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通噪声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为了改善周边声环境质量,要重点分析影响村镇周边建筑声环境的主要因素,合理进行村镇规划和建筑布局设计,合理采用隔声降噪措施和策略,对周边环境的声环境进行合理改造,进一步有效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的质量,较好地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交通噪声;周边环境;影响;改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TU1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可回避的影响和干扰,要通过改造建筑的方式来优化村镇周边声环境,探索科学合理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围护结构等构件,进行主干道沿街建筑的改造,将噪声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1 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测试分析
1.1 测试前期准备
室内外噪声测试所用仪器及调试方法完全相同,依照《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测量方法》进行测点的合理布设,在相同村镇的主干道沿街建筑之中,大多数建筑距离道路红线约6 m,少数建筑距离道路红线约10 m;且同一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的玻璃设置也不尽相同,大多建筑采用双层玻璃,少数采用单层玻璃,可以在测试中选取四个测点,分布于建筑不同室内空间,其中:一个测点为面临主干道的卧室,该部分受交通噪声的影响尤其突出,关闭双层玻璃门窗,尽量减少室内的交通噪声干扰;第二个测点为单层玻璃的邻近建筑,距离道路红线10 m;第三个测点为双层玻璃的邻近建筑,建筑距离道路红线约 8 m。
1.2 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室内噪声峰值通常在早晚高峰及夜间,第一个测点的噪声值最低,第二个测点的噪声值介于两者之间,变化相对平稳,第三个测点的噪声值最大,且在早晚高峰时段有明显的波动。
从交通噪声指数进行分析,第一个测点的噪声波动幅度较大,第二个测点的噪声波动幅度相对平稳,但在早晚高峰时段的波动幅度较大;第三个测点的噪声波动呈下降趋势,其整体波动水平要高于前两个测点[1]。
2 村镇道路建筑周边的降噪改造策略分析
2.1 选址与规划的降噪改造策略
声环境对村镇选址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合理的村镇选址能够减少车辆行驶数量,从而较好地改善村镇交通噪声。合理的村镇功能分区也能够有效改善周边的声环境,在车流分开的条件下能够明显减小周边交通噪声的影响。
在道路使用材料来看,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两种,尽管沥青质地柔软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效果,然而难以满足村镇建筑的声环境质量要求。为此,可以设计低噪声路面,即: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低噪声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1)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可以采用扫刷或拉毛的方式,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纹理结构,减少路面的损耗,降低路面噪声,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磨能力。还可以采用增加孔隙和构造深度的方式,进行路面噪声的有效吸收,并通过道路表面纹理反射噪声,实现对噪声的有效降低。(2)低噪声沥青路面。沥青集料的粗细程度、形状及级配对于路用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通常采用良好粘结力的改性沥青作为沥青结合料,有效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还可以采用控制石油比的方式进行噪声控制,合理控制沥青的厚度和用量,提高路面降噪能力。
还要从村镇主干道的车流进行限制,要限制农用车、大货车、渣土车等交通噪声较大的车辆进入,通过车辆限行的方式提高周边声环境质量。并采用机动车限速、限制道路周边区域鸣笛等措施,提高周边的声环境质量。
从主干道沿街的声屏障来看,主要采用生物类型和板体类型的声屏障进行隔声降噪,其中:(1)生物类型。沿街行道树是一种常见的绿化手法,对于交通噪声有一定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有利于提高周边建筑的声环境质量,体现出经济美观、生态环保的隔声降噪效果。然而要注意植物隔声的高度、宽度和密度,通常采用树冠较大的阔叶植物与低矮植物进行搭配使用,如乔木+灌木+绿篱+草坪,通过配置紧凑的绿化带达到良好的隔声降噪效果。(2)板体类型。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声屏障,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并通过计算确定声屏障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声屏障的材料选择上,要采用隔声反射型和吸声共振型的声屏障,如超细玻璃棉、矿棉等无机纤维类吸声材料;微穿孔吸声结构、铝纤维吸声结构、发泡铝吸声材料、网状吸声板、无机发泡颗粒吸声材料等。
主干道沿街建筑排布的疏密程度对于周边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道路交通噪声对周边建筑声环境的影响,可以将建筑设置成联排,通过相对密集的建筑遮挡交通噪声,通常来说,中间段的室内声环境较好,而两端的室内声环境偏低[2]。
2.2 建筑平面布局的降噪改造策略
2.2.1 空间排布的改造
在建筑平面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大、小开间的商住建筑空间相对狭窄,无须过多的空间排布变化,仅需对空间进行隔断,以此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以某大开间商住建筑为例,要对原有的仓储空间进行改变,将仓储空间设置在一层,通过商住分隔的方式避免交通噪声对室内声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还可以通过对空间进行置换的方式,探究空间不同位置对交通噪声的削弱作用。另外,对于卧室声环境而言,可以适当改变卧室的方位,使之背对主干道,增大卧室与外部交通噪声之间的距离,对交通噪声产生较强的阻隔使用。
2.2.2 外设阳台和廊道的改造
封閉式阳台能够明显降低室内的噪声,开敞式阳台对于交通噪声的衰减较少。通常来说,隔断式阳台主要采用隔断的方式进行阳台的分割,保持各住户之间阳台的独立性,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质量。贯通式阳台类似于廊道,各住户之间的阳台贯通且没有中间的隔断,难以实现对外部噪声的有效隔阻,相较于隔断阳台的室内声环境质量较差。
2.3 建筑围护结构的降噪改造策略
墙体、门窗和楼板是主要的建筑围护结构,能够一定程度上衰减交通噪声,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声环境。
要适当增加墙体的厚度,采用红砖墙作为墙体材料,使砖墙的厚度为240 mm,保证砖墙堆砌整齐且没有孔洞,能够较好地达到55 dB的隔声效果。部分村镇采用简易墙体作为隔墙,如采用120 mm的石膏板,施工中不预留孔洞,并适当提高石膏板的厚度,使隔声量达到30 dB。从墙体材料来看,通常采用混凝土墙体材料,增加混凝土在外墙上的用量,减少外部交通噪声的干扰。并适当改变面层用料、增加面层厚度、通过外围加建形成双层墙,从而有效提高墙体的隔声量。
从门窗的改造来看,要从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角度,将窗户面积设置为2.4 m×2.4 m以内,满足居住采光要求和降噪效果。并采用单层窗,选取玻璃厚度较高的玻璃,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质量。还可以适当选用双层窗,提高隔声降噪效果。同时,可以适当改变门的开启方式,使之由平开门转变为推拉门,增加铝合金玻璃门的厚度,或者选用双层玻璃,提高隔声降噪效果。另外,还要提高建筑门的密封性,注重门扇及其周边缝隙的处理,选择刚性较大的门扇,可以采用橡胶、泡沫塑料条、手动或自动调节门碰头或垫圈,进行门扇边缘的密封处理[3]。
3 小结
综上所述,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造策略,进行村镇的合理选址,采用联排的建筑排布方式,减少山墙面的道路噪声干扰,尽量选取小开间的商住用房,远离噪声源及山墙面,并对既有建筑进行隔声改造,达到隔声降噪的效果,提高周边建筑室内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东,李英,高焱.从设计角度谈住区声环境优化[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03).
[2]丁禹元.促进居民交往的高层住区设计手法探析[J].城市建筑,2013(24).
[3]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03).
关键词:交通噪声;周边环境;影响;改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TU1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可回避的影响和干扰,要通过改造建筑的方式来优化村镇周边声环境,探索科学合理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围护结构等构件,进行主干道沿街建筑的改造,将噪声控制在居民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1 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测试分析
1.1 测试前期准备
室内外噪声测试所用仪器及调试方法完全相同,依照《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测量方法》进行测点的合理布设,在相同村镇的主干道沿街建筑之中,大多数建筑距离道路红线约6 m,少数建筑距离道路红线约10 m;且同一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的玻璃设置也不尽相同,大多建筑采用双层玻璃,少数采用单层玻璃,可以在测试中选取四个测点,分布于建筑不同室内空间,其中:一个测点为面临主干道的卧室,该部分受交通噪声的影响尤其突出,关闭双层玻璃门窗,尽量减少室内的交通噪声干扰;第二个测点为单层玻璃的邻近建筑,距离道路红线10 m;第三个测点为双层玻璃的邻近建筑,建筑距离道路红线约 8 m。
1.2 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室内噪声峰值通常在早晚高峰及夜间,第一个测点的噪声值最低,第二个测点的噪声值介于两者之间,变化相对平稳,第三个测点的噪声值最大,且在早晚高峰时段有明显的波动。
从交通噪声指数进行分析,第一个测点的噪声波动幅度较大,第二个测点的噪声波动幅度相对平稳,但在早晚高峰时段的波动幅度较大;第三个测点的噪声波动呈下降趋势,其整体波动水平要高于前两个测点[1]。
2 村镇道路建筑周边的降噪改造策略分析
2.1 选址与规划的降噪改造策略
声环境对村镇选址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合理的村镇选址能够减少车辆行驶数量,从而较好地改善村镇交通噪声。合理的村镇功能分区也能够有效改善周边的声环境,在车流分开的条件下能够明显减小周边交通噪声的影响。
在道路使用材料来看,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两种,尽管沥青质地柔软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效果,然而难以满足村镇建筑的声环境质量要求。为此,可以设计低噪声路面,即: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低噪声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1)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可以采用扫刷或拉毛的方式,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纹理结构,减少路面的损耗,降低路面噪声,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磨能力。还可以采用增加孔隙和构造深度的方式,进行路面噪声的有效吸收,并通过道路表面纹理反射噪声,实现对噪声的有效降低。(2)低噪声沥青路面。沥青集料的粗细程度、形状及级配对于路用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通常采用良好粘结力的改性沥青作为沥青结合料,有效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还可以采用控制石油比的方式进行噪声控制,合理控制沥青的厚度和用量,提高路面降噪能力。
还要从村镇主干道的车流进行限制,要限制农用车、大货车、渣土车等交通噪声较大的车辆进入,通过车辆限行的方式提高周边声环境质量。并采用机动车限速、限制道路周边区域鸣笛等措施,提高周边的声环境质量。
从主干道沿街的声屏障来看,主要采用生物类型和板体类型的声屏障进行隔声降噪,其中:(1)生物类型。沿街行道树是一种常见的绿化手法,对于交通噪声有一定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有利于提高周边建筑的声环境质量,体现出经济美观、生态环保的隔声降噪效果。然而要注意植物隔声的高度、宽度和密度,通常采用树冠较大的阔叶植物与低矮植物进行搭配使用,如乔木+灌木+绿篱+草坪,通过配置紧凑的绿化带达到良好的隔声降噪效果。(2)板体类型。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声屏障,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并通过计算确定声屏障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声屏障的材料选择上,要采用隔声反射型和吸声共振型的声屏障,如超细玻璃棉、矿棉等无机纤维类吸声材料;微穿孔吸声结构、铝纤维吸声结构、发泡铝吸声材料、网状吸声板、无机发泡颗粒吸声材料等。
主干道沿街建筑排布的疏密程度对于周边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道路交通噪声对周边建筑声环境的影响,可以将建筑设置成联排,通过相对密集的建筑遮挡交通噪声,通常来说,中间段的室内声环境较好,而两端的室内声环境偏低[2]。
2.2 建筑平面布局的降噪改造策略
2.2.1 空间排布的改造
在建筑平面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大、小开间的商住建筑空间相对狭窄,无须过多的空间排布变化,仅需对空间进行隔断,以此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以某大开间商住建筑为例,要对原有的仓储空间进行改变,将仓储空间设置在一层,通过商住分隔的方式避免交通噪声对室内声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还可以通过对空间进行置换的方式,探究空间不同位置对交通噪声的削弱作用。另外,对于卧室声环境而言,可以适当改变卧室的方位,使之背对主干道,增大卧室与外部交通噪声之间的距离,对交通噪声产生较强的阻隔使用。
2.2.2 外设阳台和廊道的改造
封閉式阳台能够明显降低室内的噪声,开敞式阳台对于交通噪声的衰减较少。通常来说,隔断式阳台主要采用隔断的方式进行阳台的分割,保持各住户之间阳台的独立性,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质量。贯通式阳台类似于廊道,各住户之间的阳台贯通且没有中间的隔断,难以实现对外部噪声的有效隔阻,相较于隔断阳台的室内声环境质量较差。
2.3 建筑围护结构的降噪改造策略
墙体、门窗和楼板是主要的建筑围护结构,能够一定程度上衰减交通噪声,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声环境。
要适当增加墙体的厚度,采用红砖墙作为墙体材料,使砖墙的厚度为240 mm,保证砖墙堆砌整齐且没有孔洞,能够较好地达到55 dB的隔声效果。部分村镇采用简易墙体作为隔墙,如采用120 mm的石膏板,施工中不预留孔洞,并适当提高石膏板的厚度,使隔声量达到30 dB。从墙体材料来看,通常采用混凝土墙体材料,增加混凝土在外墙上的用量,减少外部交通噪声的干扰。并适当改变面层用料、增加面层厚度、通过外围加建形成双层墙,从而有效提高墙体的隔声量。
从门窗的改造来看,要从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角度,将窗户面积设置为2.4 m×2.4 m以内,满足居住采光要求和降噪效果。并采用单层窗,选取玻璃厚度较高的玻璃,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质量。还可以适当选用双层窗,提高隔声降噪效果。同时,可以适当改变门的开启方式,使之由平开门转变为推拉门,增加铝合金玻璃门的厚度,或者选用双层玻璃,提高隔声降噪效果。另外,还要提高建筑门的密封性,注重门扇及其周边缝隙的处理,选择刚性较大的门扇,可以采用橡胶、泡沫塑料条、手动或自动调节门碰头或垫圈,进行门扇边缘的密封处理[3]。
3 小结
综上所述,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造策略,进行村镇的合理选址,采用联排的建筑排布方式,减少山墙面的道路噪声干扰,尽量选取小开间的商住用房,远离噪声源及山墙面,并对既有建筑进行隔声改造,达到隔声降噪的效果,提高周边建筑室内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东,李英,高焱.从设计角度谈住区声环境优化[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03).
[2]丁禹元.促进居民交往的高层住区设计手法探析[J].城市建筑,2013(24).
[3]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