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现状,讨论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 3)02C-0015-02
2010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7%,相当于发达国家公众在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素养水平。与2011年1.44%的比例相比,中国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缓慢。基于此背景,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及学校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一词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从此,不同的科学家对科学素养一词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我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的八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都是以米勒科学素养三维体系为依据,认为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一般来说,影响一个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范冬萍认为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雷绮红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历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发现公众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科学素养越高,大学生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远远高出全国平均线。
二、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研究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工作流程来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使得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高职教育虽然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更多的是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于科学教育,在高职院校鲜有提及。有学者甚至认为,高职学生并没有受到真正全面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科学教育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设计。学校的科学教育一般通过科学课程教学、开展科技活动来实现。目前,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不难发现,纳入课程体系的科学课程非常少,大多数限于哲学类及计算机类的文化基础课,选修课中对科学教育鲜有专门提及。纵观高职教育几年来举办的技能竞赛,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教育成果相关的项目有机械创新、软件大赛等,而这些比赛专业性较强,无法代表学院普遍的科学素养水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实际上是缺乏主动实施、系统性设计的。
(三)高职院校师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的科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高职院校对科学课程不重视,很少投入建设经费,科学课程获得精品课程的数量非常少。由于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影响,学生也更为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太重视科学课程。
三、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原则
(一)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关注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应同时关注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多样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高职院校开展科学教育,应有效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的不同,同时根据时间空间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系统设计高职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体系。
(三)开放性原则。高职院校拥有优秀的软硬件资源,应发挥平台作用,主动承担开放性的科技活动,甚至将科学课堂教学对象延伸到社会。
四、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机制,保证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拥有批量的专业教学及科研人员,拥有较为完善先进的设备设施,使高职院校具有实施科学教育的良好土壤。为促进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职院校应系统构建一个能保证其有效推进的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由不同部门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组或科技协会,明确工作职责,通过工作组或科技协会,推进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指导和协调学生科技小组活动,举办科普活动,开展科技比赛,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功能,有效保证科学教育的实施。二是建立一个激励机制,保证科学教育工作、活动及奖励经费投入,保证科学课程教师的培训,鼓励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建立一套科学素养培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反馈、调控、改进机制,使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二)开发课程,保证科学教育得到普及。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设置科学课程是有效开展科技教育的方法。中外学者们对科学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基于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理念开发科学课程,用技术来联系科学和社会,以社会问题来设计科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探究的精神和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上。STS教学理念与高职院校推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没有冲突,高职院校可以基于STS教学理念开发科学课程,通过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改造,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可遵循以验证性课程为基础,以综合类课程为核心,以创新型课程为拓展的思路,打破专业界限,注重学科交叉,实现文理渗透。
在开发设置科学课程时,还应考虑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这一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通过对选修课进行分类,并规定每个类别的选修课学生需修得的学分要求,可以保证科学课程的选修率,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保证科学知识的普及。
(三)实施教学改革,促进科学方法的掌握。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还可以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推行教学改革时,高职院校应帮助教师普遍树立科学教育的意识,鼓励并指导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探究习惯及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对比实验、逻辑推理、头脑风暴等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建立社团,搭建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只是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之一,应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社团无疑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丰富科学教育形式,开展科技活动的良好平台。目前高职院校里最活跃的社团大多数都是与生活、艺术相关的社团。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建立一些普适性或个性化的专业社团。可配备指导教师、开发实验室等使其活动常态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科技成果实现转化;通过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五)建设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高职实施科学教育软环境建设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形成、网络传播、宣传造势等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走进科学的氛围,形成教师与学生乐于参与科学教育的良好态势。
(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保证科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有别于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职科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常识的普及,还应加强对高科技及前沿科学知识的关注,更应关注专业教学内容与科学发展的适时对接,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培训成为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核心。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应包括教师科学知识的培训,以保证教师的科学素养,从而保证实施科学教育的深度与品质;还应包括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方法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的广度,保证科学进入每一个专业课堂。
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搭建课程体系、学生社团等科学教育的平台,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建设环境,实施科学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需要,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韦林华(1972-),广西桂林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苏洋)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 3)02C-0015-02
2010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7%,相当于发达国家公众在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素养水平。与2011年1.44%的比例相比,中国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缓慢。基于此背景,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及学校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一词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从此,不同的科学家对科学素养一词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我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的八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都是以米勒科学素养三维体系为依据,认为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一般来说,影响一个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范冬萍认为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雷绮红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历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发现公众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科学素养越高,大学生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远远高出全国平均线。
二、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研究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工作流程来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使得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高职教育虽然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更多的是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于科学教育,在高职院校鲜有提及。有学者甚至认为,高职学生并没有受到真正全面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科学教育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设计。学校的科学教育一般通过科学课程教学、开展科技活动来实现。目前,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不难发现,纳入课程体系的科学课程非常少,大多数限于哲学类及计算机类的文化基础课,选修课中对科学教育鲜有专门提及。纵观高职教育几年来举办的技能竞赛,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教育成果相关的项目有机械创新、软件大赛等,而这些比赛专业性较强,无法代表学院普遍的科学素养水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实际上是缺乏主动实施、系统性设计的。
(三)高职院校师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的科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高职院校对科学课程不重视,很少投入建设经费,科学课程获得精品课程的数量非常少。由于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影响,学生也更为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太重视科学课程。
三、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原则
(一)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关注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应同时关注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多样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高职院校开展科学教育,应有效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的不同,同时根据时间空间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系统设计高职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体系。
(三)开放性原则。高职院校拥有优秀的软硬件资源,应发挥平台作用,主动承担开放性的科技活动,甚至将科学课堂教学对象延伸到社会。
四、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机制,保证科学教育有效实施。拥有批量的专业教学及科研人员,拥有较为完善先进的设备设施,使高职院校具有实施科学教育的良好土壤。为促进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职院校应系统构建一个能保证其有效推进的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由不同部门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组或科技协会,明确工作职责,通过工作组或科技协会,推进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指导和协调学生科技小组活动,举办科普活动,开展科技比赛,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功能,有效保证科学教育的实施。二是建立一个激励机制,保证科学教育工作、活动及奖励经费投入,保证科学课程教师的培训,鼓励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建立一套科学素养培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反馈、调控、改进机制,使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二)开发课程,保证科学教育得到普及。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设置科学课程是有效开展科技教育的方法。中外学者们对科学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基于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理念开发科学课程,用技术来联系科学和社会,以社会问题来设计科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探究的精神和运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上。STS教学理念与高职院校推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没有冲突,高职院校可以基于STS教学理念开发科学课程,通过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改造,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可遵循以验证性课程为基础,以综合类课程为核心,以创新型课程为拓展的思路,打破专业界限,注重学科交叉,实现文理渗透。
在开发设置科学课程时,还应考虑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这一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通过对选修课进行分类,并规定每个类别的选修课学生需修得的学分要求,可以保证科学课程的选修率,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保证科学知识的普及。
(三)实施教学改革,促进科学方法的掌握。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还可以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推行教学改革时,高职院校应帮助教师普遍树立科学教育的意识,鼓励并指导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探究习惯及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对比实验、逻辑推理、头脑风暴等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建立社团,搭建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只是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之一,应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社团无疑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丰富科学教育形式,开展科技活动的良好平台。目前高职院校里最活跃的社团大多数都是与生活、艺术相关的社团。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建立一些普适性或个性化的专业社团。可配备指导教师、开发实验室等使其活动常态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科技成果实现转化;通过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五)建设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高职实施科学教育软环境建设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形成、网络传播、宣传造势等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走进科学的氛围,形成教师与学生乐于参与科学教育的良好态势。
(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保证科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有别于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职科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常识的普及,还应加强对高科技及前沿科学知识的关注,更应关注专业教学内容与科学发展的适时对接,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培训成为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核心。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应包括教师科学知识的培训,以保证教师的科学素养,从而保证实施科学教育的深度与品质;还应包括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方法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的广度,保证科学进入每一个专业课堂。
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搭建课程体系、学生社团等科学教育的平台,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建设环境,实施科学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需要,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韦林华(1972-),广西桂林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