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和温儒敏先生亦曾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而最近颇受全民关注的高考改革,将以前被我们视为課外书的“四书”,正式编入高中教材,使之成为必修的国学通识教材。可见,“课外书”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中学生必备的“营养品”。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且保证阅读质量,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地为了阅读而阅读呢?
一、课外阅读指导——读万卷书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除了教育部推荐的书籍之外,教师还应当适当地推荐一些其他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而教师在编制推荐书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同步性。要与课内阅读(包括选修课)同步。比如,在鉴赏现行人教版教材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从本诗宏大的意象和绚丽的秋景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豪迈的情怀。本人当时给学生推荐了《菩萨蛮·黄鹤楼》《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等系列诗词,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加深学生对这位政治领袖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毛泽东诗词及其本人建立更全面而丰富的认识,甚至有学生基于此而喜欢上了毛诗。
第二,渐进性。课外阅读书目的编写要符合中学生阅读水平和心理特征。现代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普遍较少,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而且他们一般都比较喜欢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尽量避开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外国书籍。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我趁机推荐“四大名著”,尤其是篇幅相对来说较短的《三国演义》。这类作品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文学意蕴也非常丰厚,可以使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
第三,联系性。教师所推荐的书籍尽可能与考试紧密结合。课外阅读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试。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书籍推荐目录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试卷中经常考的阅读题材,中外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是不错的选择。如安子的《寂寞霸王祠》,张烈鹏的《母亲的泪水》,龙应台的《相信》,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增强文本理解的准确性。
二、课外阅读深化——写万字言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将阅读的“长远性”和“功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首先,评一评,提高鉴赏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效果,摘录和心得是必不可少的。摘抄的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只不过摘抄后要写读书心得。读了以后有什么心得,是内容深刻、有所启示,还是结构新颖独特、语言优美。这样可培养学生摘抄的兴趣,使课外摘录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其次,仿一仿,锤炼写作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的内容既可以是课内文章,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也可以是课外的精美散文。让阅读与写作形成良性循环,使阅读成为“悦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阅读,写作自是文从字顺,行云流水。阅读的功效自是显而易见。
三、课外阅读反思——思万千事
高中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势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因此要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必须“找”到空余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书籍。
化整为零。一日一读,一周一记。每天保证15分钟的阅读时间,建议在临睡前进行。此类书籍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散文、诗歌或者小说,书目推荐上的相关作品以及《读者》就是不错的选择。周记最好是在时间比较充裕的周末进行,也可随心随时随地,只要有想法就可笔而记之。
“经典”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经典”就是气质最好的养料。当然,单靠平时的15分钟自然是不够的,可以利用学生两个月的暑假时间。此时可以选择篇幅较长的中长篇小说,师生间开展“经典悦读会”。比如高一时可以以“再读鲁迅”“走近《红楼》”等为主题开展交流会,高二时可以以“走近先秦诸子”“品味诗词”为主题。
时文阅读。近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这体现了现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要“两耳也闻天下事”。比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说的就是“最美乡镇干部”带领村民发愤图强建设最美乡村的事迹。“最美”不正是当下的热词吗?
校、家、师多管齐下。仅靠语文教师一己之力自是难以扭转高中阅读之困窘现状,这中间需要学校、家庭、教师的三方配合。学校不要吝惜图书馆,家长正确对待“课外书”,学生不要太过急功近利,教师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有爱读书的教师,才会有爱读书的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多方通力合作,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不能再闭门造车,囿于课本知识,应该开眼看世界,博览群书。
一、课外阅读指导——读万卷书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除了教育部推荐的书籍之外,教师还应当适当地推荐一些其他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而教师在编制推荐书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同步性。要与课内阅读(包括选修课)同步。比如,在鉴赏现行人教版教材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从本诗宏大的意象和绚丽的秋景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豪迈的情怀。本人当时给学生推荐了《菩萨蛮·黄鹤楼》《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等系列诗词,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加深学生对这位政治领袖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毛泽东诗词及其本人建立更全面而丰富的认识,甚至有学生基于此而喜欢上了毛诗。
第二,渐进性。课外阅读书目的编写要符合中学生阅读水平和心理特征。现代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普遍较少,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而且他们一般都比较喜欢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尽量避开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外国书籍。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我趁机推荐“四大名著”,尤其是篇幅相对来说较短的《三国演义》。这类作品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文学意蕴也非常丰厚,可以使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
第三,联系性。教师所推荐的书籍尽可能与考试紧密结合。课外阅读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试。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书籍推荐目录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试卷中经常考的阅读题材,中外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是不错的选择。如安子的《寂寞霸王祠》,张烈鹏的《母亲的泪水》,龙应台的《相信》,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增强文本理解的准确性。
二、课外阅读深化——写万字言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将阅读的“长远性”和“功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首先,评一评,提高鉴赏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效果,摘录和心得是必不可少的。摘抄的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只不过摘抄后要写读书心得。读了以后有什么心得,是内容深刻、有所启示,还是结构新颖独特、语言优美。这样可培养学生摘抄的兴趣,使课外摘录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其次,仿一仿,锤炼写作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的内容既可以是课内文章,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也可以是课外的精美散文。让阅读与写作形成良性循环,使阅读成为“悦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阅读,写作自是文从字顺,行云流水。阅读的功效自是显而易见。
三、课外阅读反思——思万千事
高中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势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因此要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必须“找”到空余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书籍。
化整为零。一日一读,一周一记。每天保证15分钟的阅读时间,建议在临睡前进行。此类书籍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散文、诗歌或者小说,书目推荐上的相关作品以及《读者》就是不错的选择。周记最好是在时间比较充裕的周末进行,也可随心随时随地,只要有想法就可笔而记之。
“经典”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经典”就是气质最好的养料。当然,单靠平时的15分钟自然是不够的,可以利用学生两个月的暑假时间。此时可以选择篇幅较长的中长篇小说,师生间开展“经典悦读会”。比如高一时可以以“再读鲁迅”“走近《红楼》”等为主题开展交流会,高二时可以以“走近先秦诸子”“品味诗词”为主题。
时文阅读。近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这体现了现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要“两耳也闻天下事”。比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说的就是“最美乡镇干部”带领村民发愤图强建设最美乡村的事迹。“最美”不正是当下的热词吗?
校、家、师多管齐下。仅靠语文教师一己之力自是难以扭转高中阅读之困窘现状,这中间需要学校、家庭、教师的三方配合。学校不要吝惜图书馆,家长正确对待“课外书”,学生不要太过急功近利,教师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有爱读书的教师,才会有爱读书的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多方通力合作,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不能再闭门造车,囿于课本知识,应该开眼看世界,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