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比原来减少了。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效率;高效课堂;地理技能
  新课程强调“创设有效课堂”,所谓有效课堂,即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有效课堂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我认为,要创设有效课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全面解读课标,把握主干知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选择时需要具有一双慧眼,选择好一本主打教材,并适当涉猎其他版本的教材;但是选择哪一套教材都只是末,而它们的根基是新的课标,因此首要的是熟悉新课标,把握住课标的精髓,抓住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对課标的认真解读,围绕标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高考考点等,让学生对主干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适当分配学习时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化解难点,为真正掌握知识做好铺垫。使教学紧紧围绕课标的核心思想走,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这一环节一般约需2分钟。
  三、合理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梳理
  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而且要进行提炼,合理取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应该选择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
  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有效课堂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经过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这部分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则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与分析。“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主要有人类的行动和学生个人的行动,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笔者在此处做了取舍,“人类的行动”只做点拨,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的个人行动”上。通过在课前进行“我们的节能行动——地理课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节能习惯,通过问卷结果分析,鼓励学生关注节能减排,从而达到渗透环境教育、情感教育的目标。
  四、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感。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在介绍密度流时,又可以利用“在二战之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能自由出入此海峡,袭击英国战舰,致使英国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一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学好地理呢?
  2.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气象灾害”一节时,我们可用近期某一台风为例,讲述暴雨与洪涝灾害;更可以用去年6月13日在崇雅中学发生的洪灾事件,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气象灾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又以岭南地区的春旱和某一年冬季本区荔枝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总之,“高效课堂”要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补充教育方式.在明确大
本文讨论奇异边值问题y″=q(t)f(t,y),y(0)=a>0,b1y(1)bzy(1)=0的正解存在性,其中q(t)f(t,y)≥0并且q可能在t=0附近,f可能在y=0附近具有奇异性.
本文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基于人文素质学分制加强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创新途径,主张构建大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平台,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定义、定律、规律、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教师应更重视实验教学。特别是初中学生对物理了解非常浅显,他们更需要老师通过真实、形象、生动的实验来帮助理解物理知识,渗透科学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人从事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对新课改后实验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由于受到
期刊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在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得刻不容缓。高校教育作为提升大
86年前诞生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内容、宣传组织及原则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它的产
终身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受到全民的普遍关注。社区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与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基于全民终身教育需求的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