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弟弟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严,村里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外地就是被罚款。只有弟弟,是光明正大生下来的老二,这并非因他家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的哥哥患有先天性脑疾。俗话说,就是弱智。 一 母亲挥着手里的一根小竹竿,对哥哥说:“永远不许碰弟弟,记住没?”因为担心哥哥会伤害弟弟。父母更不许哥哥进他们的房间,即使是吃饭,也让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哥哥经常偷偷蹲在父母的房门外向屋里望去,看到
丽丽和明达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新婚的他们正在日本冲绳度蜜月。一天傍晚,他们沿着沙滩散步时,突然发现一个身穿泳裤的青年倒在一棵大椰子树下面,已经死去多时。两人被惊呆了。青年的太阳穴被打破,有血流出来,并且已经凝固变干。尸体旁边有一颗大椰子,椰子上还沾有血迹,椰树下的沙地上留下了大椰蟹爬过的痕迹。 丽丽和明达立即报了警。警察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一名警察说:“沙地上的痕迹看起来像是椰蟹爬过的痕迹。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大致可分为整体型、著述型和选集型三种类别。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学习任务群,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实,整本书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回归,而我国传统文本阅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朱熹的“沉潜讽诵”法、钟嵘的“互文见义”法、金圣叹的“评点”法、严羽的“妙悟说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单元“难以忘怀的故事”里编排了一系列具有触动师生心灵之弦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两节以《怀念红狐》为课题的同题异构课,感觉这篇文章以及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 首先,从文章本身而言,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怀念红狐》向读者叙述了三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是以红狐为主角的故事。为了孕育狐崽,红狐侵犯了我家,叼走了父母原本准备卖掉为
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下称《驿》文)数次入选语文教材,又一度退出,现在重新进入统编教材后,编在“中华美德”单元,其基本解读为: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會风貌。 在这个解读里,编者主要关注的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摘 要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物互相观照,以体悟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某种启迪。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说理”方式。 关键詞 哲理散文;物我观照;悟理而妙;无我之境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长篇散文,文章结构独特,表述方式多样,内容深刻,对学生而言
摘 要 读写结合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写作。具体而言,“读”指的是读经典课文、课外论说文或时评文章。“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二是从所读文章出发,写写文中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三是扩充或离开表格,自己根据时事热点独立成文。以《拿来主义》为例,从教学逻辑出发,读写结合——读经典,填表格,写文章。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议论文写
摘 要 立足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编写的源动力。编写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的目的不仅是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而且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达到提升中高考成绩的目的。《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以此为重要依据,编撰过程就是践行策略与方法的过程。 关键词
一、初步感知 1.齐诵《江雪》,询问作者名,导入新课——学习柳宗元散文名篇《小石潭记》。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评价:声音特别好听,还特别有感情。 3.齐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声音洪亮。 4.自由朗读课文,将认为比较重要的字及其解释圈划出来。不清楚、不懂处,相互交流。 5.检测学生自学情况(PPT出示),生抢答: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极妙的譬喻:“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一组极难直言辨析的关系型概念,但是庞朴用“蜜蜂和蜂蜜”的譬喻使之一目了然。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是连用十五个比喻论证,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目的。从花鸟虫鱼到车马工具,从鼓瑟抚琴到自然现象,无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