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举证责任概念的重新审视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old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界对举证责任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与举证责任有关理论研究的障碍。举证责任的内涵应被界定为对要件事实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和在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败诉后果的结果责任。举证必要是来源于反主张及对反主张再反驳的提供证据的行为义务,引入举证必要概念可帮助解决对举证责任概念的混乱使用。举证责任的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不可分离,在“举证责任逆转三类型说”中,举证责任倒置和举证责任转换并不转移举证责任,“举证责任转移”这一概念应予废弃,但其内涵与举证必要大致相同。
  关键词 举证责任 举证必要 要件事实 举证责任
  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
  
  举证责任是证据法上的重要概念,但关于举证责任的内涵理论界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和理论上至少有三种意义的举证责任,一种是提供证据的责任,有时又被称为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另一种是败诉风险责任,有时又被称为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第三种是则是对上述两种意义的综合。同时,举证责任也被时常以证明责任这一概念来代替,何家弘教授就认为:“这两个概念不必严格区分,也不必强行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对举证责任概念的不同理解也造成了与举证责任相关理论研究的障碍,举证责任能否转移的争论就是一例。如柴发邦教授主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学》认为:“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中,举证责任并非自始至终地由一方当事人来承担。相反,举证责任是可以转换的。举证责任既可能从原告方转移到被告方,也可能从被告方转移到原告方。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如果已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就可以不再举证。另一方当事人如果否认这种主张,就应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至此,举证责任已经发生了转移。如果他也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也可不再举证。如果对方当事人再以事实反驳,他就应当对其主张再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这时,举证责任又一次发生转换。……通过当事人之间这种举证责任的转移,可以帮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而叶自强副研究员则对柴发邦教授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举证责任具有不可转换性。就是说,在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是不可能转换的。”
  为了解决与举证责任相关的理论研究的困难,统一举证责任的概念是当务之急。
  
  一、对举证责任概念的重新审视
  
  (一)从设立举证责任规则的原因上审视举证责任。
  要认识举证责任的内涵,有必要从举证责任规则被设立的原因上入手。我们知道,裁判既是司法机关的权利又是义务,只要在受案范围内,司法机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拒绝裁判,包括在事实真伪不明即审判人员在当事人双方所举证据基础上仍不能形成心证的情况下,也不得拒绝做出裁判。为了解决事实真伪不明的裁判问题,举证责任规则才被纳入法律制度。举证责任规则为法官在事实真伪不明时下判提供了出路,即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在其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的情况下承担败诉责任。
  (二)从举证责任所针对的证明对象审视举证责任。
  审判人员在事实真伪不明时可以依据举证责任规则判决对该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那是不是所有需要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证明的事实都属于上述“事实真伪不明”中的“事实”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学理上分析,并非所有需要在审理过程中查明的事实都对裁判结果具有决定意义。我们知道,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查明的事实各种各样,既有实体方面的事实,又有程序方面的事实;既有与当事人主张直接相关的基础事实,又有用来推断基础事实是否成立的间接事实;另外还有与判断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有关的事实。李浩教授就将证明对象分为三个层次:要件事实、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按照大陆法系对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理论,是采用“要件事实分类说”的。以民事诉讼为例,要件事实分类说的一般原理是:主张权利的当事人, 应就权利发生规范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 否认权利的当事人,应就权利妨害规范、权利受制规范、权利消灭规范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
  (三)对举证责任内涵的重新界定。
  通过对举证责任设立原因以及举证责任所针对的证明对象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举证责任的概念为: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双方依据法律规定对案件的要件事实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在要件事实因证据不足或举证不能而处于真伪不明时,由对该要件事实承担提供证据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败诉后果。举证责任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对要件事实的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二是在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的败诉后果责任。
  (四)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形式性举证责任、实质性举证责任概念之比较。
  德国学者习惯使用证明责任的概念,证明责任的内涵比较宽泛,“包括提出主张的责任、证据调查责任、主张不能被证明的危险分担责任和裁判证明责任。”可见,证明责任的涵义远比笔者所界定的举证责任的涵义宽广,证明责任不仅包括举证责任、举证必要,还包括当事人的证据调查责任以及法官的裁判证明责任等,是举证责任和举证必要的上位概念。
  
  二、举证责任及举证必要的可否转移问题之考察
  
  举证责任概念的界定和举证必要概念的引入为我们考察举证责任的能否转移问题奠定了基础。以下的分析,就建立在笔者所界定的举证责任概念和举证必要概念的基础之上。
  (一)举证责任一般分配原则中的举证责任转移问题之考察。
  举证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且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是不可分离的。按照大陆法系的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理,举证责任的行为责任和败诉风险责任在纠纷发生前,法律已经做出了规定,当案件性质确定后,刑事诉讼中的控方、辩方以及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或者被告是按照法律规定直接承担举证责任的行为责任和败诉风险责任的,在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的情况下,就要承担最终的败诉后果。如依据《民诉证据规定》第五条关于合同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一方当事人以对方迟延履行而要求赔偿,该当事人就应对合同成立并有效以及对方未按时履行合同义务承担举证责任,对方当事人则若以合同无效为由进行抗辩,则其应就合同无效承担举证责任,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案件定性以后举证责任的承担就已被分配。可见,在举证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中举证责任中的行为责任和败诉风险责任自始至终并不发生转移。
  (二)举证责任特殊分配规则中的举证责任转移问题之考察。
  实践中,并所有的纠纷都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有时,出于公平和诚实信用考虑,法律打破“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理,适用特殊的责任和风险分配规则,有学者将这种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称为“举证责任的逆转”,并认为“举证责任的逆转”包括“举证责任的倒置”、“举证责任的转换”和“举证责任的转移”三种类型。对“举证责任逆转三类型说”中的举证责任是否转移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考察。
  “举证责任倒置”是大陆法系证据法的一个基本概念,也称“反向证明”,不是说“本来由此方当事人承担的证明责任转换给彼方当事人承担”, 而是指“应由此方当事人承担的证明责任被免除, 由彼方当事人对本来的证明责任对象从相反的方向承担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倒置的例子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很多,如建筑物的附属物坠落致人损伤,对伤害的过错要间事实不是由原告负举证责任,而是由被告承担反向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举证责任,若被告不能证明自身无过错,则可直接认定被告有过错。刑事法律规范中也有举证责任倒置的例子,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于巨额财产来源是否合法,不是由控方举证不合法,而是由被告就其来源合法承担证明责任,若不能证明,则可推定其来源不合法。举证责任的倒置虽然打破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一般分配原理,但这种倒置也是由法律提前规定好的,并非在案件开始审理后,将由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方的,举证责任仍然没有发生任何转移,这包括举证责任的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
  提出“举证责任逆转三类型说”的学者给出的“举证责任转移”涵义是:“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独立主张,并且都需要承担举证责任的场合,那么反对对方的主张必须采用说明或者解释的方式以确立自己的地位,由此而来的说明、解释责任的逆转被称为举证责任转移,而转移而来的责任并不产生于新的主张。”因举证责任内涵已被笔者定义为要件事实的举证行为责任和败诉风险责任,逆转中的“举证责任的转移”这一说法已经无法成立,但从“举证责任的转移”涵义中可以看出,它只是针对对方主张而提出反主张证据的行为责任,很明显,这不属于举证责任,更谈不上举证责任的转移,但是,“举证责任的转移”的涵义却和笔者界定的举证必要内涵相一致,因为二者都是来源于反主张的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
  (三)举证必要是否转移问题之考察。
  无论是在举证责任一般分配的案件中还是在举证责任特殊分配的案件中,我们均可看到,当事人双方出于胜诉的欲望,为了反驳对方的反主张而积极提供证据,这样的积极提供证据行为,因案件的难易程度而你来我往,经常出现若干回合的较量,这就是本文引入的举证必要。可见,举证必要这一特定的提供证据的行为在诉讼中是不断从原告转移到被告,又从被告转移到原告的。因此,举证必要在诉讼过程中是不断转移的。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
  [2]柴发邦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叶自强.举证责任的确定性.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陈浩然.证据学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349页.
  [5]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6]汤唯建.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法律适用.2002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民主政治日益走向成熟的条件下,社会矛盾的调处越来越需要社会组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律师社会团体为标本,对地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矛盾预防和处置中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进一步创造条件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社会管理 社会矛盾 律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 C912文献标识码:A  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对政府应对社会矛盾的能力
期刊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化视角研究的可能性不断被发掘,不仅赋予了文本灵动的生命感,而且使得现代文学的研究具有无限潜能。本文以浙江现代作家为例,讨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地域性视角。  关键词 地域性 现代文学 浙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文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关注层面,例如以“历史分期”、“现代性”、“地域性”等为新的切入点,以乡土、军事、海外、宗教文学等为新的分
期刊
摘 要 第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文着重考虑在金融危机对江西省第三产业的影响和如何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 F251文献标识码:A    现代经济中,第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江西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高.金融危机对江西第三产业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对成都市六个县(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的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六个县经济增长差距主要是由劳动生产力的差距造成的。最后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缩小经济增长差距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对减小各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帮助。  关键词 增长核算 经济增长差距 成因解析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商务英语和商务英语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做中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以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和自主学习设计为主的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学 做中学 建构主义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商务英语和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定位于应用语言学学科范畴的商务英语是探讨如何使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一门学科,商务英
期刊
摘 要 传统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由于网络经济的兴起而受到冲击,因此需要重新对会计假设进行认识,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完善和发展会计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  关键词 经济环境 网络经济 会计假设   中图分类号: F230文献标识码:A    会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会计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定义中界定了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下,即
期刊
摘 要 经过十天的教师岗前理论培训,笔者在感受到教师职业伟大与神圣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和社会对学校赋予了更多的期待,而作为学校教学主体的教师该如何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完善课堂设计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课堂设计 教学竞赛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    有
期刊
摘 要 行政程序法同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一样,主要不是作为分散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的总称,而是作为一部集中系统的大型法律文件的名称。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分散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而没有一部以“行政程序法”命名的集中系统的法典性的大型法律文件,通常不被认为已经制定了行政程序法。本文旨从当下行政执法领域中的热点新闻事件“钓鱼执法”事件谈起,分析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在立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触及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令状制度在适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挑选法官”、“橡皮章法官”等种种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等层面剖析权力机关在使用令状中出现的价值偏颇等现象,进而讨论和反思令状制度的使命到底是保护什么。  关键词 令状 诉讼权利非法证据排除  中图分类号:DF083文献标识码:A    令状制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英国的亨利二世时期,演变到今天,令状制度经历了从王室的行政令状到作为一种普通法律诉讼制度的司法
期刊
摘 要 随着“10.14”事件事实真相的查明,迫于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浦东新区政府不得不承认“10.14”事件中确实存在使用不正当取证手段并为此向社会公众作出公开道歉,即承认上海“10.14”事件中存在“钓鱼式”执法。“钓鱼式”执法方式的合法合理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和否定。本文以上海“钓鱼式”执法事件之一 ——“10.14”事件为例, 运用行政法上程序正当理论对此案试作评析,证明其在程序上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