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有些人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而有些人却相反。其实他们之间除了智力上有一点差距之外,更关键的是学习习惯的好坏,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如果养成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写作业时边写边玩,字迹潦草很难让别人看懂;不能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学习用品随意乱放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小事做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很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如同古人所说:“少成若天性,自然成习惯”说的就是从小做起。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若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从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生中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导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彻底改掉。还有很多人认为应当让低年级的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进行逐步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从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可看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笔者总结如下:
1.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看见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3.由不稳定到稳定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做起,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稳定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应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与此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讲要求,应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要阶段,也算得上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起点。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能使他们终生受用。
一、从小事做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很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如同古人所说:“少成若天性,自然成习惯”说的就是从小做起。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若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从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生中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导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彻底改掉。还有很多人认为应当让低年级的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进行逐步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从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可看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笔者总结如下:
1.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看见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3.由不稳定到稳定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做起,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稳定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应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与此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讲要求,应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要阶段,也算得上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起点。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能使他们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