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要的是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对中法友好树立信心,当然也要保持充分的警惕,
在外交领域,妥协是一门艺术。西谚曰:“人们永远是向他的敌人寻求和平。”法国非“敌人”也,但中法交恶百日后终于在伦敦握手,不管怎么样,对两国总体上是互利的,值得欢迎。然而有些公众认为,此次中法妥协甚为突兀,和解“内幕”神秘莫解。
3月23日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公布胡锦涛在伦敦会晤外国元首名单上尚无萨科齐,4月1日中法却已发表联合公报,当晚即实现高层会晤,打破僵局前后不到十天!中法媒体对此纷纷评论。更令公众“蹊跷”的是,法国总统在会见翌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是否承诺不见达赖的问题时表示,中方“极为务实,根本不会有要求得不到的东西的念头”,并表示双方“没有私下协议”。这就更令公众舆论对双方的和解打上了一个硕大的问号……
谈判的真相
解码中法和解,须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亦有必要对公报进行字斟句酌的分析;还应认识法国人的个性,特别是萨科齐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事实上,据法国《巴黎人报》透露,法中双方就此秘密商讨一个月有余。在此期间,法方多次公开向中方释放善意,表现出相当强烈和迫切的改善关系的欲望。细心的观察家注意到,法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在3月13日(即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候)就法国一年来的西藏政策做出以下声明:
“我再次重申法国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拒绝西藏分裂的前景,拒绝支持西藏独立。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我们关注西藏人的宗教自由和文化活动。为缓和紧张局势,我们曾支持我们认为有益的想法,支持北京与达赖喇嘛的私人代表团进行对话,并继续希望这样的对话能产生效果。”
熟悉内情的法国专家透露,这其实就是法方的谈判底线。应该说,这一表态与一年来法国的说法已有积极的变化,既没“人权”字样,亦无恶意批评,更没有强加给中国的“条件”,剩下的仅“关注”而已。中方则于3月23日宣布胡锦涛总书记伦敦高层会晤名单上没有萨科齐,以此表明,至此为止,双方谈判尚有分歧。
最终达成的协议应该说是一个颇为完美的外交妥协的产物。只需要将新闻公报与上述法国发言人所谈及的“底线”相比较,就可以看到,这份公报落脚在第三段:“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戴高乐将军做出的决定没有也不会改变。本着这一精神,并根据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
这段话有三个要点:一是“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旨在敦促法国今后在涉藏问题上小心行事;二是“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实质为拒绝法国对西藏“宗教自由和文化活动”的关注;三是“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藏独”,当然包括以自治为名的实质性藏独。
有人质疑“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藏独”是否可以各做解释。如法方有记者写道,既然达赖本人也不要求西藏独立,因此会见达赖也就不是支持藏独。亦有人遗憾协议中没有“萨科齐承诺不见达赖”的字样……出现这种说法,都是对外交缺乏认识所致。
外交就是和平谈判,从来不是采取以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方式。这毕竟不是法国的城下之盟,谈判就是为了妥协。更何况中国人奉行的是“君子外交”,一诺千金。尽管在西方外交中信誉从来是被安置在利益和实力之后的,但中国方面宁愿相信法方已经“充分认识”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不会再做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情,而非强迫别国领袖公开屈膝。试想法国公众舆论是否能够接受其国家元首向他国就一件法国公众舆论支持的事件进行公开道歉?
前车之鉴
在这里回顾一下上世纪90年代初中法间因法国售台武器而引发的另一场外交冲突,对我们很有启发。
199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批准向台出售拉法耶特驱逐舰,引起中方的强烈反应。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绝不会吞下这颗苦果”。然而经过艰苦谈判,当时社会党执政的法国一意孤行,最终双方只能达成“最低限度的谅解”,即法国在公布批准售台军舰时发表一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公报。当时我在法国报道此事时,深深体验当时中国所处的几乎孤立无援的不利国际环境。一些法国的汉学家或政客当时得意忘形,经常调侃地问中国人:“苦果滋味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人们就担忧,法国不会止步。果然,一年后又传出法国售台幻影战斗机的消息。这一次,中国忍无可忍,做出强烈反应:中止高层交往、撤销包括大亚湾核电二期工程等诸多大项目、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等。这回轮到法国来品尝“苦果”的味道了。
三个月后,法国议会大选,右翼上台,开始新一轮左翼总统与右翼政府的“共治”。法国新政府接连向中国派出特使,寻求修复关系。最后在1993年底两国发表公报,“法国政府承诺今后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这是西方国家在台湾问题上做出的最为明确的承诺,从而为中法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开始了中法此后长达十年的“蜜月”。
分析这场包含了两场战役的“外交战”,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方面之所以会走得如此之远,是有原因的:售台武器是一个案中案,隐藏着一桩“可以炸毁共和国20次”的大丑闻:高达5亿美元的回扣返回法国,被法国一小撮执政人员私下侵吞,包括左右翼政治家、军方、研究人员、记者……此案最终因法国国防部以“国防机密”为由拒绝向法庭提供相关证据而“不予起诉”,不了了之。5亿美元成为永远的合法收入。在集团私利的动力驱动下,国家利益便被法国执政者所丢在脑后。所以当时中方的交涉力度再大,也很难改变对方。
其次,今天人们亦了解到,在两场战役中,均有“秘密协议”的存在:在售台拉法耶特驱逐舰一案上,法方曾私下向中方提供了有关该舰的隐形技术资料,使之不会对中国海军形成威胁;而在最终发表承诺不再批准售台武器公报后,法方又秘密地向中方提供了一份拒售武器的单子。中国方面的“君子外交”信奉“有理、有利、有节”,既非蛮横强硬,亦非无原则“灵活”。这场外交战最终效果明显:近20年来,欧洲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再涉足售台武器。美国想向欧洲定制潜艇,西班牙、荷兰、德国等有此能力的国家均不愿接手,原因就是有法国社会党政府的前车之鉴。
和解之外的隐忧
这次中法之间因萨科齐总统会见达赖而引发的外交冲突,与售台武器掀起的大浪相比,显然只是不大不小的波澜。双方能够找到和解之路,应在情理之中。对于两国民间的过激情绪,既要疏导,亦要澄清。因为外交谈判并不是为了区分你对我错,并迫使让对方接受,而是谋求双方最大的互利双赢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外交语言历来是一种最为微妙的语言,其“不语”、“语外之意”往往比外交辞令本身更具含意。
如有专家指出,如果公报中出现“中国坚持反对任何西方国家领导人会见达赖”之类字样的话,将意味着签约的另一方将坚持会见达赖。理解了这一点,即可认识到,这份中法新闻公报应该被视为一个中法双赢的外交硕果。
回顾这一年,中法两国在涉藏问题上的位置正好倒了一个个儿:一年前法国是进攻者:“如果北京与达赖谈判没有进展的话我将不参加奥运开幕式、我的日程表不是由北京来决定的、我要见达赖……”而这次,则是中国取消中欧峰会,是中国总理对欧洲进行了环法之旅,是中国向欧洲派出采购团和投资团而故意绕开法国……最终是法国做出了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均更为明确的表态。尽管寻求妥协中的赢家是没有意义的,但中国在这次交锋中占了先机,赢了一步棋,则是无疑的。然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问题并不在这里。
不久前在参加某电视台全球连线节目上,我曾表示,令人担忧的,不是政治摩擦,而是两国国民情绪的尖锐对立;因为政治家最终总会找到妥协方法的,而两国公众的情绪如果被媒体挑动成尖锐对立甚至敌对的话,必将最终损害两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再去追究谁输谁赢已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对中法友好树立信心,当然也要保持充分的警惕,利用官方和解的机遇,从民间着手,加强相互两国舆论间的相动和相信,迈好下面的第二步、第三步,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