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攻击行为的有效性。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攻击行为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合用药组和单用利培酮组。分别在治疗基线、1周、2周、4周进性疗效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阳性和阴性量表中兴奋条目总分进行疗效评定.。共脱落2例,62例纳入最后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以合用药组PSNSS量表总分和其中兴奋条目总分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攻击行为疗效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丙戊酸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病,常表现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1]。急性期常表现为激越和攻击行为,存在较高自伤或伤人的风险,其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使患者自我照料能力受损,给护理带来困难,控制患者激越和攻击行为显得极为重要。研究认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激越攻击行为。利培酮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其镇静作用不明显,副作用主要有失眠、激越、静坐不能等。单独使用不利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激越攻击行为。我院采用丙戊酸钠片合并利培酮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兴激越攻击行为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单用利培酮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3、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其中P4(兴奋)、P7(敌对性)、G8(不合作)、G14(冲动控制障碍)4个条目至少有两项评为为3-5分;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或者患有严重躯体疾病;2、过敏体质者;3、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4、共患酒精或者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全部入组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共64例随机分为合用药组和单用药组。合用药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26.8±3.8)岁,病程3月-12年,平均(2.25±3.5)年。单用药组32例,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18-58岁,平均(26.45±4.18)岁,病程4月- 10年,平均(3.8±2.65)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阳性阴性量表总分(PANSS)及兴奋条目因子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药方法:单用药组给利培酮分散片,服药次数为每日2次,其始剂量1mg/d,逐渐增加剂量至4-6mg /d;合用药组给予利培酮分散片和丙戊酸钠片,丙戊酸钠片起始剂量为400mg/d,逐漸增至最大剂量800-1200mg/d 。必要时加用盐酸苯海索控制锥体外系副反应,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观察4周,住院期间常规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监测。
疗效指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兴奋条目因子P4(兴奋)、P7(敌对性)、G8(不合作)、G14(冲动控制缺乏)总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时间分别为治疗基线时、1周、2周、4周。
采用SPSS. 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单用药组失眠2例,焦虑1例,静坐不能3例,头晕1例,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2例;合用药组失眠1例,静坐不能2例,恶心、食欲不振3例。两组脱落个1例,其中单用药组1例因治疗依从性差退出;合用药物组1例因合并躯体疾病退出。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62例患者进入最后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后各次PANS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以合用药组PANSS量表总分和其中兴奋条目总分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激越攻击行为与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被动体验、焦虑、敌意有关。在症状支配下,患者会出现较高的自伤、伤人的风险,同时患者体能消耗过大,在进食、个人卫生等自我照料方面出现障碍,给护理带来困难,同时增加体能的消耗,降低了机体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并发躯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外伤等的机会。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可能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功能过高有关;而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与攻击性可能呈负相关。丙戊酸盐对精神分裂症有增效作用,丙戊酸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加,有报道指出住院期间约1/3的患者应用了丙戊酸盐[2]。
利培酮是继氯氮平之后第二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受体有联合拮抗作用,能对抗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应用疗效卓著。其对幻觉、妄想起效缓慢,镇静作用相对弱,主要副作用有失眠、焦虑、激越、静坐不能。丙戊酸钠能增加中枢5-HT能和激活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抑制分解代谢,升高脑内GABA浓度,从而增强GABA的神经传递作用[2],GABA能的增加抑制了边缘系统DA的D2受体,又可抑制5-HT能。
本观察病例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激越攻击行为的患者,在选择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加用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治疗后,PANSS总分及兴奋条目总分下降更加显著,在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攻击行为上较单用利培酮组疗效更加明显。可供临床精神科医生参考。另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而精神分裂症治疗时间长,无法评估远期疗效及副反应,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长期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精神病学/沈渔邨主编.-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2] 精神药理学/ 江开达主编.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3] 梁海翔,杜建艳,吴志江.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14:151-152.
【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攻击行为的有效性。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攻击行为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合用药组和单用利培酮组。分别在治疗基线、1周、2周、4周进性疗效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阳性和阴性量表中兴奋条目总分进行疗效评定.。共脱落2例,62例纳入最后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以合用药组PSNSS量表总分和其中兴奋条目总分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攻击行为疗效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丙戊酸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病,常表现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1]。急性期常表现为激越和攻击行为,存在较高自伤或伤人的风险,其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使患者自我照料能力受损,给护理带来困难,控制患者激越和攻击行为显得极为重要。研究认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激越攻击行为。利培酮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其镇静作用不明显,副作用主要有失眠、激越、静坐不能等。单独使用不利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激越攻击行为。我院采用丙戊酸钠片合并利培酮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兴激越攻击行为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单用利培酮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3、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其中P4(兴奋)、P7(敌对性)、G8(不合作)、G14(冲动控制障碍)4个条目至少有两项评为为3-5分;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或者患有严重躯体疾病;2、过敏体质者;3、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4、共患酒精或者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全部入组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共64例随机分为合用药组和单用药组。合用药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26.8±3.8)岁,病程3月-12年,平均(2.25±3.5)年。单用药组32例,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18-58岁,平均(26.45±4.18)岁,病程4月- 10年,平均(3.8±2.65)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阳性阴性量表总分(PANSS)及兴奋条目因子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药方法:单用药组给利培酮分散片,服药次数为每日2次,其始剂量1mg/d,逐渐增加剂量至4-6mg /d;合用药组给予利培酮分散片和丙戊酸钠片,丙戊酸钠片起始剂量为400mg/d,逐漸增至最大剂量800-1200mg/d 。必要时加用盐酸苯海索控制锥体外系副反应,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观察4周,住院期间常规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监测。
疗效指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兴奋条目因子P4(兴奋)、P7(敌对性)、G8(不合作)、G14(冲动控制缺乏)总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时间分别为治疗基线时、1周、2周、4周。
采用SPSS. 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单用药组失眠2例,焦虑1例,静坐不能3例,头晕1例,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2例;合用药组失眠1例,静坐不能2例,恶心、食欲不振3例。两组脱落个1例,其中单用药组1例因治疗依从性差退出;合用药物组1例因合并躯体疾病退出。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62例患者进入最后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后各次PANS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以合用药组PANSS量表总分和其中兴奋条目总分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激越攻击行为与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被动体验、焦虑、敌意有关。在症状支配下,患者会出现较高的自伤、伤人的风险,同时患者体能消耗过大,在进食、个人卫生等自我照料方面出现障碍,给护理带来困难,同时增加体能的消耗,降低了机体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并发躯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外伤等的机会。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可能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功能过高有关;而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与攻击性可能呈负相关。丙戊酸盐对精神分裂症有增效作用,丙戊酸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加,有报道指出住院期间约1/3的患者应用了丙戊酸盐[2]。
利培酮是继氯氮平之后第二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受体有联合拮抗作用,能对抗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应用疗效卓著。其对幻觉、妄想起效缓慢,镇静作用相对弱,主要副作用有失眠、焦虑、激越、静坐不能。丙戊酸钠能增加中枢5-HT能和激活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抑制分解代谢,升高脑内GABA浓度,从而增强GABA的神经传递作用[2],GABA能的增加抑制了边缘系统DA的D2受体,又可抑制5-HT能。
本观察病例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激越攻击行为的患者,在选择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加用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治疗后,PANSS总分及兴奋条目总分下降更加显著,在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攻击行为上较单用利培酮组疗效更加明显。可供临床精神科医生参考。另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而精神分裂症治疗时间长,无法评估远期疗效及副反应,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长期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精神病学/沈渔邨主编.-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2] 精神药理学/ 江开达主编.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3] 梁海翔,杜建艳,吴志江.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1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