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刘国林馆长,没说几句话,他就抱出几摞子鲜红的荣誉证书,言称这是他多年的工作见证。记者数了数,总共61个,而刘馆长说这还不是全部。
边干边学,从“小学生”到“内行人”
敬业的人大致相似,都很执著,干劲冲天。
2003年4月,刘国林主动要求从区委宣传部到区档案馆工作。档案工作对刘国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万事开头难”,怎么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甘当小学生,一边系统地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一线工作,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宏观把握。
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敬业。
其一,是关于金水区档案信息网建设。网站建设是刘国林的“独角戏”,而当时,他自己对网络网站则是个“门外汉”。那段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节日假日,“干中学,学中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办公室成了他的“阵地”,网站建设是他要攻克的“堡垒”,渴了喝凉水,饿了吃方便面,困了睡地铺,他拿出的是“军人攻山头”的架势。有人看他太辛苦,劝他说,别太认真,累垮了不值!刘国林则说,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就这样,他半年没回家,管不了孩子,顾不了妻子。最后,虽然身体没累垮,却把家庭拖散了,妻子受不了他多年的“工作狂”,一气之下和他“拜拜”了。当时,孩子正上初中,因此,学习一落千丈。用刘国林自己的话说,为了工作,他跑了妻子,误了孩子,但建成了河南档案系统第一个门户网站。
其二,是关于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工作。2007年6月,刘国林又吹响了“争创全省第一个区(县)级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的“冲锋号”。就像当初建网站时那样,刘馆长又过起了“以馆为家”的日子,吃住都在办公室,工作不分黑白天,带领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那里和刘国林老家毗邻,地震波造成了他家房屋倒塌,其父被严重砸伤,其母更是跌下山崖,当场过世。当时,正是晋升“国家二级馆”的攻坚阶段,他怕耽误工作,就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最后,是局长把他“逼”回家的。回家第三天,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告别受伤的父亲,他不顾弟弟的劝阻与不解,强忍着悲痛,奔赴汶川灾区,加入抗震救灾的行列中。他就是这样,大爱无疆!这是“二级馆”创建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却更激励刘国林带领大家努力工作。2008年8月6日,“二级馆”顺利通过测评验收,金水区档案馆在全省区(县)级档案馆中首家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科学谋划,档案馆呈现新局面
“思路决定出路”。刘国林有什么思路呢?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上,刘国林提出了“条块结合、互联可控、统一维护、分级管理”的思路,将全区立档单位档案室及项目参与各方有机结合,以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件平台和安全控制手段为基础同步共建,形成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区机关二级数字档案馆、室集群。全区各单位的档案均实现了在线收集、归档、统计、利用、发布、检索和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和数字档案馆,强力推进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档案信息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全区70多个立档单位的文书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处理,截至目前,全文扫描档案180多万页,实现了档案数字化、业务网络化、服务个性化、资源共享化,信息利用率大大提高,成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全省档案系统很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省档案局局长王国振参观考察后,评价金水区数字档案馆是“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在档案资源建设上,刘国林倡导“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档案资料建设思路。沿着这样的思路,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的档案资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金水区档案馆馆藏档案41万卷(册),其中,婚姻、土地等民生档案27万卷,基本实现了档案资源信息化——利用更加高效便捷;档案资源集结化——管理实现统一集约;档案资源统筹化——档案部门作用凸显;档案资源制度化——资源管理规范有序;档案资源延伸化——资源渠道更广更多,其档案资源整合的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总结“秘诀”,营造内外优良环境
金水区档案局(馆)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走在全省前列,足见其发展环境优越。如何创造发展的优越环境,刘国林道出了“秘诀”:对外,沟通协调运作——具体过程中,做到“四勤”、“三个一点”。所谓“四勤”,就是腿勤,勤走动;嘴勤,勤沟通;眼勤,多观察;脑勤,多思考。所谓“三个一点”,就是在沟通汇报中要主动一点、热情一点、低调一点。他说,档案部门多是求人办事,要注意换位思考,不一味强调自己的事情多重要、多紧急。同时,注意沟通的语言艺术,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近几年,金水区档案局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创建“二级馆”工作等,累计争取资金851万元,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运作不好是不可能有这个结果的。对内,心齐风正劲足——集中体现在班子团结没“杂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带出一支好队伍;单位正气树得牢,大家想的是工作,处的是缘分,“亲亲疏疏”、“说三道四”之类的东西没有市场;方法灵活常激励,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因人而异人人高兴,因事而异事事顺畅。
为人处事,要强低调务实随和
刘国林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听听他身边的人怎么说吧!
王宝昀(局长):我和刘馆长搭班子有好几年了,说句实话,如果没有刘馆长就没有金水区档案馆的今天,国林同志领导能力、业务水平和为人处事都很好,可堪大任!
赵丽(科员):刘馆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坦诚、实在,无论对谁总是以诚相待;他自己很勤奋、爱学习,多才多艺,也要求大家注重学习提高,经常督促同志们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对工作要求很严格,总是以身作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忙时住在办公室三五天不回家;他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创新意识也很强;对部属很关心,女同志爱干净,他就专门为大家购买了袖头,遇到刮风下雨,总是问寒问暖,不管谁有事,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有一次,我家有急事,需要赶回周口,是他亲自开车送我。
胡广华(科员):馆长很平实,没有官架子,大家都愿接近他,平常他像兄长;工作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靠他,特别是信息化方面的,另外,什么档案在什么位置,馆长都一清二楚,业务他是专家。
刘国林自我评价说,他是个什么都想做好的人,工作上最不怕的是吃苦,人生中最崇尚的是真实,生活上最向往的是平常。
一专多能,勤奋努力全面奉献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成果。刘国林是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省级评审员、河南省档案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他编辑出版了《奋进的金水》、《影随心动》等一系列专题画册,编研成果有《金水区档案志》、《中共金水区党史20年大事记》等。他拍摄的《走进金水》专题片获得郑州市“档案学优秀成果影视档案项目类”一等奖,其论文《区级档案馆电子文档中心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研究》获得“河南省档案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刘国林还是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他先后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摄影剧、单本剧等1000多篇,出版了诗集《橄榄风》(合著)、长篇通讯集《奉献者的足迹》(合著)。《河南作家词典》作家名录有刘国林的专门介绍。
刘国林也是摄影家。迄今,在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3000余幅,有30多幅作品获奖。他2001年加入河南省摄影家协会,2002年,获国家级高级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圣地之旅》西藏风情摄影展)。2003年至今,被河南卫视聘为《梨园春》首席摄影师,系中国目前唯一拍摄戏曲专题的摄影家。
边干边学,从“小学生”到“内行人”
敬业的人大致相似,都很执著,干劲冲天。
2003年4月,刘国林主动要求从区委宣传部到区档案馆工作。档案工作对刘国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万事开头难”,怎么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甘当小学生,一边系统地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一线工作,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宏观把握。
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敬业。
其一,是关于金水区档案信息网建设。网站建设是刘国林的“独角戏”,而当时,他自己对网络网站则是个“门外汉”。那段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节日假日,“干中学,学中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办公室成了他的“阵地”,网站建设是他要攻克的“堡垒”,渴了喝凉水,饿了吃方便面,困了睡地铺,他拿出的是“军人攻山头”的架势。有人看他太辛苦,劝他说,别太认真,累垮了不值!刘国林则说,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就这样,他半年没回家,管不了孩子,顾不了妻子。最后,虽然身体没累垮,却把家庭拖散了,妻子受不了他多年的“工作狂”,一气之下和他“拜拜”了。当时,孩子正上初中,因此,学习一落千丈。用刘国林自己的话说,为了工作,他跑了妻子,误了孩子,但建成了河南档案系统第一个门户网站。
其二,是关于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工作。2007年6月,刘国林又吹响了“争创全省第一个区(县)级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的“冲锋号”。就像当初建网站时那样,刘馆长又过起了“以馆为家”的日子,吃住都在办公室,工作不分黑白天,带领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那里和刘国林老家毗邻,地震波造成了他家房屋倒塌,其父被严重砸伤,其母更是跌下山崖,当场过世。当时,正是晋升“国家二级馆”的攻坚阶段,他怕耽误工作,就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最后,是局长把他“逼”回家的。回家第三天,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告别受伤的父亲,他不顾弟弟的劝阻与不解,强忍着悲痛,奔赴汶川灾区,加入抗震救灾的行列中。他就是这样,大爱无疆!这是“二级馆”创建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却更激励刘国林带领大家努力工作。2008年8月6日,“二级馆”顺利通过测评验收,金水区档案馆在全省区(县)级档案馆中首家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科学谋划,档案馆呈现新局面
“思路决定出路”。刘国林有什么思路呢?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上,刘国林提出了“条块结合、互联可控、统一维护、分级管理”的思路,将全区立档单位档案室及项目参与各方有机结合,以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件平台和安全控制手段为基础同步共建,形成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区机关二级数字档案馆、室集群。全区各单位的档案均实现了在线收集、归档、统计、利用、发布、检索和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和数字档案馆,强力推进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档案信息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全区70多个立档单位的文书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处理,截至目前,全文扫描档案180多万页,实现了档案数字化、业务网络化、服务个性化、资源共享化,信息利用率大大提高,成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全省档案系统很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省档案局局长王国振参观考察后,评价金水区数字档案馆是“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在档案资源建设上,刘国林倡导“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档案资料建设思路。沿着这样的思路,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的档案资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金水区档案馆馆藏档案41万卷(册),其中,婚姻、土地等民生档案27万卷,基本实现了档案资源信息化——利用更加高效便捷;档案资源集结化——管理实现统一集约;档案资源统筹化——档案部门作用凸显;档案资源制度化——资源管理规范有序;档案资源延伸化——资源渠道更广更多,其档案资源整合的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总结“秘诀”,营造内外优良环境
金水区档案局(馆)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走在全省前列,足见其发展环境优越。如何创造发展的优越环境,刘国林道出了“秘诀”:对外,沟通协调运作——具体过程中,做到“四勤”、“三个一点”。所谓“四勤”,就是腿勤,勤走动;嘴勤,勤沟通;眼勤,多观察;脑勤,多思考。所谓“三个一点”,就是在沟通汇报中要主动一点、热情一点、低调一点。他说,档案部门多是求人办事,要注意换位思考,不一味强调自己的事情多重要、多紧急。同时,注意沟通的语言艺术,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近几年,金水区档案局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创建“二级馆”工作等,累计争取资金851万元,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运作不好是不可能有这个结果的。对内,心齐风正劲足——集中体现在班子团结没“杂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带出一支好队伍;单位正气树得牢,大家想的是工作,处的是缘分,“亲亲疏疏”、“说三道四”之类的东西没有市场;方法灵活常激励,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因人而异人人高兴,因事而异事事顺畅。
为人处事,要强低调务实随和
刘国林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听听他身边的人怎么说吧!
王宝昀(局长):我和刘馆长搭班子有好几年了,说句实话,如果没有刘馆长就没有金水区档案馆的今天,国林同志领导能力、业务水平和为人处事都很好,可堪大任!
赵丽(科员):刘馆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坦诚、实在,无论对谁总是以诚相待;他自己很勤奋、爱学习,多才多艺,也要求大家注重学习提高,经常督促同志们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对工作要求很严格,总是以身作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忙时住在办公室三五天不回家;他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创新意识也很强;对部属很关心,女同志爱干净,他就专门为大家购买了袖头,遇到刮风下雨,总是问寒问暖,不管谁有事,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有一次,我家有急事,需要赶回周口,是他亲自开车送我。
胡广华(科员):馆长很平实,没有官架子,大家都愿接近他,平常他像兄长;工作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靠他,特别是信息化方面的,另外,什么档案在什么位置,馆长都一清二楚,业务他是专家。
刘国林自我评价说,他是个什么都想做好的人,工作上最不怕的是吃苦,人生中最崇尚的是真实,生活上最向往的是平常。
一专多能,勤奋努力全面奉献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成果。刘国林是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省级评审员、河南省档案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他编辑出版了《奋进的金水》、《影随心动》等一系列专题画册,编研成果有《金水区档案志》、《中共金水区党史20年大事记》等。他拍摄的《走进金水》专题片获得郑州市“档案学优秀成果影视档案项目类”一等奖,其论文《区级档案馆电子文档中心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研究》获得“河南省档案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刘国林还是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他先后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摄影剧、单本剧等1000多篇,出版了诗集《橄榄风》(合著)、长篇通讯集《奉献者的足迹》(合著)。《河南作家词典》作家名录有刘国林的专门介绍。
刘国林也是摄影家。迄今,在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3000余幅,有30多幅作品获奖。他2001年加入河南省摄影家协会,2002年,获国家级高级摄影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圣地之旅》西藏风情摄影展)。2003年至今,被河南卫视聘为《梨园春》首席摄影师,系中国目前唯一拍摄戏曲专题的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