和花以及算命瞎子、化缘和尚等做生意叫卖声和行动的描绘。最后鲁迅说,“独唱,对唱,大布置,苦肉计,在上海都已经赚不到大钱,一面固然足证洋场上的‘人心浅薄’,但一面也可见只好去‘复兴农村’了,唔。”这已经是城市叫卖民俗现状与趋势的大展示和总体评价了,审美价值也从纯声音、滋味扩展、衍延到经济与文化。
  有意思的是,叫卖声中最有美感的卖花声,后来还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词牌名。许多文艺家由此为名,创作出各类作品。在Google网页查询系统中,打入“卖花声”词条,竟然出现4130个项!这是否表明类似叫卖声这样的城市民俗已成为一种文化与审美的时尚?以“卖花声”为题和内容的作品,除诗歌、散文还有小说、影视等艺术类型。当然,明显而直接地以城市的叫卖声为题材及因此而生发感受的还是散文这一文学体裁。例如,网上看到有一篇题为《生活的图案画》的散文,对叫卖声的感受与感悟就非常真切而深沉。作者说:“我总觉得卖花、卖菜及叫卖水果的声音,听来总是那么的可爱而又感人。大概是那叫卖的人也就是那种植这些东西的人,因为他们终日在大地之母的身边工作着,所以声音中就含美、朴实、单纯与宁静、平和的意味。”“那卖花声自清晨以来,已在巷中回旋好久了,却未听到谁家打开门扉或推开楼窗喊一声买花。渐渐地,那拖得很长的卖花声听来竟像是有几分哽咽了。啊,卖花人以她的响亮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近了,但有几个人注意到这件事并为之喜悦且感谢呢?”这是文人真正理解叫卖人的生活艰辛和社会中上下两个阶层民众间的隔阂而发出的内心感慨,使生活意味和文学意味融合在了一起,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融汇在了一起,审美价值也由此而凸现出来。在中国的一些曲艺(如滑稽戏、独角戏、相声等)节目中,市井小贩的叫卖声,常常被作为重要的题材与手段,有时甚至整体地运用这种叫卖声作为专题的节目演出。2005年10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戏剧频率播出过一档专题,将20年代至近年来演出过的有关城市小贩叫卖的独角戏、苏滩等节目(有卖赤豆汤、卖画、卖橄榄等20余种)介绍给广大听众。同年,香港的凤凰电视台“鲁豫有约”也做过类似北京叫卖的节目。可见,直至信息化、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叫卖声仍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文艺创作和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
其他文献
十年前,我供职于广东的一家传媒,每年有几次去广州总社开会、述职。在下榻的酒店饮早茶,是我的一大享受。自诩不睡懒觉的我,梳洗完毕即去餐厅,却往往已有比我年长的老者在那里,手持报纸,“一盅两件”,惬意地品味生活。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我,广东的点心,皮分四大类,二十三种;馅有三大类,四十七种,若排列组合,可以多达千种以上。这个位子他已经坐了二十年,天天来,还没吃完呢!我当时只觉将他太夸张,后来才知道,粤式点
期刊
维生素C是一种抗坏血病的因子,因具有酸性,所以又称抗坏血酸。它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重要维生素之一。从生理功能上讲,它具有预防坏血病,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化学毒物和细菌毒素具有解毒作用;促进铁和钙的吸收等作用。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报告,维生素C还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感冒、治疗缺铁性贫血、提高应激能力以及抗癌等多方面的功效。  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也没有明显的贮存能力,当维生素C在组织中呈
期刊
辨体质论饮食是体质食疗学的核心理论,也是体质学与食疗学理论如何与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产生社会效益以造福于人类的关键所在。  在此,首先介绍笔者提出的体质病理学学说,重点在于讨论如何识别每个人的体质类型。    体质的概念    我们将体质定义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
期刊
鸡肉一直被视为“温性”的补益食品,白兰氏鸡精不同于普通的调味鸡精,虽然它也是选用质量上乘、不含激素的鸡肉,但它还包括蒸煮、过滤、浓缩等一系列物理提取过程,因而蛋白质的含量极高,还含有独有的活性成分,即生物活性肽,因而不同于普通的鸡汤。  在最近举行的生物活性肽营养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白兰氏鸡精与对照组(蒸馏水)相比,具有提高免疫机能的效果。研究显示,白兰氏鸡精能提高机体中B细
期刊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渔业国之一,它的捕鱼业和养殖业分别活跃在大西洋、太平洋以及淡水区域。  近日,由加拿大驻沪总领事馆和加拿大水下捕捞者协会,在上海共同举办了加拿大海鲜推广活动,向上海的消费者推广加拿大的高质量海产品——象拔蚌。  加拿大的象拔蚌产自卑诗省海岸干净、偏僻的水域,以其高质量、细心的捕捞及包装方式而享有声誉,供应需求量极大的亚洲海鲜市场。  象拔蚌因其又大又多肉的虹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
期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增加。肥胖、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比率在逐年增高。  维生素E(生育酚)与维生素C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大抗氧化维生素。维生素E除了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并能减缓衰老。它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来降低包括心脏病、癌症、白内障、老年痴呆症等某些慢性病的危险。  
期刊
脚上生了“流火”,地段医院的医生叫验一验血糖,谁知一验就中了“头彩”,血糖高达10.9。心里明白,我已是糖尿病无疑。再经瑞金医院专家门诊仔细检查,徐新民教授一锤定音,肯定是糖尿病,要终身吃药,千万不能得并发症。随后就是一长串“禁食”的目录,包括一切水果,包括土豆、芋艿之类,包括泡饭、面条之类,甚至包括原以为可以治糖尿病的南瓜。米饭(或馒头之类)每餐限食75克。当然更无论一切甜食,如糖果、(加糖的)
期刊
“参、翅、鲍、肚”是海鲜的最高级,大家都喜欢吃,却不知是怎样生产的。乙酉年新春前,我有幸遇见年届花甲的庄铭权先生,听他讲采、制海参的过程,真是趣味盎然。  1945年出生的庄先生,196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年动乱之中,他下过农场,当过教师。后来有机会去香港投亲,因为文凭不被承认,只好去电子工厂打工。几个月之后,香港中流出版社约他写一本《中国历史知识》的课外读物,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得
期刊
如今国际上流行的家庭饮食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推崇营养全面均衡了,与现代都市节拍相迎合的方便、快捷成为解决上班族用餐的首要考虑因素。  现在,美国J.R.辛普劳公司带来的“新煮张”速冻蔬菜系列产品就是集方便、营养、美味为一体的新产品。J.R.辛普劳公司是全球速冻食品工业的领导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冻薯条生产商之一。在对中国人饮食和消费习惯长期细致的研究之后,他们推出了这一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的产
期刊
2004年12月,随着海南三亚肯德基餐厅的开业,世界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旗下的肯德基在中国达到第1200家店。与此同时,中国百胜餐饮集团《中国肯德基食品健康政策白皮书》第二版正式对外发布,这表明了肯德基致力于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决心和信心。新版《白皮书》介绍了最新的国内外食品健康领域的发展,表述了肯德基的食品政策以及在健康教育和培养运动习惯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近年来,肯德基不断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