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本文分析了导语设计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导入 方法
所谓导入,就是在一堂课开始之时,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具体特点,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课导入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活動就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开始的导入艺术。
一、讲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像磁铁一样,常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尽快地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情境之中。比如讲《守财奴》,由于文章是从中间节选的,前不知故事的起因,后不知故事的结局,再加上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学生了解得少,我就先给学生补充了一些有关的故事情节。我是这样导入的: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90多部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守财奴》就是节选的其中《家庭的苦难》一章。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葛朗台的侄子——一个巴黎的花花公子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而投奔葛朗台,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葛朗台不肯将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元旦那天葛朗台发现女儿把6000法郎积蓄送给了查理,怒不可遏,立刻把女儿囚禁在冷室,只给她冷水和面包。他的妻子一病不起,生命垂危,但吝啬的葛朗台因怕破费,竟不肯请医生。当他知道妻子一旦死去,母亲的遗产按法律将由女儿继承时,心惊胆战,因为真的如此便要了他的命。他心里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课文便从这里开始了……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悬念总是能够引起人们探究答案的好奇心,这种方法用在课堂教学中也总能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导语多适合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文学类作品等课文。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例如讲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同学们,什么是“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
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了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了急于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着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也不可过多过深过复杂,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总得来说,悬念的设计要“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三、情感导入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深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这样就会很容易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醉如痴、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跃热烈的教学场景。比如讲《故都的秋》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魅力,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尽快进入到课文之中。创设情感氛围可以对学生起到“晓之以情”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需要说明的是,导入时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四、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声情并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我们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我讲《罗密欧与朱丽叶》,首先选播了小提琴曲《梁祝》,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感受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那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是如何令人心碎、凋零的。
总之,新课的导入既是一种创作,又是一门艺术,它犹如发动机的活塞,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正常有效的运转,有了良好的导入作铺垫,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导入 方法
所谓导入,就是在一堂课开始之时,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具体特点,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课导入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活動就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开始的导入艺术。
一、讲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像磁铁一样,常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尽快地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情境之中。比如讲《守财奴》,由于文章是从中间节选的,前不知故事的起因,后不知故事的结局,再加上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学生了解得少,我就先给学生补充了一些有关的故事情节。我是这样导入的: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90多部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守财奴》就是节选的其中《家庭的苦难》一章。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葛朗台的侄子——一个巴黎的花花公子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而投奔葛朗台,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葛朗台不肯将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元旦那天葛朗台发现女儿把6000法郎积蓄送给了查理,怒不可遏,立刻把女儿囚禁在冷室,只给她冷水和面包。他的妻子一病不起,生命垂危,但吝啬的葛朗台因怕破费,竟不肯请医生。当他知道妻子一旦死去,母亲的遗产按法律将由女儿继承时,心惊胆战,因为真的如此便要了他的命。他心里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课文便从这里开始了……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悬念总是能够引起人们探究答案的好奇心,这种方法用在课堂教学中也总能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导语多适合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文学类作品等课文。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例如讲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同学们,什么是“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
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了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了急于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着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也不可过多过深过复杂,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总得来说,悬念的设计要“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三、情感导入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深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这样就会很容易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醉如痴、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跃热烈的教学场景。比如讲《故都的秋》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魅力,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尽快进入到课文之中。创设情感氛围可以对学生起到“晓之以情”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需要说明的是,导入时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四、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声情并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我们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我讲《罗密欧与朱丽叶》,首先选播了小提琴曲《梁祝》,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感受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那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是如何令人心碎、凋零的。
总之,新课的导入既是一种创作,又是一门艺术,它犹如发动机的活塞,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正常有效的运转,有了良好的导入作铺垫,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