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曲家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是近现代二十世纪阿根廷音乐界赫赫有名的一位。《第一钢琴奏鸣曲》是吉纳斯特拉的钢琴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呈现出了多变且复杂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吉纳斯特拉;音乐分析;钢琴奏鸣曲
一、吉纳斯特拉及其创作风格
吉纳斯特拉(1916-1983),阿根廷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写作是他最重要的创作形式,在创作中充斥着各个时期不同主义的写法,早期以客观的民族主义更为凸显,到了创作中期,则渐渐发展为主观的民族主义精神,最后到了创作的晚期,形成了以表现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相融合的创作风格。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创作手法大有不同,但在作品中运用的民族主义风格以及富有色彩的乐句却都体现了他独特鲜明的个人色彩。
吉纳斯特拉于1952年写作了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即作品22号(Sonata No.1 for piano,op.22),在创作此曲时,他的风格正在往第三个时期转变,即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相融合的一个时期,因此本曲也是吉纳斯特拉第二时期的创作中最为成熟和完整的一部作品。
二、《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一)、创作背景
《第一钢琴奏鸣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延续了古典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即奏鸣曲式,在这一乐章里面,大量运用了阿根廷舞蹈的韵律和特点,旋律上有着阿根廷民谣的旋律特点。到了第二乐章时,节奏开始转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急板的速度使本曲充满活力和立体感,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充斥了整个乐章,依旧延续阿根廷民族音乐元素。第三乐章的节奏渐渐趋于平缓,采用插部式的三部曲式结构,速度上的渐渐放缓给这一乐章也增添了一番令人回味无穷的浪漫主义特色。第四乐章共有五个部分,是一部类似回旋曲式的结构。整个乐章里面马兰波舞曲的节奏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旋律也呈现层层递进,将整首奏鸣曲的气氛达到高潮,一气呵成,给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二)、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速度为:“Allegro marcato”(清晰的快板)。这一乐章运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作,共有204个小节,拍号为四三拍。一开始直奔主题,奠定了乐曲的潇洒风格,较多的切分节奏也使乐曲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跳跃感。但副部主题却与主部主题大不一样,副部主题一改潇洒风格,将乐曲带入一种乡村田园牧歌之感。最后以越来越紧张的强力度双手八度强势的结束整个乐章,这一乐章是整首曲子中主题对比最为强烈,节拍变化最为之多的一个乐章。
第二乐章的速度为:“Presto misterioso”(神秘的急板)。这一乐章是一个三部曲式,整曲都是匀速且快速的跑动,给人以无调性的色彩感。A部分的创作中,运用了十二音的写作技法,使这一乐章的主题充满了戏剧化,也使色彩更加独特鲜明。而B部分的旋律则采用了阿根廷的民间曲调进行创作,在风格上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貌似将这田园风光缓缓地归还山林。
第三乐章速度为:“Adagio molto appassionato”(热情的柔板)。从pp(很弱)的力度开始,同样采用三部曲式结构,在悠然缓慢的速度中,运用主题材料的节奏组,进行层层变化,逐渐形成一种拥有浪漫意味的乐章,让人有犹如沐浴春风般的感受。A部主题为左手琶音上行,有无调性的特征,突出了音调的一种悠远神秘的感觉。B部主题则是在A部的基础上营造了一段三声部对位的美妙旋律。而乐曲后部则又回归到A部分,在缩减变化再现的A部里渐渐消失从而结束这一乐章。
第四乐章速度为:“Ruvido ed ostinato”(粗鲁的固定音型)。这一乐章是个回归性的乐章,采用回归性的节奏,不仅有着主题分层,而且还有着进行型的节奏发展。整个乐章使用了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写作,第一个主题A运用了前两小节的动机进行发展,反向的演奏使得乐曲在紧张的气氛中展开帷幕。第二主题B主题则是运用双手不同的节奏型来展开的旋律性音调写作,右手既有八分音符也有十六分音符,旋律性上更加的变幻莫测,而左手却是十六分音符的和弦进行,渲染了乐曲较为紧张而激烈的一种气氛。之后也采用了八度、双手轮流演奏、分和弦等的写作方法使主题之间进行了对比和变化,让整个乐章的紧张情绪变得更有戏剧性,最终结束在fff(极强)上。
三、《第一钢琴奏鸣曲》 创作特点
(一)、节奏与节拍的特点
节奏和节拍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段旋律的律动如何,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就能呈现出来。在吉纳斯特拉整首曲子中,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的节奏和节拍最为出彩。在第一乐章中,采用了不停变换拍号的写作特点,由八五拍到八九拍再回八五拍,之后进入四三拍,再到四二拍之类的一系列拍号的更换,让人在不同的律动中进行着独特的旋律。这样的拍号频繁更换在第四乐章中也有出现,给人在听觉上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在八六拍的旋律中,也使用了切分节奏,这种节奏营造了一种不平衡的节奏感,增强了异域风味,同时也增加了突兀之感。(见谱例5)
(二)、音程与和弦的运用
音程和和弦在这首曲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吉纳斯特拉在写作中采用的一些现代化的音程以及不和谐的和弦让整首曲子都充斥着紧张与激烈之感。例如在第一乐章中的这几个小节,双手都采用了四度和五度叠加的手法,这在传统的写作中是不太提倡的,但恰恰正是因为这个音程出来的音响效果,让人耳
目一新,听着有种紧张揪心之感。(见谱例6)
(三)、民族因素的运用与发展
尽管吉纳斯特拉的写作手法充满了现代技法,但是从听觉上来说,他的民族特色却从未因为现代技法的运用而被埋没。他的作品中大都充斥着浓浓的阿根廷风味,所有的作品主题也基本上都保留着独特的一种阿根廷韵味,可见阿根廷的音乐以及民间因素的运用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源泉,也是他创作中的一种动力。
在第二乐章中,主题采用了一种阿根廷当地的舞蹈节奏(见谱例8),這种舞蹈被称为马兰波舞,此舞起源于17世纪的阿根廷,这是一种充满活力愉悦的快速型的舞蹈,在南美牧人中较为流行,舞者为男性,这种舞蹈也被称为“萨帕台阿多舞”,在19世纪又常用于竞赛中。马兰波舞曲的节奏错综复杂,节奏感极强,舞步充满阳刚之气,步伐上也是技巧灵活多变。吉纳斯特拉不仅在第二乐章运用了马兰波的元素,同样在第四乐章中也能将这个民间舞蹈的元素一览无遗。
四、结语
我们在探讨研究国外的音乐作品时,其实旋律只是创作的一部分,我们借助旋律去挖掘一些作品当中较深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及每首作品中想要传达的精神。通过本首奏鸣曲,我们不难发现,吉纳斯特拉的创作风格与当时其他作曲家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的作品是通过对民族氛围、民间音乐以及自己的音乐技巧去表达的。
吉纳斯特拉的音乐珍贵就珍贵在它完美巧妙地将传统和现代融合。新式大胆的一些音响效果体现了现代感,以现代做外表,以传统做灵魂,但是两者结合的如此巧妙,可见,音乐的创作者们己经将自己的民族音乐融进了自己的血脉和骨骼,才能信手拈来,将其与现代技巧结合得行云流水。
参考文献
[1]由熹.特立独行的创造者一一阿根廷作曲家金那斯泰拉的钢琴创作团.人民音乐,2008 (6).
[2]张碧倩.希那斯特拉作品中阿根廷民族音乐素材及新表现主义创作手法之运用:以《第一钢琴奏鸣曲0 p.22》[D].台北:东吴大学音乐学系,2006.
[3]鲁果.希那斯特拉早期钢琴作品中民间音乐元素的分析与诠释[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4]蒋念.传统因素与现代技巧的融合一一吉纳斯特拉《第一号钢琴奏鸣曲0 p.22》研究田.民族音乐,2012 (03).
作者:汤晨,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关键词:吉纳斯特拉;音乐分析;钢琴奏鸣曲
一、吉纳斯特拉及其创作风格
吉纳斯特拉(1916-1983),阿根廷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写作是他最重要的创作形式,在创作中充斥着各个时期不同主义的写法,早期以客观的民族主义更为凸显,到了创作中期,则渐渐发展为主观的民族主义精神,最后到了创作的晚期,形成了以表现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相融合的创作风格。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创作手法大有不同,但在作品中运用的民族主义风格以及富有色彩的乐句却都体现了他独特鲜明的个人色彩。
吉纳斯特拉于1952年写作了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即作品22号(Sonata No.1 for piano,op.22),在创作此曲时,他的风格正在往第三个时期转变,即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相融合的一个时期,因此本曲也是吉纳斯特拉第二时期的创作中最为成熟和完整的一部作品。
二、《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一)、创作背景
《第一钢琴奏鸣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延续了古典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即奏鸣曲式,在这一乐章里面,大量运用了阿根廷舞蹈的韵律和特点,旋律上有着阿根廷民谣的旋律特点。到了第二乐章时,节奏开始转入较快的速度,与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急板的速度使本曲充满活力和立体感,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充斥了整个乐章,依旧延续阿根廷民族音乐元素。第三乐章的节奏渐渐趋于平缓,采用插部式的三部曲式结构,速度上的渐渐放缓给这一乐章也增添了一番令人回味无穷的浪漫主义特色。第四乐章共有五个部分,是一部类似回旋曲式的结构。整个乐章里面马兰波舞曲的节奏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旋律也呈现层层递进,将整首奏鸣曲的气氛达到高潮,一气呵成,给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二)、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速度为:“Allegro marcato”(清晰的快板)。这一乐章运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作,共有204个小节,拍号为四三拍。一开始直奔主题,奠定了乐曲的潇洒风格,较多的切分节奏也使乐曲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跳跃感。但副部主题却与主部主题大不一样,副部主题一改潇洒风格,将乐曲带入一种乡村田园牧歌之感。最后以越来越紧张的强力度双手八度强势的结束整个乐章,这一乐章是整首曲子中主题对比最为强烈,节拍变化最为之多的一个乐章。
第二乐章的速度为:“Presto misterioso”(神秘的急板)。这一乐章是一个三部曲式,整曲都是匀速且快速的跑动,给人以无调性的色彩感。A部分的创作中,运用了十二音的写作技法,使这一乐章的主题充满了戏剧化,也使色彩更加独特鲜明。而B部分的旋律则采用了阿根廷的民间曲调进行创作,在风格上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貌似将这田园风光缓缓地归还山林。
第三乐章速度为:“Adagio molto appassionato”(热情的柔板)。从pp(很弱)的力度开始,同样采用三部曲式结构,在悠然缓慢的速度中,运用主题材料的节奏组,进行层层变化,逐渐形成一种拥有浪漫意味的乐章,让人有犹如沐浴春风般的感受。A部主题为左手琶音上行,有无调性的特征,突出了音调的一种悠远神秘的感觉。B部主题则是在A部的基础上营造了一段三声部对位的美妙旋律。而乐曲后部则又回归到A部分,在缩减变化再现的A部里渐渐消失从而结束这一乐章。
第四乐章速度为:“Ruvido ed ostinato”(粗鲁的固定音型)。这一乐章是个回归性的乐章,采用回归性的节奏,不仅有着主题分层,而且还有着进行型的节奏发展。整个乐章使用了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写作,第一个主题A运用了前两小节的动机进行发展,反向的演奏使得乐曲在紧张的气氛中展开帷幕。第二主题B主题则是运用双手不同的节奏型来展开的旋律性音调写作,右手既有八分音符也有十六分音符,旋律性上更加的变幻莫测,而左手却是十六分音符的和弦进行,渲染了乐曲较为紧张而激烈的一种气氛。之后也采用了八度、双手轮流演奏、分和弦等的写作方法使主题之间进行了对比和变化,让整个乐章的紧张情绪变得更有戏剧性,最终结束在fff(极强)上。
三、《第一钢琴奏鸣曲》 创作特点
(一)、节奏与节拍的特点
节奏和节拍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段旋律的律动如何,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就能呈现出来。在吉纳斯特拉整首曲子中,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的节奏和节拍最为出彩。在第一乐章中,采用了不停变换拍号的写作特点,由八五拍到八九拍再回八五拍,之后进入四三拍,再到四二拍之类的一系列拍号的更换,让人在不同的律动中进行着独特的旋律。这样的拍号频繁更换在第四乐章中也有出现,给人在听觉上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在八六拍的旋律中,也使用了切分节奏,这种节奏营造了一种不平衡的节奏感,增强了异域风味,同时也增加了突兀之感。(见谱例5)
(二)、音程与和弦的运用
音程和和弦在这首曲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吉纳斯特拉在写作中采用的一些现代化的音程以及不和谐的和弦让整首曲子都充斥着紧张与激烈之感。例如在第一乐章中的这几个小节,双手都采用了四度和五度叠加的手法,这在传统的写作中是不太提倡的,但恰恰正是因为这个音程出来的音响效果,让人耳
目一新,听着有种紧张揪心之感。(见谱例6)
(三)、民族因素的运用与发展
尽管吉纳斯特拉的写作手法充满了现代技法,但是从听觉上来说,他的民族特色却从未因为现代技法的运用而被埋没。他的作品中大都充斥着浓浓的阿根廷风味,所有的作品主题也基本上都保留着独特的一种阿根廷韵味,可见阿根廷的音乐以及民间因素的运用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源泉,也是他创作中的一种动力。
在第二乐章中,主题采用了一种阿根廷当地的舞蹈节奏(见谱例8),這种舞蹈被称为马兰波舞,此舞起源于17世纪的阿根廷,这是一种充满活力愉悦的快速型的舞蹈,在南美牧人中较为流行,舞者为男性,这种舞蹈也被称为“萨帕台阿多舞”,在19世纪又常用于竞赛中。马兰波舞曲的节奏错综复杂,节奏感极强,舞步充满阳刚之气,步伐上也是技巧灵活多变。吉纳斯特拉不仅在第二乐章运用了马兰波的元素,同样在第四乐章中也能将这个民间舞蹈的元素一览无遗。
四、结语
我们在探讨研究国外的音乐作品时,其实旋律只是创作的一部分,我们借助旋律去挖掘一些作品当中较深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及每首作品中想要传达的精神。通过本首奏鸣曲,我们不难发现,吉纳斯特拉的创作风格与当时其他作曲家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的作品是通过对民族氛围、民间音乐以及自己的音乐技巧去表达的。
吉纳斯特拉的音乐珍贵就珍贵在它完美巧妙地将传统和现代融合。新式大胆的一些音响效果体现了现代感,以现代做外表,以传统做灵魂,但是两者结合的如此巧妙,可见,音乐的创作者们己经将自己的民族音乐融进了自己的血脉和骨骼,才能信手拈来,将其与现代技巧结合得行云流水。
参考文献
[1]由熹.特立独行的创造者一一阿根廷作曲家金那斯泰拉的钢琴创作团.人民音乐,2008 (6).
[2]张碧倩.希那斯特拉作品中阿根廷民族音乐素材及新表现主义创作手法之运用:以《第一钢琴奏鸣曲0 p.22》[D].台北:东吴大学音乐学系,2006.
[3]鲁果.希那斯特拉早期钢琴作品中民间音乐元素的分析与诠释[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4]蒋念.传统因素与现代技巧的融合一一吉纳斯特拉《第一号钢琴奏鸣曲0 p.22》研究田.民族音乐,2012 (03).
作者:汤晨,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