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落实课标这一精神,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放下心灵的负担,自由流露真情实感。
学生在习作时,首先想到是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情感,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有所为而作”(叶圣陶)。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在“不吐不快”时,开释心怀,流泻情感,获得满足,获得愉悦,获得轻松;在欲求倾诉时,与人交流,对人表白,获得理解,获得应和,获得补益。所以习作要着眼于“本我”的需求,表达孩子们自己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放下心灵的负担,尽情地体验生活,快乐地享受阅读,率真自由地倾诉。
1.尽情地体验生活。
“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缺不了的事情”、“作文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夏丏尊)这样来看,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写某一个题目,才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就显得被动。如教师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观察日出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生活的情趣,为了体验大自然之美,而是为了写作文。学生心中难免产生完成任务的畏难情绪,难以全身心地去享受、体验大自然的美。习作时,无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笔尖凝涩。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可见,海上日出的美景让他何等的向往,他的体验是多么富有情趣,又是多么生动。当这种体验彻底打动他的时候,他才写下了《海上日出》,表达了对日出景色由衷的赞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大作文观,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美好、丰富的生活素材。待到情满心中,学生便自然想流露、想表白,真情流露也就水到渠成。
2.快乐地享受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显而易见,但教师绝不能仅仅为了写作才让学生去读书,期望他们读了几本书后,作文水平立刻得到提高。教师应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读本,去感受、体验、理解、品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当获得写作“冲动”时,“我手写我心”,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就会自然流露。
3.率真自由地倾诉。
学生写作不是为别人的,而是自身的需要、内心情感的倾诉。而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习作的思想性,如一定要有意义,一定要写光明,一定要向上,等等,让学生的习作负载了很多成人的东西,自由率真的小生命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习作目标受到异化。习作不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课标),而是“为他人立言”。为了取悦老师,为了得到所谓的高分,学生不敢写真话,不能写自己想写的,只好写大话空话,写老师喜欢听的话,写“歌功颂德”的话。为改变学生作文“大而空”、“千篇一律”的现状,首先,写作教学要顺应儿童天性,避免以成人的思想、人生体验束缚孩子们的思想,给儿童自由的心灵空间;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为“真实的读者”(指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同学、邻里乡亲)和“虚拟的读者”(指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现实中可能的人物)写作,让学生在写作时彷佛面对着听他说话的人,心灵得到释放,倾诉真实感受。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敢于倾吐真情实感。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儿童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难“合理”。倘若教师不理解儿童这个心理,会认为学生写得不真实,从而使儿童茫然不知所措,不敢倾吐真言。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敢于倾吐真情实感。
1.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教师与儿童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大不相同,因此,同样一件事物在教师的眼里与儿童的眼里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而各自的解读往往并没有对错之分。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写逛公园的事,他把手中的豆粒喂给梅花鹿吃,就感到:“梅花鹿很爱吃我给的豆子,它的眼睛盯着我得手,她一定是喜欢我了。因为我走的时候,它还是恋恋不舍地送我走出好远。”在成人眼里,这只梅花鹿只不过是爱吃豆子罢了,至于追随小作者,恐怕也是因为豆粒。可在儿童眼里,她的一厢情愿却变成两厢情愿。因而,就写“真”来说,教师应该拥有童心,善于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大胆表达他们眼里的“真”。就学生想象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他们正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象创造出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教师要做个“孩子”,一同感受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因得到认同而更主动倾诉。
2.还给儿童自由习作的权力。
儿童的天性是喜好自由的,习作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对作文限制得过死,学生习作时就会战战兢兢,不敢下笔。因此,教师除了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儿童的眼光感受他们的世界外,还应该给孩子自由作文的权力,包括自由命题的权力、自由选择写作内容的权力、自由选择文体的权力、自由掌握写作时间的权力。这样,学生处在一个自由作文的时空里,就能从作文的套子中钻出来,勇敢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用“欣赏”的态度评改作文,让学生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被“尊重”、“欣赏”是每个人都渴求、向往的。学生写完作文后,这种被“欣赏”的愿望更强烈。因此,教师应尽量顺应儿童的心理,多用“欣赏”的态度评改学生的习作,保护儿童的写作积极性,让孩子感受习作的乐趣。
1.宽容学生习作中的暇疵,多就少改。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宽容、欣赏学生的习作,坚持“多就少改”。对学生的习作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努力“浪里淘金”,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评价,使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只要孩子们的作文确实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自己内心深处想宣泄的东西、想写的话,且表达得较通畅,就该认为这样的作文是好作文。
2.承认学生写作差异,灵活评价。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同。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应承认儿童的写作差异,允许不同的儿童写不同层次的作文。在作文评价时应给予他们相同的成功体验,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习作层面上都有相应的提高。对于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尽量挖掘文中表达真情实感的内容,对其进行肯定,同时不吝啬给予高分,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予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投稿,或编写个人作文集,让同学分享他的习作,分享他内心真实的情感。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从作文评价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从而乐于写作,乐于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展望新世纪的理想教育时说:“让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学生超越了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沉浸于一种丰富、温暖、纯洁、舒展的氛围中,个性得到了最佳的凸显和张扬。”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走下神坛,让孩子们张开理想的翅膀,或吟或诵、或欣赏或批判,大胆地感悟生活,抒写心灵。
一、让学生放下心灵的负担,自由流露真情实感。
学生在习作时,首先想到是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情感,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有所为而作”(叶圣陶)。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在“不吐不快”时,开释心怀,流泻情感,获得满足,获得愉悦,获得轻松;在欲求倾诉时,与人交流,对人表白,获得理解,获得应和,获得补益。所以习作要着眼于“本我”的需求,表达孩子们自己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放下心灵的负担,尽情地体验生活,快乐地享受阅读,率真自由地倾诉。
1.尽情地体验生活。
“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缺不了的事情”、“作文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夏丏尊)这样来看,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写某一个题目,才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就显得被动。如教师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观察日出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生活的情趣,为了体验大自然之美,而是为了写作文。学生心中难免产生完成任务的畏难情绪,难以全身心地去享受、体验大自然的美。习作时,无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笔尖凝涩。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可见,海上日出的美景让他何等的向往,他的体验是多么富有情趣,又是多么生动。当这种体验彻底打动他的时候,他才写下了《海上日出》,表达了对日出景色由衷的赞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大作文观,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美好、丰富的生活素材。待到情满心中,学生便自然想流露、想表白,真情流露也就水到渠成。
2.快乐地享受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显而易见,但教师绝不能仅仅为了写作才让学生去读书,期望他们读了几本书后,作文水平立刻得到提高。教师应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读本,去感受、体验、理解、品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当获得写作“冲动”时,“我手写我心”,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就会自然流露。
3.率真自由地倾诉。
学生写作不是为别人的,而是自身的需要、内心情感的倾诉。而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习作的思想性,如一定要有意义,一定要写光明,一定要向上,等等,让学生的习作负载了很多成人的东西,自由率真的小生命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习作目标受到异化。习作不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课标),而是“为他人立言”。为了取悦老师,为了得到所谓的高分,学生不敢写真话,不能写自己想写的,只好写大话空话,写老师喜欢听的话,写“歌功颂德”的话。为改变学生作文“大而空”、“千篇一律”的现状,首先,写作教学要顺应儿童天性,避免以成人的思想、人生体验束缚孩子们的思想,给儿童自由的心灵空间;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为“真实的读者”(指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同学、邻里乡亲)和“虚拟的读者”(指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现实中可能的人物)写作,让学生在写作时彷佛面对着听他说话的人,心灵得到释放,倾诉真实感受。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敢于倾吐真情实感。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儿童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难“合理”。倘若教师不理解儿童这个心理,会认为学生写得不真实,从而使儿童茫然不知所措,不敢倾吐真言。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敢于倾吐真情实感。
1.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教师与儿童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大不相同,因此,同样一件事物在教师的眼里与儿童的眼里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而各自的解读往往并没有对错之分。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写逛公园的事,他把手中的豆粒喂给梅花鹿吃,就感到:“梅花鹿很爱吃我给的豆子,它的眼睛盯着我得手,她一定是喜欢我了。因为我走的时候,它还是恋恋不舍地送我走出好远。”在成人眼里,这只梅花鹿只不过是爱吃豆子罢了,至于追随小作者,恐怕也是因为豆粒。可在儿童眼里,她的一厢情愿却变成两厢情愿。因而,就写“真”来说,教师应该拥有童心,善于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大胆表达他们眼里的“真”。就学生想象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他们正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象创造出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教师要做个“孩子”,一同感受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因得到认同而更主动倾诉。
2.还给儿童自由习作的权力。
儿童的天性是喜好自由的,习作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对作文限制得过死,学生习作时就会战战兢兢,不敢下笔。因此,教师除了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儿童的眼光感受他们的世界外,还应该给孩子自由作文的权力,包括自由命题的权力、自由选择写作内容的权力、自由选择文体的权力、自由掌握写作时间的权力。这样,学生处在一个自由作文的时空里,就能从作文的套子中钻出来,勇敢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用“欣赏”的态度评改作文,让学生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被“尊重”、“欣赏”是每个人都渴求、向往的。学生写完作文后,这种被“欣赏”的愿望更强烈。因此,教师应尽量顺应儿童的心理,多用“欣赏”的态度评改学生的习作,保护儿童的写作积极性,让孩子感受习作的乐趣。
1.宽容学生习作中的暇疵,多就少改。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宽容、欣赏学生的习作,坚持“多就少改”。对学生的习作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努力“浪里淘金”,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评价,使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只要孩子们的作文确实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自己内心深处想宣泄的东西、想写的话,且表达得较通畅,就该认为这样的作文是好作文。
2.承认学生写作差异,灵活评价。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同。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应承认儿童的写作差异,允许不同的儿童写不同层次的作文。在作文评价时应给予他们相同的成功体验,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习作层面上都有相应的提高。对于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尽量挖掘文中表达真情实感的内容,对其进行肯定,同时不吝啬给予高分,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予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投稿,或编写个人作文集,让同学分享他的习作,分享他内心真实的情感。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从作文评价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从而乐于写作,乐于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展望新世纪的理想教育时说:“让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学生超越了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沉浸于一种丰富、温暖、纯洁、舒展的氛围中,个性得到了最佳的凸显和张扬。”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走下神坛,让孩子们张开理想的翅膀,或吟或诵、或欣赏或批判,大胆地感悟生活,抒写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