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先发优势 树立行业标杆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picalpalmet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与各级应急部门共同主导建设的大陆灾害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震中附近宜宾、泸州、自贡、成都等地民众通过电视、手机、专用预警终端收到预警提示。
  目前,由减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该成果还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使得全球6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中有3个均由“成都智造”地震预警成果支撑。
  该系统研发者、减灾所创办人、所长王暾博士,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便回国创业,扎根成都,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专注于灾害预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在王暾看来,成都具有发展地震等防灾减灾技术的先发优势,应掌握领先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突破多灾钟预警技术
  《产城》:对于地震相对多发的四川来说,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有何意义?
  王暾: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的几秒到几十秒预警。民众收到预警可以及时避险从而减少伤亡,重要工程可以采取紧急处置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相关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伤亡率可减少14%;预警时间为10秒,伤亡率可减少39%;预警时间为20秒,伤亡率可减少63%。可以说,每一次预警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时间。
  《产城》:目前国内地震预警技术发展现况如何?成都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王暾:相较于国内其他省市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和全覆盖预警网络的现实短板,成都地震预警、灾害预警产业具备领先的核心技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覆盖地震、山火、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灾种预警领域。依托成都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产业基础,结合减灾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都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地质类高校的技术优势,成都有望通过多灾种预警技术突破,带动规模化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优势。
  减灾所是成都地震预警技术的王牌代表。十二年来,减灾所形成了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主导制定了系列地震预警技术标准、获得了10项发明专利,还与各级应急部门联合建成了延伸至我国31省市区、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大陆地震预警网,建成了全球首个跨國地震预警网,并成功预警芦山7级、九寨沟7级、长宁6.0级等57次破坏性地震,已连续9年安全服务民众、学校、社区、化工、地铁、高铁、国防,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及国家重大工程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截至2020年11月底,减灾所的多灾种预警系统已成功预警120次自然灾害,包括破坏性地震、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新技术深度融合
  《产城》:为保证地震预警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避免因误报等引发社会恐慌,对此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暾:地震预警系统是全自动的秒级响应,从理论上存在误报、漏报的可能。地震预警信息的可靠性是由地震预警系统的误报率、漏报率决定的,其本质上只取决于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自身,而与建设地震预警网的机构的行政级别无关。地震预警系统不仅仅是台站、中心系统的建设,更在于其技术系统是否稳定、可靠。为了避免因误报引发恐慌,更好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效果,我们也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部署地震预警工程时,应选择久经实际地震考验、久经时间考验的地震预警技术、信息源和系统解决方案。
  《产城》: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成都防灾减灾系统于此方面有哪些融合和应用?
  王暾:灾害预警系统本身也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的物联网系统,成都于此方面有较多融合应用。以减灾所为例,其多灾种预警系统运用了包含地球同步遥感卫星、InSAR卫星、机载LiDAR、互联网人口热力图、数字地形图、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网在内的20多种数据源的“天-空-地-地下”立体化监测网,在多灾种预警云平台生成预警信息。在政府管理下,通过面向亿级用户的预警信息秒级发布技术,实现预警的秒级发布、精准发布。
  《产城》:在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之下,成都发展防灾减灾产业面临着哪些机遇?您对推动成都灾害预警行业整体发展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
  王暾:作为万亿级应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害预警产业的发展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应急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成都在发展灾害预警产业方面具有坚实基础与先发优势,具有打造以成都为基地,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面向全国、全球的灾害预警产业的难得机遇。未来,建议成都出台专项产业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加大产业平台建设力度,完善灾害预警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与5G、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结合韧性城市建设,在成都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PPP)合作,推动以地震预警技术为代表的防灾减灾产业整体发展。
其他文献
明年起北京实现“扫码”就医  12月15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开展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就医结算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年1月1日起,北京将正式启用医保电子凭证。届时,参保人员到医院就诊无需再携带社保卡,直接用手机扫码即可完成实时结算。  成都版“最强限塑令”来了  12月16日,成都市发改委和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聯合印发《成都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
期刊
新时代经济社会智慧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作为发展信息技术的核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支撑新经济的基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简称:软件产业)浸润着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今年工信部公布《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年报》,年报显示,2019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软件业务收入7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软件业务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28.4%。  作
期刊
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亦是一座城市乃至国家寻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在今年的全球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中,我国排名继2018年大幅提升32位后,再度跃升15位,位列全球第31位。“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都而言,未来发展与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息息相关。  全面发力,成果丰硕  成都一直将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视
期刊
工信部等四部委落实芯片软件业税优红包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公告指出,国家鼓励的IC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以下、且营运在15年以上的半导体企业或项目,从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
期刊
人才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助益不言而喻。有了人才,企业得以壮大;有了人才,产业得以跃升;有了人才,经济得以提能;有了人才,城市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2020年,成都在人才引进方面持续施为,取得明显成效。  聚力产业生态圈,培育领军人才  今年7月,成都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等 11个部门联合推出《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为持续提升人力
期刊
数据  8109亿  12月1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年)》。白皮书指出,5G商用一年以来,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商用网络,独立组网率先规模商用,网络性能显著提升,在虚拟专网方面的探索取得积极进展。预计2020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8109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1897亿元。  39.3亿美元  12月15日,IDC与浪潮联合发布《202
期刊
随着数字新基建的加快推进,以“大云物移智鏈”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软件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契机。12月24日,第二届“蓉贝”软件产业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立足全球化视野,本届“蓉贝”软件产业大会(简称:“蓉贝”大会)以‘“蓉”聚人才“贝”赢未来’为主题,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简称:软洽会)则以“开放·融合·协同”为主题,汇聚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科技界、学界的代
期刊
12月24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第二届“蓉贝”软件人才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蓉举办。第二届“蓉贝”软件人才大会以“‘蓉’聚人才·‘贝’赢未来”为主题,会上公布“2020年成都市软件人才榜单”。  今年以来,在以“蓉贝”软件人才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下,成都人才队伍日渐优化完善,“软实力”再度跃升,软件产业发展
期刊
12月16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率队实地调研“北改”推进情况。他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北改”战略意义的研究和认识,着眼“十四五”发展,持续强功能、优形态,不断提高要素资源集成能力和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全力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经济增长极、链接亚蓉欧陆港门户枢纽、产贸结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北改”区域自古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
期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席卷而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分布式的计算能力、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等共同驱动软件技术持续保持高速创新演进态势,随着国际形势变幻及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软件产业正成为我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领域,成为引领未来智能变革方向的重要力量。  为加速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和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软件“首版次”概念,“首版次”性质基本类似于工业上的“首台套”,旨在打破某些领域国外软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