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对探索适应成人教育的新型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可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改革考试评价,激发成人受教育者主动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文学课程的生活性与社会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成人教育;现当代文学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1966年提出了建构主义,他的认知结构说和发生认识论都强调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在皮亚杰之后,很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边缘发展区”,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乔纳生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个人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极端建构主义”等现代建构主义都是建构主义的新的发展。这些理论发展与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充实与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国内有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如罗英豪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等。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论”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赖希、英国学者米勒等首先使用。最早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著作为克泽尔的《主观的教学论——学习世界的模式化》,于1991年出版,这本书对建构主义教学论作出了一些详细描述的要求。德国学者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详细记叙了建构主义的历史来源、流派、观点和基本原则以及在不同学科的应用等。
建构主义教学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我国学者薛国凤、王亚晖的《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认为,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温彭年、贾国英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对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分为“认知灵活性理论与随机通达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情景性学习”“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等。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实践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外语领域,如张晓舸《建构主义教学观与英美文学教学》、张祝祥、董秀丽《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袁维新《概念转变学习: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等。
笔者对2002年以来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论文数量达到874篇之多,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建立师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法,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第二,以“研究性学习”或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第三,风格化教学,激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教育。第四,探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课程中的应用。第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评。
将建构主义教学论运用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小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姜婷婷《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拋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等组织文学课堂教学。
目前,研究探讨成人教育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课题和论文是非常少的,美国的诺尔茨通过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比较,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以成人学习的四点理论假说为基础的成人学习理论;美国学者达肯沃尔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胡峰《成人师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堂教学当议》等著作与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建构主义教学论应用于成人教育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缺乏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大多是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很难看到一系列关于这个课题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另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育技术花样翻新,如何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又避免落入技术的圈套,这方面探讨得很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起至当下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评析重要作家、作品,介绍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让受教育者感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求索历程及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强调对受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度繁荣成为显学,成为大学人格教育、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的中坚力量。
成人教育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教育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普通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的自主性、反思性、活学活用、实践性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知识储备、理论素养上又会有所欠缺。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的成人受教育者所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特点和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凸显课程的专业性和审美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探寻与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论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产生的,向传统的教学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是一种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认识方式,是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视界融合,是主体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的辩证统一。”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特别强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课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充分利用环境要素,利用情境建构、小组协作、主题会话等教学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把培养学生灵活适应未来不确定情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建构主义教学论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 成人教育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讨是一个崭新而又具有极大实践价值的项目,其目的有三:
第一、探索适应成人教育的新型文学教学模式。据调查,目前在我们全日制学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教师们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传播已知的经验和思想知识为重心,通过把知识思想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收到最新的成果,领略学科前沿,掌握文学欣赏和评论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和接受地位,它对于全日制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有较大效果的,但对于培养成人受教育者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却有明显不足。本课题的开展将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从“知识论”到“建构论”的转变,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地适应成人受教育者的特点。
第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形式。本课题的开展,将有助于培养成人受教育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新世纪以来,随着物化时代的来临,人文精神的弱化,大家对文学的兴趣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幅度锐减,人文精神意识普遍匮乏。本项目的研究与开展,不仅仅让人数众多的成人受教育者获得一些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水平和人文素养,更可以发掘民族文化的经典性文学作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素质,自觉为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用问题情境法、微课等形式来组织课堂学习。如对《活着》的学习,教师提供给学生两种《活着》文本:一个是电影《活着》,一个是小说《活着》,创设一个问题:你认为《活着》的主题是什么?通过预习和观看,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对部分片段进行赏析与总结,并提交相关论文、学习总结和对教师的意见。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学会用多种视角思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观,锻炼了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第二、课外延伸。针对成人教育分散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把课外延伸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平台。主要方案有:一是建立教学论坛和交流版块,构建一个让成人受教育者能够开展讨论、发表、交流学习的网络平臺。二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让成人教育者及时了解文坛动态、推送经典作家作品,鼓励成人受教育者及时上传优秀作品,方便他们在闲暇之时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与交流。三是开发现当代经典诵读名篇资源库和专家资源库建设项目。邀请名家讲解、吟诵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所有资源均可以在手机、iPad等移动学习设备上在线使用,支持移动学习。
第三、考试改革与评价。学习成绩的评估应检查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评价受教育者怎样去建构知识比评价受教育者取得的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从单一的偏重知识考查的传统课程考试模式,改变为对受教育者文学审美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的综合考评。
真正在成人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于真正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激发成人受教育者主动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成人受教育者为中心,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由只是传授型的“讲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师”,成为成人受教育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成人受教育者主动阅读文学作品和探究的兴趣。
第二、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引导、案例讨论、批判性思维训练等教学手段,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审美感悟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增强文学课程的生活性与社会性。充分将专业技能培养与成人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职业生涯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让成人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文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他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验到文学课程的意义与实用价值,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将学习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在文学已经边缘化的今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因其自身特殊的现代性内容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可以为全社会搭建一个可供交流、实践的人文素质综合平台,对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和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165.
作者简介:王叶青,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女子学院。
关键词:建构主义;成人教育;现当代文学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1966年提出了建构主义,他的认知结构说和发生认识论都强调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在皮亚杰之后,很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边缘发展区”,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乔纳生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个人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极端建构主义”等现代建构主义都是建构主义的新的发展。这些理论发展与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充实与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国内有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如罗英豪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等。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论”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赖希、英国学者米勒等首先使用。最早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著作为克泽尔的《主观的教学论——学习世界的模式化》,于1991年出版,这本书对建构主义教学论作出了一些详细描述的要求。德国学者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详细记叙了建构主义的历史来源、流派、观点和基本原则以及在不同学科的应用等。
建构主义教学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我国学者薛国凤、王亚晖的《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认为,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温彭年、贾国英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对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分为“认知灵活性理论与随机通达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情景性学习”“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等。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实践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外语领域,如张晓舸《建构主义教学观与英美文学教学》、张祝祥、董秀丽《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袁维新《概念转变学习: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等。
笔者对2002年以来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论文数量达到874篇之多,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建立师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法,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第二,以“研究性学习”或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第三,风格化教学,激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教育。第四,探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课程中的应用。第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评。
将建构主义教学论运用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小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姜婷婷《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拋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等组织文学课堂教学。
目前,研究探讨成人教育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课题和论文是非常少的,美国的诺尔茨通过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比较,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以成人学习的四点理论假说为基础的成人学习理论;美国学者达肯沃尔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胡峰《成人师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堂教学当议》等著作与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建构主义教学论应用于成人教育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缺乏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大多是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很难看到一系列关于这个课题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另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育技术花样翻新,如何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又避免落入技术的圈套,这方面探讨得很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起至当下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评析重要作家、作品,介绍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让受教育者感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求索历程及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强调对受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度繁荣成为显学,成为大学人格教育、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的中坚力量。
成人教育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教育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普通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的自主性、反思性、活学活用、实践性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知识储备、理论素养上又会有所欠缺。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的成人受教育者所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特点和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凸显课程的专业性和审美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探寻与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论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产生的,向传统的教学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是一种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认识方式,是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视界融合,是主体客观化与客体主观化的辩证统一。”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特别强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课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充分利用环境要素,利用情境建构、小组协作、主题会话等教学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把培养学生灵活适应未来不确定情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建构主义教学论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 成人教育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讨是一个崭新而又具有极大实践价值的项目,其目的有三:
第一、探索适应成人教育的新型文学教学模式。据调查,目前在我们全日制学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教师们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传播已知的经验和思想知识为重心,通过把知识思想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收到最新的成果,领略学科前沿,掌握文学欣赏和评论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和接受地位,它对于全日制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有较大效果的,但对于培养成人受教育者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却有明显不足。本课题的开展将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从“知识论”到“建构论”的转变,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地适应成人受教育者的特点。
第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形式。本课题的开展,将有助于培养成人受教育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新世纪以来,随着物化时代的来临,人文精神的弱化,大家对文学的兴趣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幅度锐减,人文精神意识普遍匮乏。本项目的研究与开展,不仅仅让人数众多的成人受教育者获得一些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水平和人文素养,更可以发掘民族文化的经典性文学作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素质,自觉为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用问题情境法、微课等形式来组织课堂学习。如对《活着》的学习,教师提供给学生两种《活着》文本:一个是电影《活着》,一个是小说《活着》,创设一个问题:你认为《活着》的主题是什么?通过预习和观看,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对部分片段进行赏析与总结,并提交相关论文、学习总结和对教师的意见。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学会用多种视角思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观,锻炼了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第二、课外延伸。针对成人教育分散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把课外延伸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平台。主要方案有:一是建立教学论坛和交流版块,构建一个让成人受教育者能够开展讨论、发表、交流学习的网络平臺。二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让成人教育者及时了解文坛动态、推送经典作家作品,鼓励成人受教育者及时上传优秀作品,方便他们在闲暇之时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与交流。三是开发现当代经典诵读名篇资源库和专家资源库建设项目。邀请名家讲解、吟诵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所有资源均可以在手机、iPad等移动学习设备上在线使用,支持移动学习。
第三、考试改革与评价。学习成绩的评估应检查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评价受教育者怎样去建构知识比评价受教育者取得的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从单一的偏重知识考查的传统课程考试模式,改变为对受教育者文学审美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的综合考评。
真正在成人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于真正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激发成人受教育者主动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成人受教育者为中心,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由只是传授型的“讲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师”,成为成人受教育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成人受教育者主动阅读文学作品和探究的兴趣。
第二、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引导、案例讨论、批判性思维训练等教学手段,提高成人受教育者的审美感悟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增强文学课程的生活性与社会性。充分将专业技能培养与成人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职业生涯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让成人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文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他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验到文学课程的意义与实用价值,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将学习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在文学已经边缘化的今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因其自身特殊的现代性内容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可以为全社会搭建一个可供交流、实践的人文素质综合平台,对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和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165.
作者简介:王叶青,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