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介绍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等的不到位,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59-02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用勤劳和智慧换取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工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去生活,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家里,由亲戚或他人代养的孩子们,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集中表现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的内心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双亲外出后会有失落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更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别人袒露,心事不与外人说。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产生防御心理,性格冷傲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的女孩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症,也可能导致情绪暴躁、冲动易怒,乃至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留守儿童在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正常儿童和父母能够朝夕相处,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自己就算得到亲戚的照看,也比不上双亲至爱的关怀,相比之下必然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感觉孤立无援,犯了错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会一味责怪自己或受到周围人的职责,自卑心理会相应而生。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严重心理问题。
  3.逆反心理强
  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持有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过于保护自己,敏感多疑,怀有警惕心,对长辈的批评管教充满敌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怨恨父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也有的孩子抱怨社会的不公,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些孩子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最终演变为暴力倾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加以有效地疏导,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极易堕落成社会不良分子,作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4.学习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父母的远离使他们意志消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方法比较机械,常常要在老师和监护人的督促下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养家不易,想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为父母而学的想法;也有一些孩子受到父母或他人迫切致富心态的影响,产生了为挣钱而学的想法,认为学习好了以后能挣大钱。他们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甚至辍学。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用勤劳和智慧换取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工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去生活,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家里,由亲戚或他人代养的孩子们,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集中表现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的内心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双亲外出后会有失落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更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别人袒露,心事不与外人说。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产生防御心理,性格冷傲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的女孩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症,也可能导致情绪暴躁、冲动易怒,乃至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同齡人之间的比较。留守儿童在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正常儿童和父母能够朝夕相处,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自己就算得到亲戚的照看,也比不上双亲至爱的关怀,相比之下必然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感觉孤立无援,犯了错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会一味责怪自己或受到周围人的职责,自卑心理会相应而生。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严重心理问题。
  3.逆反心理强
  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持有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过于保护自己,敏感多疑,怀有警惕心,对长辈的批评管教充满敌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怨恨父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也有的孩子抱怨社会的不公,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些孩子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最终演变为暴力倾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加以有效地疏导,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极易堕落成社会不良分子,作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4.学习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父母的远离使他们意志消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方法比较机械,常常要在老师和监护人的督促下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养家不易,想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为父母而学的想法;也有一些孩子受到父母或他人迫切致富心态的影响,产生了为挣钱而学的想法,认为学习好了以后能挣大钱。他们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甚至辍学。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长远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常常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几年不回家,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极少,也许按时会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却很少有人会关注。亲子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照看留守儿童的重担首先落在隔代老人的身上。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体力、精力有限,照看孩子僅能勉强顾及吃饭穿衣等物质层次的要求,无法全面顾及心理上的满足,也缺少在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和教育。且老人对孩子多为溺爱骄纵,使孩子的生活无限制,而孩子的自律能力较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走偏差。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众多心理障碍,需要学校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无助和困惑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疏导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存在众多不足之处,学校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验缺乏。很少有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没有聘请专门的心理教育专家和老师。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只关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关注学生的成绩好坏,不注重与他们谈心交流,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教师的疏忽使一些本可以扼制在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在孩子的大脑中膨胀畸形。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理想,甚至会导致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的“抛弃”,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成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
  3.社会关爱不足,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场所更是少之又少,孩子的身心无法得以释放。留守儿童尚处于学龄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然而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成为一些孩子们课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事物良莠不齐,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确地教育引导,缺乏有力的监督管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呼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尽可能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双亲的关爱是任何外力都无法代替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需要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和照顾。父母即便不能经常回家,也要应该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多与孩子保持电话或书信等方式的交流,同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父母还可以与孩子讲述自己打工的经历,让孩子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为孩子减轻心理负担。其次,父母要尽量为孩子挑选真正付得起教养责任的监护人,并且经常与孩子的相关监护人保持联系。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不放任不管,经常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总之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
  2.学校和老师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深入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办心理咨询室,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为孩子疏导心理上的困惑和难题。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定期家访,与家长和监护人交流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解决。学校还可以组织有益身心发展的课余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他们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享乐游戏上。政府应出资帮助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让他们能生活在老师同学组成的大集体中,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3.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抵制不良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普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风气,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各地农村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建立适合儿童的活动场所,如建立大型图书馆,并且购进大量积极向上、有益于思想进步的书籍,让孩子在闲暇时刻能够畅游在书的海洋,丰富知识,充实内心。其次,政府要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在本地开办企业,安置外出或者将要外出的农民在本地就业,不再远离家庭和孩子,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再次,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进行纠正教育,并坚决打击让未成年人进入的黑网吧和游戏厅,净化学校的环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叶曼,张静平,贺仁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3]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4]刘爱花,叶琴.“留守孩”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J].理论前沿,2007,(2).
  [5]赵鹏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10).
  [6]陈俊.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责任编辑:陈雅莉)
其他文献
对西宁市主干道的739个商店名称进行社会语言学分析,可以看出商店名称的结构特点,是业名、通名日趋细化,求新、求奇、求异和追求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折射出汉文化、地域文化
针对通常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或仪表中微小位移/角度等电容式微弱信号检测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单载波激励和环形二极管解调的方案,主要包含C/V转换、带通滤波,环形二极管解调,差动放大等环节。基于PSpice的仿真与测试实验表明,该电路检测灵敏度可达3.12V/pF,可满足通常MEMS器件的纳米级微位移测量,且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易集成等特点,对于微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具有良好的实用价
网络监督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之一,在反腐倡廉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同时,网络监督也面临着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
文章运用概念辨析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和哲学脉络,以及从哲学学理上辨析理论与实践、实践与实际、联系与结合的关系及差异。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结合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