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以负面情绪为中介和人际不友好敏感性为调节,探究顾客不文明行为对服务破坏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451份来自酒店一线服务员工的有效问卷实证分析发现:(1)顾客不文明行为对酒店一线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负面情绪在顾客不文明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人际不友好敏感性对顾客不文明行为和负面情绪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人际不友好敏感性越高,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4)人际不友好敏感性能够有效调节顾客不文明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之间
【机 构】
: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以负面情绪为中介和人际不友好敏感性为调节,探究顾客不文明行为对服务破坏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451份来自酒店一线服务员工的有效问卷实证分析发现:(1)顾客不文明行为对酒店一线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负面情绪在顾客不文明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人际不友好敏感性对顾客不文明行为和负面情绪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人际不友好敏感性越高,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4)人际不友好敏感性能够有效调节顾客不文明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之间的中介关系,即人际不友好敏感性越高,负面情绪的中介效应越强.
其他文献
探究东北地区市域旅游客流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对其制定旅游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地区41个市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4、2018三年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研究旅游客流时空差异特征,并结合OLS模型和GWR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旅游客流表现为不平衡状态,其空间格局为三核扩散模式;旅游客流呈正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均质性较为明显;旅游客流呈更加稳定的局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负向空间整合性和路径锁定特征;交通区位、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是影响旅
旅游活动天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但旅游学术界对于教育旅游中的学习关注较晚,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旅游活动中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收获的文献并不多.随着自上而下政策推动的研学旅行活动日益普及,自下而上旅游和教育行业跨界融合的持续深入,教育旅游中的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亟待加强.鉴于此,文章基于教育学的视角,从教育旅游中的学习内涵、学习机制、学习收获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总结出:(1)教育旅游中的学习是一种超出旅行活动本身,引发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2)研究者们主要从过程和情境/
基于2010—2019年中国林业产业的面板数据,以案例为导向,结合界面理论,选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从林业产业现代化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功效与目标3个方面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林业产业现代化路径选择进行组态分析.共得到4条组态构型,其中多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数量在组态构型中起核心作用,其他要素则起辅助作用;中国林业产业现代化在这10年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林业产业持续增长期、林业产业对外扩张期、林业结构变动期3个阶段,并且林产品贸易稳定性与林业产业技术获取、技术改造金额支出存在等效替代关系
康养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热词".在21世纪之前的中文典籍中鲜见"康"与"养"二字组成一个词使用,2000年以后,康养多以零星阐释或单一理解的形式出现在文旅产业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应用于以康复性景观和养生资源开发为导向的旅游领域,如在森林康养开发、特色小镇建设中偶有提及.
首先,通过对现有国家公园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公园社会责任报告意识薄弱,报告内容缺乏完整性,报告指标的选取与计量方式随意.然后,通过对现有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中适用于国家公园的相关指标进行梳理,再运用内容分析法识别出国家公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基于已发布的综合报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科研教育团体、社区、游客视角对国家公园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框架进行初步的设计.最后,建议健全强制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出台国家公园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规范,并进行第三方独立审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06—2015年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并实证检验了林业标准化对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林业产业生态安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各省(市、区)的林业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较中西部地区更加协调;林业标准化水平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安全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水平、造林面积、森林灾害防治率等因素对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提
以东南沿海高密度典型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探讨影响城市绿地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及提升策略.结果显示:第一,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和可达性与城市发展建设较为一致;第二,城市公园绿地不同出行交通方式可达性差异较大;第三,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第四,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赖于城市道路网的完善.因此,为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质量,应增加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密度并均匀分
游客感知是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往研究多基于扎根理论对素材进行人工编码并归纳出范畴,或以对中介变量的假设检验来讨论其形成机制.文章以大连市5家著名景区的10万余条游客评论为资料来源,首先根据游客评分,对评论文本进行正负情感维度划分;然后以TF-IDF和TextRank两种算法对景区游客文本评论抽取关键词,并遵循诠释性研究的范式,提炼出游客正负感知的子范畴和关键范畴;随后,利用LDA主题模型方法测算出上述游客正负感知范畴的权重次序.在此基础上,最终梳理出游客目的地感知形成过程的故事线.研究结果表明
在经验研究中探讨具有独特个人意义的旅游体验时,手段-目的链(MEC)方法同其他方法类似,具有贴近心理认知结构的方法论倾向,因此存在固化意识、简化现象、引导研究对象演绎理性等风险.描述现象学(DP)方法虽然在实际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转化上存在困难,但是因为秉持悬搁研究者、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研究者可以获得旅游者丰富的意识体验和生活世界的经验内容,并洞见体验的发生,以弥补手段-目的链方法的缺陷.改进的数据收集、分析和结果呈现程序,最终将以新颖的见解与清晰的结构填补并架构旅游体验理论.文章回顾了手段-目的
"游"和"历"是中国甲骨文时代就分别保有实物记录的古老词素,其"出行"和"时空过程"的基本语义长期保持稳定.由此二词素构成的"游历"一词在历史资料中出现时间也很早,且其基本涵义同样经久不衰.游历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形式,反映了人类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所呈现的出行行为及其探索-体验过程.人类奔赴异地进行探索与体验的游历活动,具有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记录.文章试图建立游历研究的探索性框架,并概括为:(1)基于大量旅行叙事记录初步整理及语源学分析,提出游历是人类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的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