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经Dolenc入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olenc入路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8个床突旁动脉瘤)。13例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22例动脉瘤未破裂。所有患者均行翼点入路开颅,采用Dolenc入路显露动脉瘤。24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1例行动脉瘤塑形夹闭。术中采用吲
【机 构】
:
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442000,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442000,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442000,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Dolenc入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olenc入路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8个床突旁动脉瘤)。13例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22例动脉瘤未破裂。所有患者均行翼点入路开颅,采用Dolenc入路显露动脉瘤。24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1例行动脉瘤塑形夹闭。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证实夹闭效果。
结果35例患者手术夹闭满意,术后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术后2例巨大动脉瘤患者出现脑梗死,对侧肢体轻偏瘫,1例经康复治疗后恢复;术后动眼神经麻痹3例,3个月后恢复;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术后随访1~43个月,平均(19±8)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显示,恢复良好(GOS:Ⅴ级)29例,轻残(GOS:Ⅳ级)5例,重残(GOS:Ⅲ级)1例。
结论经Dolenc入路硬膜外预先磨除前床突,游离远侧环,有利于早期控制载瘤动脉,可获得更好的术野显露,能提高手术夹闭床突旁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经眉弓锁孔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和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40例采用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组),34例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锁孔入路组)。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Ⅱ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术(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水平及各项焦虑成分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TN-DBS治疗的59例PD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生命质量[39项PD生活质量量表(PDQ-39)]、焦虑水平[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各项
经颅直流电刺激术(tDCS)是一种通过直流电刺激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实现其神经生理效应,以改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刺激治疗手段。近10年,研究者逐渐重视tDCS对大脑活动的调节作用和生理效应,并对tDCS刺激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本文将着重关注tDC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提出该技术仍存在的瓶颈,并对其前景作出展望。
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是癫痫治疗的重大难点。P-糖蛋白作为一种药物外排转运蛋白,可以与抗癫痫药物结合并将其排出,被视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P-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P-糖蛋白底物及上调机制、P-糖蛋白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药物难治性癫痫产生机制等方面阐述P-糖蛋白与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关系。
目的探讨腺垂体功能减退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激素水平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腺垂体功能减退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常见病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140例患者中,垂体腺瘤患者30例(21.4%),垂体腺瘤术后28例(20.0%),颅脑放疗致垂体功能减退18例(12.9%),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高。目前阿司匹林的应用已被证实有利于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但也增加了脑出血的发病率。对于口服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查可反映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情况。阿司匹林抑制率≥75%为高阿司匹林抑制率。此类患者术中不易止血,且术后再出血的风险高。然而,对于高阿司匹林抑制率的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研究较少。本文对高阿司匹林抑制率下脑出血患者的术前检查、术前处理、手术时机
回顾性纳入2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根据术前头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判断颅内积血部位和责任动脉瘤位置,对比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以期能够通过积血部位初步预判责任动脉瘤的位置。结果显示,前纵裂池积血的患者,责任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外侧裂池积血的患者,责任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广泛鞍上池积血的患者,责任动脉瘤多位于后交通动脉;桥前池、脚间池积血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Dyna micro CT)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SMART)在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48例(共52个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对支架置入区域分别行普通C型臂CT和Dyna micro CT扫描,扫描结果采用常规和SM
目的探讨针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复发患者,共35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32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14例采用开颅夹闭手术(开颅夹闭组),21例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栓塞组)。手术疗效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MRRC)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急性期高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前循环动脉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2例急性期高分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88例)和血管内治疗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短期随访情况,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价短期疗效。两组的数据结果采用卡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