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近日,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流传。两分多钟视频中,四男八女站在舞台中央,他们唱得摇头晃脑,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女指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屁股,挥舞手臂。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对此,《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通过《中国之声》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因为恶搞歌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呼吁相关单位停止这样的演出,并要求禁止相关视频的传播,并表示追责。
【多维解读】
1.尊重历史,珍爱经典,是每个华人的责任。任何一段历史及繁衍的产物,都有其特殊意义。后人在传承、创新时,可以赋予其新内涵,但必须做到尊重客观事实。
2.做事,要保持底线。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能触碰,更不能逾越,就如英格兰民谣所唱“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损失一员大将;损失一员大将,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正是忽略细节,触碰底线,才遭来众议谴责。
3.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为增强娱乐性,对革命歌曲任意篡改、歪曲,其行径违背了历史真实,必将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作文指导】
娱乐可以有,但要坚守底线。对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人之常情等,必须谨守,否则会曲解历史、危害公序良俗,甚至踩到法律的红线。作文立意时,可以从尊重历史、做事原则、良知与操守等角度思索。具体写作时,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独特思想,体现看问题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对社会的关注度,以新颖取胜。
【时评频道】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9日)
翻唱老歌并赋予其新含义以便更好地流传下去,无可厚非。但是,《黄河大合唱》是一组在特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红色革命歌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具有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价值。改编红色歌曲必须要在特定语境下实施,即不能扭曲歌曲原有的历史含义。如果把《黄河大合唱》改成动作搞怪、引人大笑的歌曲,必定会遭到社会的谴责。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30日)
【青年视角】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伴随我们父母那一代长大的歌曲,对我们“90后”“00后”来说,有点距离,有点陌生。但常听老一辈谈起,它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特殊年代,指引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奔赴抗日前线,共赴国难。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苦难历程,见证了这段滴血的苦难历史。可以说《黄河大合唱》吹响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号角,是当之无愧的国魂。今天居然有人利用它在公共场所恶搞、调侃,真是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周玉龙)
现在不少人,为了释放内心压力或吸睛,常会做出一些非常举动,只要不出格、不越位,倒也无伤大雅。但恶搞《黄河大合唱》,这是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通过上网查看相关资料,我得知在欧美日等国家,恶搞文化很流行,它们有时会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的风格反映现实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恶搞要有底线,我们在运用舶来品时,还是要辩证地看待。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王婷婷)
以什么样的历史观解读历史,决定着我们会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历史,未来就会如何记录今天。细细想想,这些参与恶搞的单位,真可谓“细思恐极”。从培育祖国花朵的幼儿园,到培养国之栋梁的高等学府,一首首经典之作成为了一场场恶搞的笑料,除了无视歌曲本身的价值外,更是把这段用无数先烈的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历史抛于脑外。无论是策划者也好,还是表演者也罢,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眾人一笑,其实是个人良知的丧失,更是维护历史责任的缺失。
面对此等无底线的娱乐恶搞,我们不仅要坚决摒弃,更要追根溯源,严肃问责,这既是对来之不易的今天的维护,更是为走向美好未来铺路。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陈芳敏)
【教师观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
欧阳睿
摇头、瞪眼、张嘴、扭屁股、挥手臂……一首唱响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国魂之歌《黄河大合唱》,就这样被人以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糟蹋”了。或许,在这些人眼里,改编此曲,融入新元素,恰恰彰显了时代气息,于是便“为”了。殊不知,这等恶意篡改、扭曲历史事实的做法,实则亵渎了历史,亵渎了英烈。要知道,君子有所真正的“为”,也要“有所不为”。
近些年来,网上频现以恶搞、肆意模仿制造噱头来吸引大众眼球的情况。其中,饱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就是典型代表。影片里“手撕鬼子”“化骨绵掌”“弹弓击穿鬼子身体”“一箭射穿三个鬼子”“石头砸落飞机”等离奇剧情不断上演,可谓“没有最雷,只有更雷”。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懂得一点艺术规律的人都该知道,当一部电视剧以正剧或历史剧的面目出现时,它的情节和细节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如果充斥着离奇荒诞,非但不会增加艺术感染力,反而会被广大观众所诟病。原因就在于其缺少了对历史、对人民应有的最起码的尊重和责任。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让人十分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谁越敢想象,谁就越能增加关注度。加之对历史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更缺乏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以娱乐的方式和角度来对待艺术创作,于是把严肃的文艺创作当作“短平快”快餐,甚至还有人在先烈画像、雕塑上胡乱涂鸦,但凡能够吊起旁人胃口,带来一片喧哗声,都会想尽办法“为之”。在这样的“共同心理”作用下,一场“无原则无底线”的无厘头搞怪就铺天盖地展开了。
很多时候,走在上班途中,时常会听到一些小学生大声朗诵着被人改得面目全非的古诗,如孟浩然《春晓》:“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儿跑。”还有抒发浓浓思乡之情的李白经典作品《静夜思》被恶搞成“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见EX光,牙齿掉光光。”而李白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之作《望庐山瀑布》则被胡侃为“李白走进烤鸭店,烤鸭香味生紫烟。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随意编造脍炙人口的佳作,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也许是一时兴起,或用来损人、骂人。但不管怎样,作为能明辨是非曲直的成年人,应端正自己的行为,在继承、创新前人留下的东西时,一定得注意“有为”和“不为”,这样才能让文明得以完好传承与发扬。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对历史的正确回顾,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还是加注时代因子,增添效果引人关注,都应坚持一切“教育意义或丰盈生命”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历史的亵渎之上。尊重历史,修好内功,严肃创作,严格把关,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一切艺术创作和制作,才能有效杜绝“雷唱”及“神句”的泛滥成灾。试想,这些头摇得比拨浪鼓更有节奏,眼瞪得比铜铃更圆,屁股扭得比面团更柔,歌声唱得比黄莺更动听却无视历史的人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又怎么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文化呢?有的只是碎了一地的良知和操守。
诸君,请牢记:对待文化遗产,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唯有如此,才能仰不愧于前辈,俯不怍于后人。
近日,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流传。两分多钟视频中,四男八女站在舞台中央,他们唱得摇头晃脑,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女指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屁股,挥舞手臂。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对此,《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通过《中国之声》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因为恶搞歌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呼吁相关单位停止这样的演出,并要求禁止相关视频的传播,并表示追责。
【多维解读】
1.尊重历史,珍爱经典,是每个华人的责任。任何一段历史及繁衍的产物,都有其特殊意义。后人在传承、创新时,可以赋予其新内涵,但必须做到尊重客观事实。
2.做事,要保持底线。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能触碰,更不能逾越,就如英格兰民谣所唱“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损失一员大将;损失一员大将,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正是忽略细节,触碰底线,才遭来众议谴责。
3.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为增强娱乐性,对革命歌曲任意篡改、歪曲,其行径违背了历史真实,必将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作文指导】
娱乐可以有,但要坚守底线。对一些严肃话题、民族情感、人之常情等,必须谨守,否则会曲解历史、危害公序良俗,甚至踩到法律的红线。作文立意时,可以从尊重历史、做事原则、良知与操守等角度思索。具体写作时,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独特思想,体现看问题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对社会的关注度,以新颖取胜。
【时评频道】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9日)
翻唱老歌并赋予其新含义以便更好地流传下去,无可厚非。但是,《黄河大合唱》是一组在特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红色革命歌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具有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价值。改编红色歌曲必须要在特定语境下实施,即不能扭曲歌曲原有的历史含义。如果把《黄河大合唱》改成动作搞怪、引人大笑的歌曲,必定会遭到社会的谴责。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30日)
【青年视角】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伴随我们父母那一代长大的歌曲,对我们“90后”“00后”来说,有点距离,有点陌生。但常听老一辈谈起,它诞生于血与火交织的特殊年代,指引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奔赴抗日前线,共赴国难。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苦难历程,见证了这段滴血的苦难历史。可以说《黄河大合唱》吹响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号角,是当之无愧的国魂。今天居然有人利用它在公共场所恶搞、调侃,真是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周玉龙)
现在不少人,为了释放内心压力或吸睛,常会做出一些非常举动,只要不出格、不越位,倒也无伤大雅。但恶搞《黄河大合唱》,这是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通过上网查看相关资料,我得知在欧美日等国家,恶搞文化很流行,它们有时会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的风格反映现实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恶搞要有底线,我们在运用舶来品时,还是要辩证地看待。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王婷婷)
以什么样的历史观解读历史,决定着我们会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历史,未来就会如何记录今天。细细想想,这些参与恶搞的单位,真可谓“细思恐极”。从培育祖国花朵的幼儿园,到培养国之栋梁的高等学府,一首首经典之作成为了一场场恶搞的笑料,除了无视歌曲本身的价值外,更是把这段用无数先烈的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历史抛于脑外。无论是策划者也好,还是表演者也罢,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眾人一笑,其实是个人良知的丧失,更是维护历史责任的缺失。
面对此等无底线的娱乐恶搞,我们不仅要坚决摒弃,更要追根溯源,严肃问责,这既是对来之不易的今天的维护,更是为走向美好未来铺路。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陈芳敏)
【教师观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
欧阳睿
摇头、瞪眼、张嘴、扭屁股、挥手臂……一首唱响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国魂之歌《黄河大合唱》,就这样被人以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糟蹋”了。或许,在这些人眼里,改编此曲,融入新元素,恰恰彰显了时代气息,于是便“为”了。殊不知,这等恶意篡改、扭曲历史事实的做法,实则亵渎了历史,亵渎了英烈。要知道,君子有所真正的“为”,也要“有所不为”。
近些年来,网上频现以恶搞、肆意模仿制造噱头来吸引大众眼球的情况。其中,饱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就是典型代表。影片里“手撕鬼子”“化骨绵掌”“弹弓击穿鬼子身体”“一箭射穿三个鬼子”“石头砸落飞机”等离奇剧情不断上演,可谓“没有最雷,只有更雷”。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懂得一点艺术规律的人都该知道,当一部电视剧以正剧或历史剧的面目出现时,它的情节和细节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如果充斥着离奇荒诞,非但不会增加艺术感染力,反而会被广大观众所诟病。原因就在于其缺少了对历史、对人民应有的最起码的尊重和责任。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让人十分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谁越敢想象,谁就越能增加关注度。加之对历史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更缺乏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以娱乐的方式和角度来对待艺术创作,于是把严肃的文艺创作当作“短平快”快餐,甚至还有人在先烈画像、雕塑上胡乱涂鸦,但凡能够吊起旁人胃口,带来一片喧哗声,都会想尽办法“为之”。在这样的“共同心理”作用下,一场“无原则无底线”的无厘头搞怪就铺天盖地展开了。
很多时候,走在上班途中,时常会听到一些小学生大声朗诵着被人改得面目全非的古诗,如孟浩然《春晓》:“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儿跑。”还有抒发浓浓思乡之情的李白经典作品《静夜思》被恶搞成“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见EX光,牙齿掉光光。”而李白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之作《望庐山瀑布》则被胡侃为“李白走进烤鸭店,烤鸭香味生紫烟。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随意编造脍炙人口的佳作,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也许是一时兴起,或用来损人、骂人。但不管怎样,作为能明辨是非曲直的成年人,应端正自己的行为,在继承、创新前人留下的东西时,一定得注意“有为”和“不为”,这样才能让文明得以完好传承与发扬。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对历史的正确回顾,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还是加注时代因子,增添效果引人关注,都应坚持一切“教育意义或丰盈生命”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历史的亵渎之上。尊重历史,修好内功,严肃创作,严格把关,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一切艺术创作和制作,才能有效杜绝“雷唱”及“神句”的泛滥成灾。试想,这些头摇得比拨浪鼓更有节奏,眼瞪得比铜铃更圆,屁股扭得比面团更柔,歌声唱得比黄莺更动听却无视历史的人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又怎么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文化呢?有的只是碎了一地的良知和操守。
诸君,请牢记:对待文化遗产,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唯有如此,才能仰不愧于前辈,俯不怍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