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的课上来了位外国人。
其实,班上的多数学生都是外国人,
多一位外国学生并不应奇怪,
只是我吃不准他的身份:学生还是老师?
说是学生,他的年龄已过中年;说是老师,神情又不像。
非洲中年大叔
课后,这位学生与我打招呼,提出要旁听我的课,说已在学校注册学习汉语。他说他在世界各地旅行、生活,因为喜欢中国文化,便留下来多呆一段时间。我后来还了解到,逛世界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凭喜好。大多时间他都在各国的学校读书,缺钱时就工作一阵子。
“你从哪儿来呀?”
“我来自一个非洲国家。”他是白人,英语没有口音,他的父辈是欧洲移民,他的大学也是在英国念的,很久没回非洲了。
以后的每堂课上,这个学生都会出现。他比正式选课的学生还积极,经常分享在不同文化中的经历。我有时感到奇怪:他经历了这么多,已是中年,为什么还混迹于一帮年龄只有他一半的学生中?他分享的故事说明了他经历丰富,但他并没有真正地享受和理解其他的文化,只是在挑剔和冷眼旁观。
我请来一位学者做讲座。讲座中,这个学生提了问题,也与学者进行了交流。讲座结束后,学者对我说:“这个学生已经迷失了,他不接受自己的母文化,但又无法融入新文化。他回不去。”他说,没有根的人注定流浪。
流离在德国
我在德国访学时,也曾遇到一个无根的中国学生。
他以志愿者的身份与我相识,他帮我提供生活信息,告诉我交通信息,指点我如何能买到中国食材……他帮助了我更快地适应在德国的生活。他在德国呆了八九年,对当地非常熟悉,也与当地人能很好地交流。他每天都很忙,在敬老院助老,教难民儿童打乒乓球,与德国学生一起徒步。后来,我邀请他参加项目,需要他把中文问卷翻译成德文。但是,当德国合作方听到我的决定时,问:“你确定这样做?”
对于这样的反问,我有些不解。过了一会儿,德国合作方说:“好吧!我希望这一次他会做得更好。”我也没再多想。
不料,翻译问卷成了“拖后腿”。我不好意思催他,但他就是迟迟不交卷,课题进度受到了影响。每次见面时,我们可以愉快地谈事,但不能涉及翻译问卷。我不得已只能重新找人做。这时德国合作方告诉我,之前也请过这位学生帮过忙,但凡涉及学术,他都无法准时完成。只要与学术无关,他都做得很棒。很多人都认识这个学生,他人缘好,还在学校读了很多年书,但始终无法毕业。每次考试不通过,他会消失一阵子。等大家差不多忘了他,他会再次出现。他也不小了,30多岁了!我却一直把他当作大二、大三的学生,因为他始终以轻松的学生形象出現,我也从没把他和责任、成熟联系在一起。
他都好几年没回国了,一是费用太贵,二是回家就必须回答父母的问题:什么时候毕业回国?父母的那点家底差不多都被他掏空了,还指望着他挣钱养家。他在德国混日子容易,读书不用交学费,生活方面找找窍门,就能用很少的钱过着不错的日子——可以租到便宜房子,能买到便宜又好吃的食材,甚至能只花3欧元理次发。他的德国朋友也不时地接济他,他也会帮他们做些事。
我还想起来,去德国朋友家做客时,他送的礼物是从被风刮到地上的松树枝,虽然不值一文却可用于圣诞装饰房间。这样别出心裁的礼物,更可能是因为他的经济窘迫。
在德国,他过得逍遥自在,没人管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不喜欢读书,但学生签证很便利,他也不打算改变现状。
“如果真的不喜欢读书,为什么不找份工作呢?你的德语那么好,社交能力也很强,又喜欢德国,那索性在这里工作,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他想了想,列出了理由,告诉我也是告诉自己:“还是当学生方便。”
和他聊完,我知道他一回国就得面临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找工作、找女朋友、买房子。他根本不想面对这些问题,所以他选择呆在德国。但在德国,他也处在困境中,他需要挣扎挣扎,才能摆脱困境,但他选择什么都不做。回国后,我一直在想他会做怎样的选择。
到南非躲核污染
数年前,我在南非也遇到过一个迷失的加拿大人。
我正在旅馆接待处等人,一个男子站在附近,过了一会儿,他开始与我攀谈,讲了一个奇异的故事。2011年,日本发生核电站泄露事件,他开始觉得这个危险与自己有关,他渐渐相信被污染的洋流会来到加拿大,危及他的生命。他想到了搬家。搜索了很多信息,他发现加拿大已没有安全的地儿。再搜索美国,美国居然也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他就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地方,综合了各种资讯,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南非。明确了目的地,他快速辞职,马不停蹄地来到南非。家人觉得他的做法不可思议,坚决不肯与他一同前往,他只有抛妻弃子,独自一人离开祖国。他来南非也非常仓促,没有选好定居的城市,也没考虑到如何生活,他只是逃命。
听他讲得那么危急,我开始留意他的行为,我觉得他似乎有些病态,动不动就把危险夸大到恐怖的地步。此时,我的同伴出现了,我们就准备一起离开。他却追赶着我,试图用更多的证据告诉我这个世界多么危险。他跟着我们走过长长的街道,不停地述说着核污染的危险。
穿行在热闹的街道上,充满生机的环境与他的核污染毁灭地球格格不入。他的喋喋不休与其是要说服我,不如说是说服他自己,让他觉得来南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很难再回加拿大,他已把自己的祖国想象成危险之地,但他在南非能轻易地过新生活吗?在新国度,他可以放心地吃东西、喝水,但周围的人都是陌生的。他来南非已好几个月了,但仍住旅馆,仍没有决定是否要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走在充满阳光的街道上,他未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那么匆忙地抛弃祖国和在祖国的一切,真的对吗?那么匆忙地把根从熟悉的土壤中拔出,40多岁了,再想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真的不容易。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实,班上的多数学生都是外国人,
多一位外国学生并不应奇怪,
只是我吃不准他的身份:学生还是老师?
说是学生,他的年龄已过中年;说是老师,神情又不像。
非洲中年大叔
课后,这位学生与我打招呼,提出要旁听我的课,说已在学校注册学习汉语。他说他在世界各地旅行、生活,因为喜欢中国文化,便留下来多呆一段时间。我后来还了解到,逛世界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凭喜好。大多时间他都在各国的学校读书,缺钱时就工作一阵子。
“你从哪儿来呀?”
“我来自一个非洲国家。”他是白人,英语没有口音,他的父辈是欧洲移民,他的大学也是在英国念的,很久没回非洲了。
以后的每堂课上,这个学生都会出现。他比正式选课的学生还积极,经常分享在不同文化中的经历。我有时感到奇怪:他经历了这么多,已是中年,为什么还混迹于一帮年龄只有他一半的学生中?他分享的故事说明了他经历丰富,但他并没有真正地享受和理解其他的文化,只是在挑剔和冷眼旁观。
我请来一位学者做讲座。讲座中,这个学生提了问题,也与学者进行了交流。讲座结束后,学者对我说:“这个学生已经迷失了,他不接受自己的母文化,但又无法融入新文化。他回不去。”他说,没有根的人注定流浪。
流离在德国
我在德国访学时,也曾遇到一个无根的中国学生。
他以志愿者的身份与我相识,他帮我提供生活信息,告诉我交通信息,指点我如何能买到中国食材……他帮助了我更快地适应在德国的生活。他在德国呆了八九年,对当地非常熟悉,也与当地人能很好地交流。他每天都很忙,在敬老院助老,教难民儿童打乒乓球,与德国学生一起徒步。后来,我邀请他参加项目,需要他把中文问卷翻译成德文。但是,当德国合作方听到我的决定时,问:“你确定这样做?”
对于这样的反问,我有些不解。过了一会儿,德国合作方说:“好吧!我希望这一次他会做得更好。”我也没再多想。
不料,翻译问卷成了“拖后腿”。我不好意思催他,但他就是迟迟不交卷,课题进度受到了影响。每次见面时,我们可以愉快地谈事,但不能涉及翻译问卷。我不得已只能重新找人做。这时德国合作方告诉我,之前也请过这位学生帮过忙,但凡涉及学术,他都无法准时完成。只要与学术无关,他都做得很棒。很多人都认识这个学生,他人缘好,还在学校读了很多年书,但始终无法毕业。每次考试不通过,他会消失一阵子。等大家差不多忘了他,他会再次出现。他也不小了,30多岁了!我却一直把他当作大二、大三的学生,因为他始终以轻松的学生形象出現,我也从没把他和责任、成熟联系在一起。
他都好几年没回国了,一是费用太贵,二是回家就必须回答父母的问题:什么时候毕业回国?父母的那点家底差不多都被他掏空了,还指望着他挣钱养家。他在德国混日子容易,读书不用交学费,生活方面找找窍门,就能用很少的钱过着不错的日子——可以租到便宜房子,能买到便宜又好吃的食材,甚至能只花3欧元理次发。他的德国朋友也不时地接济他,他也会帮他们做些事。
我还想起来,去德国朋友家做客时,他送的礼物是从被风刮到地上的松树枝,虽然不值一文却可用于圣诞装饰房间。这样别出心裁的礼物,更可能是因为他的经济窘迫。
在德国,他过得逍遥自在,没人管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不喜欢读书,但学生签证很便利,他也不打算改变现状。
“如果真的不喜欢读书,为什么不找份工作呢?你的德语那么好,社交能力也很强,又喜欢德国,那索性在这里工作,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他想了想,列出了理由,告诉我也是告诉自己:“还是当学生方便。”
和他聊完,我知道他一回国就得面临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找工作、找女朋友、买房子。他根本不想面对这些问题,所以他选择呆在德国。但在德国,他也处在困境中,他需要挣扎挣扎,才能摆脱困境,但他选择什么都不做。回国后,我一直在想他会做怎样的选择。
到南非躲核污染
数年前,我在南非也遇到过一个迷失的加拿大人。
我正在旅馆接待处等人,一个男子站在附近,过了一会儿,他开始与我攀谈,讲了一个奇异的故事。2011年,日本发生核电站泄露事件,他开始觉得这个危险与自己有关,他渐渐相信被污染的洋流会来到加拿大,危及他的生命。他想到了搬家。搜索了很多信息,他发现加拿大已没有安全的地儿。再搜索美国,美国居然也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他就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地方,综合了各种资讯,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南非。明确了目的地,他快速辞职,马不停蹄地来到南非。家人觉得他的做法不可思议,坚决不肯与他一同前往,他只有抛妻弃子,独自一人离开祖国。他来南非也非常仓促,没有选好定居的城市,也没考虑到如何生活,他只是逃命。
听他讲得那么危急,我开始留意他的行为,我觉得他似乎有些病态,动不动就把危险夸大到恐怖的地步。此时,我的同伴出现了,我们就准备一起离开。他却追赶着我,试图用更多的证据告诉我这个世界多么危险。他跟着我们走过长长的街道,不停地述说着核污染的危险。
穿行在热闹的街道上,充满生机的环境与他的核污染毁灭地球格格不入。他的喋喋不休与其是要说服我,不如说是说服他自己,让他觉得来南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很难再回加拿大,他已把自己的祖国想象成危险之地,但他在南非能轻易地过新生活吗?在新国度,他可以放心地吃东西、喝水,但周围的人都是陌生的。他来南非已好几个月了,但仍住旅馆,仍没有决定是否要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走在充满阳光的街道上,他未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那么匆忙地抛弃祖国和在祖国的一切,真的对吗?那么匆忙地把根从熟悉的土壤中拔出,40多岁了,再想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真的不容易。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