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走寂寞之道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艺术长河中显现的当代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李 洋
  1958年出生,北京人
  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硕士研究生学历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人物画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画院特聘画家
  
  在绘画史上立足的画家,应是一种有能力坚持一种精神的人,他们既是文化的自觉者,也是时尚的挑战者。
  在当代的画家行列中,李洋先生拥有一席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外传播》:作为国内当今主流画家,在同龄人中你是较早走出国门的,请谈一下“走出去”与国际交流,在绘画上融合与碰撞的感受。
  李洋:在国外办展览时,我看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及20世纪的大师们的原作,当面对这些作品时,我更坚定了画中国画的信念!因为具有2000多年绘画历史的中国画是有着非常完善体系的一门艺术,她具有丰厚、严密、辉煌的审美体系。面对西方绘画,我要做的只是吸收对我的绘画创作有益的营养,只有不断地为传统绘画注入新的养分,中国画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种选择性越强,这种判断力就越清楚。
  
  《对外传播》 :请谈一下近年来你提出的“构建意象色彩”理论。
  李洋:“构建意象色彩”是我的一个理想,也是我的一个学术研究方向。传统的中国画中一直是以墨为主,色彩为辅,但是笔墨有笔墨的魅力,色彩有色彩的魅力。画家绘画时并不要求笔墨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它表达的是画家的“意”,是画家的一种情绪,中国画的造型也是这样,不是以客观对象作为依据,而是强调 “胸中意象”。对“意象”的要求,是中国画的灵魂。既然中国画在整体上是强调意象表现的,那么色彩也要符合中国画的原则,也要符合意象审美的要求,它应该是一种与意象笔墨相适应的意象色彩。这些年我一直对中国画色彩进行研究、实验,试图改变传统绘画中对中国画色彩的界定,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对中国画的色彩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把中国画的色彩和中国画的笔墨、造型放到同等的位置上,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力,突破传统国画的设色方式。
  
  


  《对外传播》:近来你的绘画题材从农民转移到城市打工者身上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李洋:中央美院的宗旨是“关注社会,服务人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多年来绘画创作的轨迹。20多年来,我画了许多农村生活情趣的题材,现在,他们从农村、乡镇到城里来打工,每天为城市做着大量的服务性工作,但是他们却不能成为城市中的主流,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我把这组画称为《城市边缘》。
  
  《对外传播》:你如何理解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李洋:保持住中央美院学术研究的传统品格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最近,我正在赶写《水墨人物教学》这本书,这本书是我20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的总结。李可染先生曾讲,绘画是走寂寞之道。他一生都全身心用在研究学术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
  
  李洋先生部分参展、获奖作品
  1986年作品《秋分》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家作品展”
  1988年作品《红豆》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88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1996年作品《回娘家》参加北京、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家作品展”
  1997年作品《祈盼图》入选“中国艺术大展”
  1998年作品《双丽图》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2000年作品《走进都市》参加“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
  2001年作品《情缘》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5年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中国水墨展”、俄罗斯“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作品参加德国汉堡“中国水墨画展”、 日本东京“水墨画交流展”
  (读者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于 淼
其他文献
2007年7月,外文出版社委托加拿大作家李莎(Lisa Carducci)赴新疆采访。在新疆外宣办的大力支持下,李莎走遍了天山南北,采访了20多位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并直接用英、法文撰写。《这些新疆人》一书的英、法文版于2008年1月同时出版。  近日,在外文出版社的协调下,我们共同举行了圆桌会议,以《这些新疆人》、《这些宁夏人》的出版,就图书出版过程中如何靠近受众对象,使用受众熟悉的语言、满足受众
期刊
深圳虽然与国际大都会香港一水之隔,但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却与香港不可同日而语。常常令出访国外的深圳官员以及到海外旅游的深圳市民比较尴尬的事情是,必须依附香港并将其作为参照系,才能基本让对方明白自己所居住、工作的城市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这种尴尬的实质,正是深圳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所遭遇的困惑:一方面是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急剧扩张的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则是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的低下和认同感的严重不足。    无序
期刊
他曾经在大西北插队务过农,进车间做过工,在部队当过兵,还当过多年的基层干部,阅历相当丰富,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他就是万季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会长,同时还兼任其他多种职务。其中,公众最感兴趣的可能是他将担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  但万季飞更多的经历是在对外经贸领域。2008年“两会”期间,他根据自己多年对外经贸工
期刊
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网承办的“2010中印发展论坛”于3月30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发展中的中印关系”为主题,着重从经贸发展和媒体交流两个角度探讨中印之间的合作交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中印名人论坛中方主席刘述卿,资深外交官何理良,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孙卫东,中印名人论坛中方秘书长、中国驻印度前大使周刚等出席论坛。中国驻印度大使张
期刊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舆论喉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其发展经历也是新中国成长的写照。《人民日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大型报业集团,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经常拿它与西方百年老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相提并论,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
期刊
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使人入迷,成为不少梦幻小说和故事的灵感源泉。地域的遥远和藏人信仰的佛教孕育了追求异国情调和奇妙意境的西方的想象力。但是,这种神话不应让人们忘掉现实。尽管那些浪漫的亲西藏人士会感到不悦,我们还是要指出:1949年前的西藏远非他们所说的天堂,在那里只生活着淳朴善良和满脸微笑,过着恬静生活,专注宗教活动的人们。宣传这种论调,无疑是想掩盖西藏现实的另一个侧面。西藏是这样的一个地区,在那里
期刊
记者在成都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办公室看到墙上贴有脉络详细的新闻发布流程图,电脑里不停闪动着各种调查数据,文件柜里不仅分门别类地码放着厚厚的发布会策划方案,还有装订整齐的效果评估简报。工作人员正在做一份征求意见稿:《2010年成都市新闻发布舆情监测方案》,这正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据了解,现在每个新闻发布会之前,成都新闻办都要做一个比较科学的民意舆情调查,调查方法及样本基本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专家
期刊
编者按:海外媒体在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大都绕不开英国统治下的百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海外受众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1997年开始的那一场金融风暴,几乎所有的海外报道中,对香港的经济表现持肯定的态度。对于香港今后的发展,各媒体也都有一定的预测。作为“一国两制”的试验,各媒体也均有所关注。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这份调查报告主要集中在对海外媒体报道的一些现象的总结上,摆出了一些事实
期刊
我在2008年1月18日《人民网》上看到《环球一周:辛格访华为Chindia加油》的文章,感触良多。Chindia这个英文字不是我发明的,它的发明者是印度友人、现任印度商务部长兰密施(Jairam Ramesh),我把它译为“中印大同”。我长期在印度宣扬“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被人嘲笑为“理想主义者”,孤掌难鸣。这次印度总理辛格于1月13日至15日访华,我除了应邀为《中国日报》1月14日
期刊
这是一个位于欧洲南部,总人口近6000万的文明古国。它在2至3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版图曾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14至15世纪其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此后它几经分裂和外族入侵,直到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为“意大利共和国”。  还有一连串令人眩目的名胜古迹令它如此与众不同:1900年前毁于一旦的庞贝古城、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