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价值规律对粮食市场同样适用。应放开粮食价格,让全社会共同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成本。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价值规律;粮食市场;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35-02
中国人多地少。吃饭问题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一个凝重的话题。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结合当前粮食价格改革,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近来国际市场,粮食短缺,粮价飞涨,险象环生。据媒体报道,一些非洲国家因粮荒出现骚乱,30多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世界粮食储备从2007年初的维持世界人民169天口粮的水平,降到目前只够维持53天,是30年来的最低点。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只有中国波澜不惊,风景独好。保有1.5亿-2亿吨的库存,库存消费比达到30%-40%,大大高于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今年的粮食产量又创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09年,国家还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目前来看,中央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对保护农民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国家控制粮价的弊端。
首先,控制粮价导致农民增收缓慢。2007年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6%,但是仍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5年出台1号文件,就是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七届三中全会阐明了我国农村今后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再次强调加强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让粮食价格与市场接轨,在粮食需求旺盛、供应偏紧的时候,粮价理该顺势上扬。这样一来,辛苦一年的农民兄弟可以口袋里鼓一些,给家里添置点东西,第二年还会再多种些粮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还扩大内需,好处多多。不让粮价合理地涨,岂不坐失良机,与初衷相悖?为了保粮食安全、保稳定,刻意压低粮食价格,让农民作贡献,显然不合理。
其次,国家为了控制粮价,实行粮补,结果让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国家既担心粮价上涨,影响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又担心伤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行对农民实行粮食补贴。从最终效果来看,却让不同收入人群同等享受了低粮价带来的实惠。也就是说,国家每年600多亿的粮食补贴,平均分给了富人和穷人。本来要为粮食安全多做贡献的富人反而搭了穷人的便车,既不合理,也没有必要。
第三,过低的粮食价格必然导致错误的消费导向,助长浪费等不良行为。价格是粮食稀缺程度的反映。粮价高,说明粮食紧张,消费者首先会减少浪费,进而减少粮食需求。如果粮食紧张,而又在政府控制下保持低粮价,无论政府如何号召、报纸电视如何宣传节约粮食,都不会有太大效果。同时粮食消费得越多,享受补贴带来的优惠也就越多,这样就使得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值得关注的是,一项政策除了会产生政治效应、经济效应以外,还会产生心理效应。好的心理效应可以强化政治效应、经济效应,不好的心理效应则会抵消政治效应、经济效应。政府控制粮价,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理效果。粮食好卖的时候,怨政府:补贴太少,我本来可以赚得更多。粮食不好卖的时候,怪政府:我不种你偏要我种,现在你得包了。还得给个好价钱。国家用心良苦,又掏了腰包,但农民不见得高兴,好心得了个埋怨。
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成本要由全社会来分担,不能仅靠行政手段和微薄的收益,把农民绑在田里种地,为全社会作奉献。从长远看,粮食安全的保障有赖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机制的建立。
放开粮食价格,人人为粮食安全买单。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供求失衡会通过市场机制、价格信号的引导,自动调节并恢复均衡。如果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就会给市场一个错误信号,加剧供求失衡,引起更大的波动。这个规律对粮食市场同样适用。国家粮食价格管制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减少价格波动。但是粮食市场这艘大船的航向,最终是掌握在无数个种地的和吃粮的人手里,错误的价格信号就是错误的航标灯,指引大船偏离航向。虽然国家通过粮食补贴,对生产者的价格信号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但对消费者没有作用,只会让消费者胃口越来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放开粮食价格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成本,使工业反哺农业。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假定种粮成本不涨,粮价1斤涨1块钱。按人均每年消费700斤粮食计算,每人增加粮食支出700元,也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5%左右;对绝大部分居民不会带来大的负担。但是对粮农来说就意味着增加10000亿的财富(按2007年、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平均10000亿斤计算),比2007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还多一倍多。平摊到7亿多农民头上,每人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400元左右。对年平均收入才4140元的农民来说,可是一笔大钱。由此可看出全社会对农业的支持才是最可靠、最有强有力的支持,才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当然,市场机制也不是完美无缺,“无形之手”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价格波动过大,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因此,任何政府都不会坐视粮价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稳定。我认为国家可以靠粮食储备的吐纳,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削峰填谷”,熨平粮价起伏。国际上通行的粮食库存消费比是17%-18%。国内一般认为在20%-25%比较合适,目前已达到30%-40%。这么大的库存量,对市场供求情况的调节余地是很大的,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的波动还不超过4%,完全有能力避免粮价的大幅波动。
粮食是最基本的民生物质。人人都有粮吃,人人买得起粮食,是最基本的人权。粮价放开后,粮食价格的起落,必然会影响到城市里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两部分人都属于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大,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减少粮价起伏对低收入人群的冲击。据统计,2006年,10%的城乡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一半的总收入用于食品支出。国家可以建立灵活的粮食补贴机制,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关照在粮价起落中受影响大的群体,防止富人搭车。粮价上涨时,要重点监控粮价波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粮价上涨超过一定的幅度,自动启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粮食补贴;粮价回落到正常区间,补贴自动停止。粮价下跌超过一定的幅度,自动启动对粮农的种粮补贴,粮价回升到正常区间时,产粮补贴自动停止。补贴机制预先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物质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 沉香
关键词 价值规律;粮食市场;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05-0035-02
中国人多地少。吃饭问题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一个凝重的话题。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结合当前粮食价格改革,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近来国际市场,粮食短缺,粮价飞涨,险象环生。据媒体报道,一些非洲国家因粮荒出现骚乱,30多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世界粮食储备从2007年初的维持世界人民169天口粮的水平,降到目前只够维持53天,是30年来的最低点。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只有中国波澜不惊,风景独好。保有1.5亿-2亿吨的库存,库存消费比达到30%-40%,大大高于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今年的粮食产量又创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09年,国家还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目前来看,中央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对保护农民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国家控制粮价的弊端。
首先,控制粮价导致农民增收缓慢。2007年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6%,但是仍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5年出台1号文件,就是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七届三中全会阐明了我国农村今后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再次强调加强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让粮食价格与市场接轨,在粮食需求旺盛、供应偏紧的时候,粮价理该顺势上扬。这样一来,辛苦一年的农民兄弟可以口袋里鼓一些,给家里添置点东西,第二年还会再多种些粮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还扩大内需,好处多多。不让粮价合理地涨,岂不坐失良机,与初衷相悖?为了保粮食安全、保稳定,刻意压低粮食价格,让农民作贡献,显然不合理。
其次,国家为了控制粮价,实行粮补,结果让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国家既担心粮价上涨,影响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又担心伤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行对农民实行粮食补贴。从最终效果来看,却让不同收入人群同等享受了低粮价带来的实惠。也就是说,国家每年600多亿的粮食补贴,平均分给了富人和穷人。本来要为粮食安全多做贡献的富人反而搭了穷人的便车,既不合理,也没有必要。
第三,过低的粮食价格必然导致错误的消费导向,助长浪费等不良行为。价格是粮食稀缺程度的反映。粮价高,说明粮食紧张,消费者首先会减少浪费,进而减少粮食需求。如果粮食紧张,而又在政府控制下保持低粮价,无论政府如何号召、报纸电视如何宣传节约粮食,都不会有太大效果。同时粮食消费得越多,享受补贴带来的优惠也就越多,这样就使得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值得关注的是,一项政策除了会产生政治效应、经济效应以外,还会产生心理效应。好的心理效应可以强化政治效应、经济效应,不好的心理效应则会抵消政治效应、经济效应。政府控制粮价,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理效果。粮食好卖的时候,怨政府:补贴太少,我本来可以赚得更多。粮食不好卖的时候,怪政府:我不种你偏要我种,现在你得包了。还得给个好价钱。国家用心良苦,又掏了腰包,但农民不见得高兴,好心得了个埋怨。
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成本要由全社会来分担,不能仅靠行政手段和微薄的收益,把农民绑在田里种地,为全社会作奉献。从长远看,粮食安全的保障有赖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机制的建立。
放开粮食价格,人人为粮食安全买单。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供求失衡会通过市场机制、价格信号的引导,自动调节并恢复均衡。如果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就会给市场一个错误信号,加剧供求失衡,引起更大的波动。这个规律对粮食市场同样适用。国家粮食价格管制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减少价格波动。但是粮食市场这艘大船的航向,最终是掌握在无数个种地的和吃粮的人手里,错误的价格信号就是错误的航标灯,指引大船偏离航向。虽然国家通过粮食补贴,对生产者的价格信号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但对消费者没有作用,只会让消费者胃口越来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放开粮食价格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成本,使工业反哺农业。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假定种粮成本不涨,粮价1斤涨1块钱。按人均每年消费700斤粮食计算,每人增加粮食支出700元,也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5%左右;对绝大部分居民不会带来大的负担。但是对粮农来说就意味着增加10000亿的财富(按2007年、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平均10000亿斤计算),比2007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还多一倍多。平摊到7亿多农民头上,每人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400元左右。对年平均收入才4140元的农民来说,可是一笔大钱。由此可看出全社会对农业的支持才是最可靠、最有强有力的支持,才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当然,市场机制也不是完美无缺,“无形之手”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价格波动过大,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因此,任何政府都不会坐视粮价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稳定。我认为国家可以靠粮食储备的吐纳,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削峰填谷”,熨平粮价起伏。国际上通行的粮食库存消费比是17%-18%。国内一般认为在20%-25%比较合适,目前已达到30%-40%。这么大的库存量,对市场供求情况的调节余地是很大的,我国历年的粮食产量的波动还不超过4%,完全有能力避免粮价的大幅波动。
粮食是最基本的民生物质。人人都有粮吃,人人买得起粮食,是最基本的人权。粮价放开后,粮食价格的起落,必然会影响到城市里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两部分人都属于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大,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减少粮价起伏对低收入人群的冲击。据统计,2006年,10%的城乡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一半的总收入用于食品支出。国家可以建立灵活的粮食补贴机制,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关照在粮价起落中受影响大的群体,防止富人搭车。粮价上涨时,要重点监控粮价波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粮价上涨超过一定的幅度,自动启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粮食补贴;粮价回落到正常区间,补贴自动停止。粮价下跌超过一定的幅度,自动启动对粮农的种粮补贴,粮价回升到正常区间时,产粮补贴自动停止。补贴机制预先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物质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 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