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闻报道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采录到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经过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新闻采访的出发点,而能否采录到丰富的素材,则直接取决于记者对于受众心理需求的掌控能力、一、采访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过程记者要采访好人物报道,首先要了解听众对广播人物报道的心理需求。听众在收听广播人物报道时最明显的两种心理需求包括:一是交流需求。广播人物报道是通过人物的一切有声形象向听众传播信息,听众收听广播节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了解新鲜信息的需要,最主要的还是期望通过声音形象来 了解人物的内心和精神状态,所以人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声音形象问接地被连接起来。二是审美需求。广播声音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听众从声音元素中获得审美的需要。广播通过声音介质来传播,声音元素会在传播过程中唤起听众的想象,引导听众进行体式运动式的联想,从而使听众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内心的审美认同感,对节目产生信赖感和忠诚度。研究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显然不能脱离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整体。听众特征从生理卜有男女老少的区别,从接受心理和习惯上也有家庭环境、性格兴趣和文化程度的区别。但是不管具有何种特征的听众,他们都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通过和外界或是其他个体的交往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孤立封闭的行为方式既不符合人的基本需求,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心理学认为:交往、求知、求平衡是人类的大天性。人类交往的目的是求知,求知又是为了求平衡,而交往、求知、求平衡又都是为了求发展,人类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人类与外界交往的方式一般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新闻媒体所生产出一个个节目即所谓的精神产品就是听众与节目之问间接交往的一种形式。二、满足受众的间接交往需求:营造采访的交流感满足听众的交往需求,是广播人物报道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但记者明确这一点还不够,关键在于将重视听众交往的意识运用到日常的采访中去。我们知道,广播人物报道是通过声音介质传播相关人物的言谈思想和人生经历。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收听广播人物报道,了解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从而满足听众自身与外界精神交流的需要。相比一般报道,广播记者做人物报道要拥有一颗更加体恤、理解、真诚的心来和采访对象交流。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与采访对象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人物报道记者的必备功课,因为真心的交流才能捕捉到打动听众心灵的素材。例如灵宝人民广播电台获奖新闻作品《大爱无痕》,讲述该市女检察官白洁数十年资助山区孩子的感人故事。记者在采访期间,被当地百姓、学生、教师讲述的一个个关于白洁的故事所打动,主人公白洁也为记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采访所感动,与记者真心交流了她的内心感受,讲述了她在婚姻遭遇不幸大病袭来的人生最低落时期,仍然托着羸弱的身体看望孤寡老人等故事。在采访中,记者真正感受到了白洁柔弱外表下那个充满热情与大爱的炽热胸怀。而这些都是听众真正想知道的。另外,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一切信息都要保持高度的兴奋和好奇,带着探寻和求知的心态往往能采访到很多隐藏在被采访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应该成为广播人物报道记者的一种职业习惯。更重要的是,广播人物报道的采访应该遵循互动的原则,以某一方为主导型一问一答式的谈话会令听众感到枯燥乏味,单调无趣。要用一种亲切、自然表达方式来呈现。《 大爱无痕 》有这样一段音响:记者:你资助陕北8岁儿童小磊,你后悔过吗? 白洁:“我有过困惑、矛盾,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我总想,自己的资助行为是一个检察官,一名共产党员对社会的承诺。我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老区贫困的孩子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珍贵。”记者:“在提审李志诚时,他态度蛮横、破罐子破摔,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白洁:“我当时并没有气馁,而是想到用亲情来打动他。一天晚上,我买了水果来到李家,李的妻子却戒备地将我堵在门外。不顾冷遇,没过几天,我又买了学习用品,再次来到李家。2006年春节前夕,我又为李家送去了面粉和油。李的妻子被彻底感动了, 事情传到李志成耳朵里,他认罪悔罪,表现积极。后被从轻判处拘役六个月。”记者:“听说李志诚释放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你,是吗?”白洁:是的,这个五尺高的汉子一见到我就失声痛哭。广播人物报道的采访不是官腔问答,也不是新闻发布会的正规解答,而是朋友间的倾心交谈,这样才会在交谈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和情感的波澜。这些火花和波澜越多,节目就会越精彩,也越能吸引听众的收听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交谈的互动氛围会形成一个强烈的气场,它会将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牢牢地吸引。所以保持交流感并将其贯穿采访的始终才会真正满足受众渴望与被报道人物问接交往的心理需求三、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捕捉优质的音响素材一个好的广播人物报道通常都拥有优质的音响素材。近年来,广播人物报道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真实的音响素材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采访中涉及到的音响素材主要有谈话录音和现场环境音响。首先谈谈如何采录到精彩丰富的谈话录音。做广播人物报道主要是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内心世界展现给听众,这些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必然要通过人物的经历去集中体现。记者首先要敏锐地察觉和捕捉到最能集中、突出反映主题的人物经历,接下来记者在与被访者交谈时,要有意识地多要求对方描述经历或是故事中生动精彩的画面和情景。声音虽然只能用来聆听,但受访者对于经历中典型情景的言语描述,会将听众带人到人物当时当地经历的那个场景中,这时,广播节目通过声音所营造出的一种画面感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在听众的头脑中产生一种或是美好或是悲凉的影像,这些影像通过人的思维能力的加工和整理给听众带来内心的愉快和感动,听众会通过声音的魅力达到一种像观看电影式的审美享受。总之,利用听众对于声音的想象和联想制造出画面感是记者为听众创造审美感的最佳途径。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物春秋》节目2007“五·四”期间推出了一组系列人物报道《青春的记忆》,集中采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精英。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凭借着理想和激情,以积极、坚强、进取的品质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成为感动那个时代的楷模。其中一篇报道《不变的追求—— 潘刚》采访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代表人物—— 伊利集团年仅37岁的总裁潘刚。年纪轻轻怎能获得事业上如此大的成功是每个听众都迫切想了解的。记者在采访中选取卜段潘刚描述自己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面对不如意的工作环境,潘刚没有任何抱怨和嫌弃,他当时的想法是能生存下来养活自己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责任。通过对真实的艰苦情景的叙述,听众会很自然地想象到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潘刚务实积极、踏实肯干的品格和对于家庭的强烈责任感,给很多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