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草花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mar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走路遇见草,也遇见花。
  对我来说,凡是草,都是花。天堂草也开花,穗状花,小小的一穗,针一样。在天堂草面前来来往往的人们,不知道它曾开过花,曾落过花。人眼,比针眼大,总看着大处、远处,这样细而小的花,不太看得到。忘忧草也是草,和天堂草不一样,是本土的草。三千年前称“谖”。“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思是,到哪里去找一棵谖草,把它种在屋后。《诗经》中那个想要一棵谖草的女子,是企盼征夫归来的女子。盼郎归,盼郎归,“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个盼归的女子,在思念她的郎,她的郎随军出征,远隔千里。女子的思念,比千里之地更加辽阔,辽阔得无边无际。
  朱熹说:谖草,令人忘忧。谖草即萱草,即忘忧草。何以解忧,唯有谖草。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一棵忘忧草?找不到,就自己种一棵吧。种在屋后,可常常赏看。女子种下谖草,思念她的郎时,可以看忘忧草,可以看草上开出的花。
  谖草开花,是黄色的花,金色酒杯一样,一小盏一小盏,似与天空干杯。酒是好东西,以花为盏,千盏百盏下肚,亦可忘忧。谖草可忘忧,美酒可忘忧,如此,双料解忧,忧愁必解。
  事实上,谖草常见,换一个民间的说法,叫“黄花菜”,都认识,因为都吃过。可煲汤,可煮老鸭。其味鲜中带甜,仿佛来自天上。路边有谖草,不拔去,因为好看。走路遇见谖草,是好事,因为高兴。不过也忧愁,不知该喊它花,还是草。像我这样,常傻傻分不清。因为不知道一棵草到底开多大的花才可称花;也不知多小的花,小到不能称花,才能称草。
  一年蓬开得最亮,一小朵一小朵,小如硬币,和菊花神似,千日菊、金鸡菊、瓜叶菊,都神似,只是小,小小的一朵,菊纲,菊目,菊科,飞蓬属。说起飞蓬,过去称“转蓬”。唐李白在《效古二首》中唱:“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意思是时光一去不可留,人生在世如飞蓬。蓬草易折,遇风飘转, 李义山也叹息:“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义山是一个容易抑郁的诗人,看飞蓬草在风里转啊转,就像看见自己在人世转啊转。所以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
  人为灵长,所以聪慧。看见蓬草转啊转,就发明了车轮。车轮多好,可快速行进,可把地球缩小成一个球。但母亲喊:“不要开车!”
  我很听话,去买菜,不开车。我喜欢东张西望东游西荡。开着车,肉体虽被保险带绑缚,灵魂难免神游。灵魂没有保险带,开车不安全。所以神游时,最好停车。最好天下雨,看雨落车窗,用层层叠叠的透明将现实覆蓋。我不用雨刮。现实世界被覆盖多好,模糊多好。要那么清楚干吗。雨一层一层,把现实覆盖,像时间盖住往事。有朦胧的美。
  但母亲不喜欢朦胧的美。母亲很实在,是一个乡下人的实在。她怕我被朦胧撞到。朦胧柔软,但现实坚硬。朦胧背后,会蹿出来一个路障一根线杆一个行人。所以,不要开车!所以,我走着去。
  走着去,母亲也怕。怕我被一株草吊死,一朵花迷死,一棵树撞死。不过,总比被朦胧撞死要慢些,死相要好看些,概率也小些。所以,就走着去吧。且人终是难免一死的,就不必怕死。路过一棵飞蓬时,我想象,若真如是,也算死得其所。“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死是很遥远的告别。人说一年蓬的根在北美,从北美转蓬到东亚,真是万里之征。母亲说人这辈子,是要走完一万里的路的。因为,人的福分都有定量。你一辈子要吃多少碗饭、多少斤盐、多少瓶酒,要过多少座桥,遇见多少个人,走多少里路,都有定数。我不清楚自己走没走完一万里的路。每天看着计步器,到一万步了,好,睡觉,死也瞑目了。死,不过是开启另一段遥远的征程,不比在人间更可怕些。路边的一年蓬开得正旺,一大丛一大丛,不孤独。花亦如车轮,很小的车轮。不过,还没到折断随风转蓬的季节。想象这些蓬草,被秋风折断满大街像轮子一样奔跑,也不孤独。
  事实上,这个城市的路还不够车轮滚,不够转蓬一样的人事来滚,道路拥挤,也不多几丛飞蓬来跑。
  路边三叶草也多,三叶草的故乡在西欧,爱尔兰。爱尔兰比北美近些,但对我来说,也很遥远。我游游荡荡地用尽一生也不一定到达。但一株三叶草到了。在这个城市扎了根,长势很好,一大片一大片。
  三叶草是幸运草,长三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像一颗小小的心脏,分别代表名誉、健康和真爱,人生若同时拥有这三大件,真的是很幸运了。
  路过一片,我停下脚步,一株一株翻阅,像翻书。我希望能从三叶草中间发现第四片叶子。三片叶子已经很幸运,如果能发现第四片,那就更幸运。那些在不断地翻书的人,是想从书中翻出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和我想从三叶草丛里翻出第四片叶子是一样的。
  虽翻而不得,每回路过,仍忍不住翻。说不定哪天,突然就能翻到。这和翻书人的心情,也是一样的。
  二
  低头走路,抬头看天。母亲说,都需要。那就都看看吧。
  事实,低头没看路,抬头也没看天。我的眼珠太多时候没有焦点,只是在虚空中飞。然后,捕捉到一只鸟。
  是一只麻雀。这个城市很多鸟,乌鸫、伯劳、喜鹊、八哥、云雀、绿绣眼、白头翁、珠颈斑鸠。一大早叫得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像乡下的麦浪。不过,最常见的还是麻雀。这只麻雀停歇在25号路和10号路交叉的装摄像头的横杆上。横杆比竖杆好,直、挺、硬,中空,从悬在马路中央那一头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麻雀在里面做了个巢。
  在乡下,麻雀喜欢把巢做在老屋的檐下。“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召南·行露》问: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的屋?其实,麻雀有嘴,只是短。麻雀穿屋,却不是用嘴。只因麻雀足够小。因为足够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可自然而然地钻入檐下,在椽与瓦之间做巢安家。麻雀穿屋,不是啄穿,而是裸身钻入,没有家什。在乡下,一片鱼鳞瓦,麻雀就可安一个家。在城市,没有鱼鳞瓦,装摄像头的横杆,亦可安家。且是一个很大的家。我看它,蹦蹦跳跳,极其欢喜,和我终于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一样。
  麻雀的欢喜,与生俱来。看它走路,都是双脚并行,蹦蹦跳跳。母亲说麻雀是个急性子。因为麻雀生下来就跳。一辈子都跳。跳完这辈子,估计下辈子还跳。你什么时候看见麻雀像人一样两只脚一前一后、前前后后地走路了,你就要交好运了。人就喜欢看奇怪的东西。麻雀喜欢跳,你就想看它走路。星星喜欢在天上发光,你就喜欢看它坠落,划成流星的样子。我看见一只鹡鸰在10号路中央的斑马线上快速地奔跑。鹡鸰也是只急性的鸟,鲁迅先生把它叫“张飞鸟”,说它性子烈,养不过夜。但很奇怪,它的两条短腿不是并行着跳动,只前前后后飞快地交叉,在斑马线上快速地奔跑。斑马线对它那两条短腿来说有些宽,有些大,但它奔跑得又急又快又稳。直到一辆汽车“嘎”的一声,它才突然振翅,从斑马线中央起飞,一纵一纵,波浪一样,在低矮的苍穹下荡漾。   我想我的好运快要来了。因为我看见了一只鸟的行走,不只是行走,还是快速地奔跑,两条短腿,如此快速且清晰,前前后后,像运动员奔跑在跑道上。我想,母亲说的是对的。我这一生的好运也快了,肯定已经在奔跑着向我扑来。
  过了大半辈子,再不扑来就晚了。太阳很好。这个城市,很狭窄,但有同乡下一样不狭窄的阳光。我需要找一片云躲一躲,或找一棵树藏一藏。
  不是所有的麻雀,都能找到横杆。总有一些麻雀,需要找一片树叶来安家。在乡下,麻雀是不喜欢把巢搭在树上的。因为风总要摇着树,雨总要打着树。风雨交加的巢,无法让一只鸟安心。把家安在一片瓦下,麻雀才安心。所以,乡下,麻雀称“家雀”。在城里,不知道能不能叫“城雀”。像人一样,分乡下人和城里人。
  我看一只麻雀最后一遍钻进横杆,不再出来,就把心事放下。横杆上装着一排摄像头,一个两个三个,一共八个,像蹲着一群大麻雀,睁着大而空洞的眼睛,呆呆傻傻。于是,又忍不住把乡下老屋的家雀一只一只都想念了一遍,十数秒过去,那只城里的麻雀还没出来,便失了兴趣,去看树上的鸟。
  5月,树上喜鹊多。黄莺也多。喜鹊黑白两色,并不漂亮。叫声也是黑白,“喳喳”如敲木,不知是谁第一个从中听出了喜气。黄莺的叫声是彩色的,带着春天的蒼翠。过去,称“仓庚”。“仓庚于飞,熠耀其羽”,很漂亮、好看。“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不只好听,还动人。诗人李义山身在天涯,身极远,心极高,然命运多舛,心凶而命穷,终于没有啼湿最高之花。
  这个城市,树亦开花。海棠最早,不等长叶,先开为敬。这时节,都已经开落。栾树花如聚伞,一把伞一把伞地打开,举在树梢,繁花似锦。树开花的时候,我又傻傻分不清这是树还是花。是否,会开花的树,都叫花?那么,这城市,凡是树,都是花。栾树柞树樟树悬铃木垂丝海棠,都开花。以数字命名的路的两边,都是开满花的树。可惜,不结果。结了果也不能吃,又酸又小又苦。为何不把这些树都改了果树?桃树、李树、苹果树、樱桃树、栗子树,如此,我走在25号路上,就像行走在乡下的果园子里,看花,或者看果,都会很高兴。
  有些贪了。看花就很好。看一只鸟也很好。
  花是很神奇的物事,这个城市脚下,是沙土,海棠开的花,是粉红的。在黑土地上,黄土地上,海棠的花也是粉红的。一千年前,“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高擎的烛光下的海棠也是红的。想象一朵花,穿越时间和空间,一千年一万年,一以贯之地打扮了自己的粉红色的美丽,很是奇妙。一朵海棠花如此,一朵桃花、一朵李花,也如此。一只鸟也如此。城里的麻雀和乡下的麻雀,也是一个颜色一个相貌。
  我寄居在这个城市,和一只麻雀寄居在一根横杆一片树叶是一样的。看见一只麻雀,我就像是回了趟老家。麻雀的翅膀上,有故乡。有故乡的色彩,故乡的声音。人,需要有种故乡的感觉。雀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说的也是故乡的土话。我听着亲切。
  李义山很辛苦,总在奔波,像那只身在天涯的黄莺,没有故乡。我不辛苦,我只是一只麻雀,沿着25号路东游西荡或东张西望,没有想着要湿哪一朵最高的花。但我也苦恼:人类如此文明与现代,但我总是无法准确地说出一只鸟的语言。那只麻雀怎么叫的?我无法用汉字形容,亦无法用汉字翻译。
  “啾、啾”,并不准确。城里的麻雀不怕人,我蹲在它的对面,看它跳跃,和它说话。它说它的,我说我的。这也和这个城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个模样。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汪曾祺绘秋海棠图  做汪曾祺纪念馆展陈大纲与展板深化设计时,我曾向汪丽纹请教过汪老家的掌故。她是汪老第二个继母任氏的大女儿,与丈夫金家渝住在高邮市竺家巷九号,原“汪曾祺故居”内。  “我们都叫继母为娘。”汪老《我的母亲》一文中曾在括号中这样注明。  我便问丽纹阿姨,1981年汪老首次回乡,见到任氏娘,怎么称呼。  “娘!我大哥当时,就喊了一个字。”  丽纹阿姨顿了顿说,后来,我娘称呼我大哥“大少爷
期刊
一  清末徽州的汪渊、程淑夫妇完成的《麝尘莲寸集》是部集词而成的词集。集词始于王安石,后来不乏经营者。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词学家万树严守规矩,可惜作品太少。这种活动难度大,曲高和寡。按照规矩,不可夹杂诗或曲的成句,也不可掺入自己的句子。如用《沁园春》调集词,就不能再从这里取句。一首作品里,一个作者只能选一句,声韵平仄必须合乎所选的词牌。  举个例子。集中的《鹧鸪天》:  一片春愁待酒浇,酒香红被夜迢
期刊
打儿时记事起,最先认识的恐怕就是麻糖了。货郎担沿村叫卖:“敲麻糖哎麻糖——”婆婆妈妈们总要花上一两个眼眼钱或者找出一点破铜烂铁来,敲上一大块麻糖哄小孩。吃麻糖是很麻烦的事,含在口里嚼不烂,糖稀流下来,大襟脏得像画符。我就不明白,货郎敲麻糖时是怎样想大就大、想小就小的。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买回七八斤麻糖,做米子糖、芝麻糖什么的,拜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当然,米子糖、芝麻糖的边角废料归小孩们收拾,
期刊
雪,落在戈壁中,将一地的蓬蓬草托举了起来,像绣在无际白麻布上的花朵,凸显出它们铅灰色的质朴与高贵。雪,越落越大,白白的天,白白的地,白白的落雪声,直到将所有的草棵没进雪被里,将所有的沟壑填平,直到用白色将天和地连接在一起。站在白天白地的雪原上呼吸着白色的空气,仿佛一年的光景就这样冷透了、冻透了。细细的雪粒,钻进了季节的毛孔里,冷进了季节的毛孔里,冷得天地都似乎哈着白白的冷气,瑟瑟地发抖。一场笼住万
期刊
清晨,依然是旧模样。逼仄的巷道,青蓝而狭长的天。灰鸽子如同草鱼,胆小,寻常,被光膀子的男人吓跑。一早买菜的老太太来了,她多年前被马路上的三轮车撞坏的腿,旧病复发,走路摇晃。  咳嗽,韭菜,布袋,煤渣,尿盆,晾衣绳上的鞋带,民营医院值夜班回来的姑娘,骑摩托的中年人,因迟到进不了校门的小学生,等等。我走过这习以为常的巷道。又是一天,太阳尚未骑上墙头,便已知结局。  只有西侧巷道口那个疯子,是我难以确定
期刊
一  县城最大的好处,是生活半径小。当然,也可以说是缺憾。因为小,所以集中、便捷。我们很少将时间浪费在路途上。我住的小区是当年县城开发的第一个楼盘,位于城北。开售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郊,没有多少人看好。谁知道,才几年工夫,城北成了县城政治活动中心,后来开发的一众楼盘都炙手可热,价格像发高烧一般直线飙升。我的小区因为建造早,在环境设置物业管理上有些老旧,毕竟是商品房前辈。好在生活极其便利。小区周边密集着
期刊
石岩湖本是一大湖,山间一片浩瀚的水,周围森林环绕,密不透风。其为水源地,游人无法实际接近。站在高处,遥见蓝色玛瑙。风吹树摇,玛瑙碎裂滚动,渐渐蔓延上岸,不汹涌,却扎实,越过植物,遇坑洼与沟壑,留下深深浅浅的一汪,再挪不走。一个夜晚过后,各类痕迹抹去,草仍绿,树仍高耸。大湖还是大湖,周围多了一个个小湖,阔者几百平方米,窄小的不过其三分之一。  此即石岩湖湿地。  不似大湖包罗万象,小湖各有分寸,强调
期刊
郑成功的道德悲歌  我家本起草莽,玩法聚众,朝廷不加诛,更赐爵命。至于今上,宠荣迭承,阖门封拜,以儿之不肖,赐国姓,掌玉牒,畀印剑,亲若肺腑,即糜躯粉骨,岂足上报哉?今既不能匡君于难,至宗社堕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颜他事乎?大人不顾大义,不念宗嗣,投身虎口,事未可知。赵武、伍员之事,古人每图其大者。唯大人努力自爱,勿以成功为念。  上所引者,是郑成功写给他老爹郑芝龙的一封信,有人叫“劝父信”,有人叫
期刊
一  看柳亚子的晚年照片,下巴上的山羊胡子长得潦草又在风中前仰后合,再将目光向上移,就见这个老人已经谢顶。这样的不堪,在柳亚子的青年时代还没有发生。那时的柳亚子前发齐额,后发披肩,这种发型现在都还叫文艺范儿,放在一个世纪前更是让人侧目。柳亚子毫不理会,我行我素。民国元年,有个要人聘秘书,他去面试,仍是披肩加齐额,还嫌不够酷,又披一件大红斗篷。这身打扮不光出格,还有了妖气。谁要聘他当秘书呢?大总统孙
期刊
敵楼的“设计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