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院在常规控制感染、改善通气、氧疗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尿激酶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199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为2型呼吸衰竭,心功能按NYHA分级。在治疗过程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男9例,女6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心功能3级8例,4级7例;2型呼吸衰竭15例。对照组男6例,女7例;年龄45~81岁,平均63岁;心功能3级9例,4级6例;2型呼吸衰竭15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休息、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改善通气、扩张支气管、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在心电监护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多巴胺20mg+酚妥拉明10mg,每分钟10滴,静脉滴注,连用7天;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50万U,15分钟滴完,连用7天。在尿激酶治疗后卧床休息24小时。在使用尿激酶前后查血常规、血小板、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在应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尿激酶治疗1周后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衰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进步2级,PaO2升高10mmHg或以上,PaCO2下降10mmHg,肺动脉压下降20mmHg及以上。②有效:心衰症状、休征明显改善,新功能进步1级,PaO2升高5mmHg或以上,PaCO2下降5mmHg,肺动脉压下降10mmHg及以上。③无效:心衰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明显改善,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7~10天,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了40.96%。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生恶心、呕吐、低血压、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
讨 论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是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肺动脉压升高,同时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异常,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循环阻力加大,进一步使肺动脉压升高,并加重心脏负荷,心肌缺血缺氧,常常因右心衰竭而波及左心,最终出现全心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而,国内学者早在1975年提出肝素治疗肺心病,有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作用,改善微循环,改善心功能,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进年来随着凝血与抗凝,微循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D-dimer检测对于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高,发现慢性肺心病患者绝大多数患者呈阳性改变,但这些患者无其他脏器或外周静脉血栓形成,其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又不符合肺栓塞的诊断。因而笔者分析慢性肺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尿激酶给予溶栓治疗,联合多巴胺、对心脏有正负荷作用,酚妥拉明降低心脏后负荷,三管齐下,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同时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各种操作果断、利索,如遇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言行上表示信心,丝毫不能流露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语和表情。要有把患者当亲人的同情心。依赖心理增强的患者,急需得到亲人照料与医护人员的关怀,然而亲人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一定的安慰作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却可减轻或消除痛苦。为其欢乐而高兴,为其痛苦而忧愁,为其怀恋而追思。对有自持心理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患者对治疗的主观积极性。发现患者角色减退或缺如时,则耐心向患者说明逐渐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以争取患者合作,保证他们安全与顺利康复。发现行为减退或角色过度时,则恰当地向其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地活动,并讲明不活动的危害。同时应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的监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
分析其机理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尿激酶能使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栓溶解,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肺心病心衰患者使用尿激酶后肺动脉血栓溶解,血液处于低凝状态,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下降,心脏的后负荷减轻,冠脉血流增加,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功能改善,多巴胺可作用于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酚妥拉明有扩张肺血管的作用,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减轻肺瘀血,改善肺通气功能,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升高。三药联用,从而使肺心病患者心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故在常规抗感染、氧疗、改善通气、扩张支气管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可明显改善肺循环,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及时监测心电、凝血功能,以防止出血及再灌注损伤。再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由于该方法简单、易行、监测手段简单,不良反应少,价廉,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翁心植.慢性阻塞性肺心病与肺源性心臟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9-79.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9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外)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199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为2型呼吸衰竭,心功能按NYHA分级。在治疗过程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男9例,女6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心功能3级8例,4级7例;2型呼吸衰竭15例。对照组男6例,女7例;年龄45~81岁,平均63岁;心功能3级9例,4级6例;2型呼吸衰竭15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休息、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改善通气、扩张支气管、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在心电监护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多巴胺20mg+酚妥拉明10mg,每分钟10滴,静脉滴注,连用7天;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50万U,15分钟滴完,连用7天。在尿激酶治疗后卧床休息24小时。在使用尿激酶前后查血常规、血小板、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在应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尿激酶治疗1周后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衰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进步2级,PaO2升高10mmHg或以上,PaCO2下降10mmHg,肺动脉压下降20mmHg及以上。②有效:心衰症状、休征明显改善,新功能进步1级,PaO2升高5mmHg或以上,PaCO2下降5mmHg,肺动脉压下降10mmHg及以上。③无效:心衰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明显改善,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7~10天,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了40.96%。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生恶心、呕吐、低血压、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
讨 论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是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肺动脉压升高,同时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异常,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循环阻力加大,进一步使肺动脉压升高,并加重心脏负荷,心肌缺血缺氧,常常因右心衰竭而波及左心,最终出现全心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而,国内学者早在1975年提出肝素治疗肺心病,有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作用,改善微循环,改善心功能,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进年来随着凝血与抗凝,微循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D-dimer检测对于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高,发现慢性肺心病患者绝大多数患者呈阳性改变,但这些患者无其他脏器或外周静脉血栓形成,其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又不符合肺栓塞的诊断。因而笔者分析慢性肺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尿激酶给予溶栓治疗,联合多巴胺、对心脏有正负荷作用,酚妥拉明降低心脏后负荷,三管齐下,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同时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各种操作果断、利索,如遇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言行上表示信心,丝毫不能流露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语和表情。要有把患者当亲人的同情心。依赖心理增强的患者,急需得到亲人照料与医护人员的关怀,然而亲人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一定的安慰作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却可减轻或消除痛苦。为其欢乐而高兴,为其痛苦而忧愁,为其怀恋而追思。对有自持心理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患者对治疗的主观积极性。发现患者角色减退或缺如时,则耐心向患者说明逐渐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以争取患者合作,保证他们安全与顺利康复。发现行为减退或角色过度时,则恰当地向其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地活动,并讲明不活动的危害。同时应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的监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
分析其机理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尿激酶能使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栓溶解,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肺心病心衰患者使用尿激酶后肺动脉血栓溶解,血液处于低凝状态,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下降,心脏的后负荷减轻,冠脉血流增加,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功能改善,多巴胺可作用于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酚妥拉明有扩张肺血管的作用,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减轻肺瘀血,改善肺通气功能,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升高。三药联用,从而使肺心病患者心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故在常规抗感染、氧疗、改善通气、扩张支气管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可明显改善肺循环,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及时监测心电、凝血功能,以防止出血及再灌注损伤。再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由于该方法简单、易行、监测手段简单,不良反应少,价廉,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翁心植.慢性阻塞性肺心病与肺源性心臟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9-79.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9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