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依据IPO抑价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创业板自身实际情况,对A股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IPO抑价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因素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释。在认识到非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创业板IPO抑价有较好解释力的同时,也发现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市场的完善对降低创业板IPO抑价带来的有利效应。
关键词:创业板;IPO抑价;投资者情绪;信息不对称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22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60-03
一、经典IPO抑价理论阐述
1、有效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Rock(1986)提出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赢者诅咒”理论,将市场上参与者分为“知情参与者”与“非知情参与者”,前者拥有信息优势,能购买到抑价高的股票,后者因难以购买到抑价高的新股,将退出市场。为此,发行人和承销商将降低定价,扩大抑价。Welch(1989)、Allen Faulhaber(1989)提出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传递假说。高质量公司的发行人为区别劣质公司的发行人,以低于公司估值的价值出售股份,以保证股票发行,而其损失可以利用上市后增发等方法弥补。Baron(1982)提出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投资银行信誉假说,如果承销商拥有更多信息,为保证股票发行,可能采取抑价方式进行新股发行。
2、有效市场的信息对称理论。Cater、Manaster(1990)提出投资银行声誉假说,新股主承销商声誉代表其风险程度,声誉越高,其IPO抑价幅度越低。Mauer、Senbet(1992)提出市场分割假说,由于一二级市场分割,发行价格由少数投资者决定,而二级市场价格由多数投资者决定,造成抑价现象。
3、非有效市场的IPO抑价理论。投资者情绪理论最早由Miller(1977)提出,该理论有两个假设:一是不存在卖空,二是投资者过度自信。乐观的投资者短期内会推动新股价格,从而出现IPO抑价。由于人们认识趋同,长期会出现IPO弱势现象。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提出,如果投资者在一段时间持续接收到IPO股票的利好消息,他们有可能受到过度乐观的投资者情绪影响,过高估计IPO股票价格,从而推高IPO抑价。投机泡沫假说理论认为IPO抑价带来过度的投资报酬率是由非理性的投机泡沫或投资者的过度反应造成的。Ljungqvist、Nanda和Singh(2006)假定发行人、承销商、机构投资者理性,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为实现IPO发行与上市后出售股份的收入最大化,通过IPO抑价吸引个人投资者,使股票保持发行后的热销,但当投资者情绪退却后,将会出现IPO弱势现象。
4、国内的IPO抑价理论。国内早期的IPO抑价研究主要是检验国外理论在国内是否成立。比如:田嘉和占卫华(2000)对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验证。发现这些理论解释力的局限性后,国内出现不少针对A股市场特殊因素的研究。比如:宋逢明和梁洪昀(2001)引入换手率,发现其与IPO抑价高度正相关,从而验证出投资者情绪这一影响因素;姚海鑫(2004)对我国A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行人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获利能力及承销商声誉和实力是IPO抑价的影响因素;谢朝斌、孙庆和黄凌(2005)发现,发行的时机、市盈率及政策会影响A股IPO抑价水平,短期大盘走势对IPO抑价没有显著影响。
二、IPO抑价因素分析
在剔除已经退市的苏州恒久(300060)后,选取的样本为2009年10月30日—2010年8月6日发行的100支创业板股票。
(一)因变量——IPO抑价的定义
IPO抑价率,即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格之差除以发行价格:IPOUi=■。IPOUi表示第i支股票的IPO抑价率,P■表示第i支股票的发行价格,P■表示第i支股票的首日上市收盘价。
(二)自变量的确定
根据非有效市场理论,运用首日上市的换手率代表投资者情绪,分析投资者情绪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影响程度。投资者越自信乐观,情绪越高,IPO抑价率越高。假设H1:换手率(TO)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正相关。
根据Miller(1977)的假设,运用投资者情绪理论,需要市场不存在卖空交易。我国在2010年4月16日推出股指期货,市场上可以进行卖空交易,虽然之后迎来股市大跌,但长远看卖空交易改变了A股单边市的情形,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分析市场,使其拥有在多空两端获利的可能性,减少投资者情绪及盲目推高股价的行为。这有助于市场合理价格的回归,完善证券市场,平抑过高的IPO抑价率。假设H2:股指期货(虚拟变量D,当股票上市日期在2009年4月16日前时,D=0;当上市日期在此后时,D=1)推出,降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
根据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投资者需求越旺盛,新股供不应求,IPO抑价越大。因此,运用网上申购中签率来代表一级市场投资者投资需求,中签率越低,投资需求越旺盛。假设H3:中签率(LT)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
根据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投资者面对信息不对称反应出来的是承担高风险,因此他们在购买股票的同时也需要一个高的风险补偿,这可以理解成IPO的抑价。运用新股发行与上市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发行规模来表示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时间间隔越长,不确定性越大,这时投资者作为信息缺乏方要求风险补偿也越大;对创业板来说,发行规模越小,越容易受到机构、“庄家”的操作,这既增加了投资风险,也使得上市首日出现高IPO抑价率。假设H4:时间间隔(TLAG)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正相关;H5:发行规模(SCALE)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
发行人自身因素,在此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与发行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收益水平,指标越高,股东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因此,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价值越高,IPO定价也越高,这有助于降低IPO抑价率。由于政府对定价实施管制,对发行市盈率来说,通常低于二级市场同类公司的收益率水平,创造出潜在价格上升空间,从而使IPO抑价率偏高。假设H6: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H7:发行市盈率(PE)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
反映市场景气的A股市场指数,在此选择包含全部上市A股的中信普标A股综合指数。股市景气,提振投资者信心,流动性充裕,增加了新股首日发行的价格上涨空间。假设H8:中信普标A股综合指数(ID)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正相关。
三、模型设定与多元回归
(一)构建模型
根据上文所选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1:IPOUP=?茁0+?茁1TO+?茁2D+?茁3LT+?茁4TLAG+?茁5SCALE+
?茁6ROE+?茁7PE+?茁8ID+?着,其中,?茁0为常数项,?茁i(i=1,2…8)为自变量系数,?着为随机误差变量。
运用Eviews5进行多元回归后,结果如下:IPOUP=-0.6327+1.9824*TO-0.1188D-0.2282LT+0.0105*TLAG+0.0221*SCALE-0.6310ROE-0.0032PE-1.6024ID
(二)样本多元回归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在样本属于面板数据的情况下,R2为0.632,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为1.618,接近于2,可认为该模型变量不存在自相关性。由模型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A股指数变量不显著,运用Eviews进行冗余变量检验,结果如下:
似然比为0.625,收尾率为0.429,大于显著性水平(1%、5%、10%),因此认为ID为冗余变量。剔除该指标后,重新构建新的回归模型,模型2: IPOUP=?茁0+?茁1TO+?茁2D+?茁3LT+?茁4TLAG+?茁5SCALE+?茁6ROE+?茁7PE+?着。再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R2为0.635,拟合度仍然较好,D-W统计量为1.592,可认为不存在自相关性,各变量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有一定的显著性,同时表2的AIC值比表1的AIC值低,说明模型2较模型1更好,选择模型2。
四、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知,换手率、时间间隔与发行规模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净资产收益率与股指期货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发行市盈率与中签率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A股指数在模型中不显著。指标的具体分析如下:(1)换手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强并呈正相关,符合假设H1,表明投资者情绪是造成高抑价的重要因素,也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投机严重。(2)时间间隔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强并呈正相关,符合假设H4,即时间间隔越长,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反应在IPO的高抑价上。(3)发行规模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较强并呈正相关,与假设H5相反,不符合预期。这可以运用信号传递假说来解释,可以认为发行规模大的公司通常实力较优,抑价发行是它传递给市场的信号,以保证IPO的发行。另一种解释是,相对A股非创业板股票,创业板股票发行规模均偏小,因此创业板股票之间因规模产生的风险差别不大,相反,发行规模较大的股票是其实力的表现之一,这有可能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情绪,从而将其推高。(4)净资产收益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较强并呈负相关,符合假设H6,即净资产收益率已反映在IPO价格上,有助于降低IPO抑价。(5)股指期货对IPO抑价率影响较显著,在股指期货推出后,IPO抑价率降低12.78%,符合假设H2,由于卖空的可能,投资者更加理性,降低投资者情绪,促进市场合理价格形成。(6)发行市盈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一般并呈负相关,符合假设H7,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化加强,政府管制放松,PE的负影响将减弱,最后根据高PE反映公司高成长性的观点,将与IPO抑价呈正相关。(7)中签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一般并呈负相关,符合假设H3,说明中签率越低,新股供不应求,造成IPO抑价率越高。这表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创业板IPO抑价上有一定解释力,新股定价低,有利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吸引“非知情交易者”。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8月6日创业板首次上市发行的100支股票为样本,对影响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换手率是影响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时间间隔与发行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股指期货的推出对IPO抑价的显著性较强,发行市盈率与中签率的显著性一般。基于非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2)投资者情绪理论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影响显著,而发行市盈率、中签率的显著性较弱,表明投资者在进行IPO投资时没有过多考虑发行人自身的价值因素,更多的是受到投资者情绪,如过度乐观自信、锚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3)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变量检验结果较显著,表明发行人的信息披露需要完善,同时投资者需要注重发行人信息。(4)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助于降低IPO抑价,可见完善证券市场,保持投资渠道和方向选择的畅通对价值发现、价格回归有正面作用。
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平抑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1)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创业板投资者的教育,既要注重券商的渠道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也要注重对基金公司、合法正规的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培育,这有利于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习惯,也有助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减少个人投资者比重;同时规范券商行为,做好创业板开户资格管理,禁止不成熟个人投资者炒作创业板。(2)完善创业板股票信息披露与发行监管,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时间进行严格规定,特别注重完善创业板股票的信息披露方式,增强发行人、承销商与潜在投资者的沟通;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监管,在严格监管披露信息的同时,对违法违纪、虚假披露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理。(3)逐步放松上市管制,由证券发行的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同时完善发行询价制度,实现IPO的市场化改革。(4)注重二级市场的建设完善,如健全股指期货市场、融资融券市场,推进股市双边市场建立,发挥市场价值发现功能,防止二级市场泡沫。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田嘉、占卫华.投资银行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0,(04).
[2]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发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研究[J].金融研究,2001,(02).
[3] 姚海鑫.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问题的一个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4,(05).
[4] 谢朝斌、孙庆、黄凌.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抑价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4).
关键词:创业板;IPO抑价;投资者情绪;信息不对称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22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60-03
一、经典IPO抑价理论阐述
1、有效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Rock(1986)提出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赢者诅咒”理论,将市场上参与者分为“知情参与者”与“非知情参与者”,前者拥有信息优势,能购买到抑价高的股票,后者因难以购买到抑价高的新股,将退出市场。为此,发行人和承销商将降低定价,扩大抑价。Welch(1989)、Allen Faulhaber(1989)提出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传递假说。高质量公司的发行人为区别劣质公司的发行人,以低于公司估值的价值出售股份,以保证股票发行,而其损失可以利用上市后增发等方法弥补。Baron(1982)提出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投资银行信誉假说,如果承销商拥有更多信息,为保证股票发行,可能采取抑价方式进行新股发行。
2、有效市场的信息对称理论。Cater、Manaster(1990)提出投资银行声誉假说,新股主承销商声誉代表其风险程度,声誉越高,其IPO抑价幅度越低。Mauer、Senbet(1992)提出市场分割假说,由于一二级市场分割,发行价格由少数投资者决定,而二级市场价格由多数投资者决定,造成抑价现象。
3、非有效市场的IPO抑价理论。投资者情绪理论最早由Miller(1977)提出,该理论有两个假设:一是不存在卖空,二是投资者过度自信。乐观的投资者短期内会推动新股价格,从而出现IPO抑价。由于人们认识趋同,长期会出现IPO弱势现象。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提出,如果投资者在一段时间持续接收到IPO股票的利好消息,他们有可能受到过度乐观的投资者情绪影响,过高估计IPO股票价格,从而推高IPO抑价。投机泡沫假说理论认为IPO抑价带来过度的投资报酬率是由非理性的投机泡沫或投资者的过度反应造成的。Ljungqvist、Nanda和Singh(2006)假定发行人、承销商、机构投资者理性,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为实现IPO发行与上市后出售股份的收入最大化,通过IPO抑价吸引个人投资者,使股票保持发行后的热销,但当投资者情绪退却后,将会出现IPO弱势现象。
4、国内的IPO抑价理论。国内早期的IPO抑价研究主要是检验国外理论在国内是否成立。比如:田嘉和占卫华(2000)对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验证。发现这些理论解释力的局限性后,国内出现不少针对A股市场特殊因素的研究。比如:宋逢明和梁洪昀(2001)引入换手率,发现其与IPO抑价高度正相关,从而验证出投资者情绪这一影响因素;姚海鑫(2004)对我国A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行人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获利能力及承销商声誉和实力是IPO抑价的影响因素;谢朝斌、孙庆和黄凌(2005)发现,发行的时机、市盈率及政策会影响A股IPO抑价水平,短期大盘走势对IPO抑价没有显著影响。
二、IPO抑价因素分析
在剔除已经退市的苏州恒久(300060)后,选取的样本为2009年10月30日—2010年8月6日发行的100支创业板股票。
(一)因变量——IPO抑价的定义
IPO抑价率,即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格之差除以发行价格:IPOUi=■。IPOUi表示第i支股票的IPO抑价率,P■表示第i支股票的发行价格,P■表示第i支股票的首日上市收盘价。
(二)自变量的确定
根据非有效市场理论,运用首日上市的换手率代表投资者情绪,分析投资者情绪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影响程度。投资者越自信乐观,情绪越高,IPO抑价率越高。假设H1:换手率(TO)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正相关。
根据Miller(1977)的假设,运用投资者情绪理论,需要市场不存在卖空交易。我国在2010年4月16日推出股指期货,市场上可以进行卖空交易,虽然之后迎来股市大跌,但长远看卖空交易改变了A股单边市的情形,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分析市场,使其拥有在多空两端获利的可能性,减少投资者情绪及盲目推高股价的行为。这有助于市场合理价格的回归,完善证券市场,平抑过高的IPO抑价率。假设H2:股指期货(虚拟变量D,当股票上市日期在2009年4月16日前时,D=0;当上市日期在此后时,D=1)推出,降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
根据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投资者需求越旺盛,新股供不应求,IPO抑价越大。因此,运用网上申购中签率来代表一级市场投资者投资需求,中签率越低,投资需求越旺盛。假设H3:中签率(LT)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
根据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投资者面对信息不对称反应出来的是承担高风险,因此他们在购买股票的同时也需要一个高的风险补偿,这可以理解成IPO的抑价。运用新股发行与上市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发行规模来表示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时间间隔越长,不确定性越大,这时投资者作为信息缺乏方要求风险补偿也越大;对创业板来说,发行规模越小,越容易受到机构、“庄家”的操作,这既增加了投资风险,也使得上市首日出现高IPO抑价率。假设H4:时间间隔(TLAG)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正相关;H5:发行规模(SCALE)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
发行人自身因素,在此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与发行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收益水平,指标越高,股东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因此,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价值越高,IPO定价也越高,这有助于降低IPO抑价率。由于政府对定价实施管制,对发行市盈率来说,通常低于二级市场同类公司的收益率水平,创造出潜在价格上升空间,从而使IPO抑价率偏高。假设H6: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H7:发行市盈率(PE)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负相关。
反映市场景气的A股市场指数,在此选择包含全部上市A股的中信普标A股综合指数。股市景气,提振投资者信心,流动性充裕,增加了新股首日发行的价格上涨空间。假设H8:中信普标A股综合指数(ID)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正相关。
三、模型设定与多元回归
(一)构建模型
根据上文所选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1:IPOUP=?茁0+?茁1TO+?茁2D+?茁3LT+?茁4TLAG+?茁5SCALE+
?茁6ROE+?茁7PE+?茁8ID+?着,其中,?茁0为常数项,?茁i(i=1,2…8)为自变量系数,?着为随机误差变量。
运用Eviews5进行多元回归后,结果如下:IPOUP=-0.6327+1.9824*TO-0.1188D-0.2282LT+0.0105*TLAG+0.0221*SCALE-0.6310ROE-0.0032PE-1.6024ID
(二)样本多元回归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在样本属于面板数据的情况下,R2为0.632,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为1.618,接近于2,可认为该模型变量不存在自相关性。由模型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A股指数变量不显著,运用Eviews进行冗余变量检验,结果如下:
似然比为0.625,收尾率为0.429,大于显著性水平(1%、5%、10%),因此认为ID为冗余变量。剔除该指标后,重新构建新的回归模型,模型2: IPOUP=?茁0+?茁1TO+?茁2D+?茁3LT+?茁4TLAG+?茁5SCALE+?茁6ROE+?茁7PE+?着。再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R2为0.635,拟合度仍然较好,D-W统计量为1.592,可认为不存在自相关性,各变量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有一定的显著性,同时表2的AIC值比表1的AIC值低,说明模型2较模型1更好,选择模型2。
四、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知,换手率、时间间隔与发行规模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净资产收益率与股指期货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发行市盈率与中签率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A股指数在模型中不显著。指标的具体分析如下:(1)换手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强并呈正相关,符合假设H1,表明投资者情绪是造成高抑价的重要因素,也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投机严重。(2)时间间隔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强并呈正相关,符合假设H4,即时间间隔越长,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反应在IPO的高抑价上。(3)发行规模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较强并呈正相关,与假设H5相反,不符合预期。这可以运用信号传递假说来解释,可以认为发行规模大的公司通常实力较优,抑价发行是它传递给市场的信号,以保证IPO的发行。另一种解释是,相对A股非创业板股票,创业板股票发行规模均偏小,因此创业板股票之间因规模产生的风险差别不大,相反,发行规模较大的股票是其实力的表现之一,这有可能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情绪,从而将其推高。(4)净资产收益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较强并呈负相关,符合假设H6,即净资产收益率已反映在IPO价格上,有助于降低IPO抑价。(5)股指期货对IPO抑价率影响较显著,在股指期货推出后,IPO抑价率降低12.78%,符合假设H2,由于卖空的可能,投资者更加理性,降低投资者情绪,促进市场合理价格形成。(6)发行市盈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一般并呈负相关,符合假设H7,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化加强,政府管制放松,PE的负影响将减弱,最后根据高PE反映公司高成长性的观点,将与IPO抑价呈正相关。(7)中签率对IPO抑价率影响显著性一般并呈负相关,符合假设H3,说明中签率越低,新股供不应求,造成IPO抑价率越高。这表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创业板IPO抑价上有一定解释力,新股定价低,有利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吸引“非知情交易者”。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8月6日创业板首次上市发行的100支股票为样本,对影响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换手率是影响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时间间隔与发行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股指期货的推出对IPO抑价的显著性较强,发行市盈率与中签率的显著性一般。基于非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2)投资者情绪理论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影响显著,而发行市盈率、中签率的显著性较弱,表明投资者在进行IPO投资时没有过多考虑发行人自身的价值因素,更多的是受到投资者情绪,如过度乐观自信、锚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3)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变量检验结果较显著,表明发行人的信息披露需要完善,同时投资者需要注重发行人信息。(4)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助于降低IPO抑价,可见完善证券市场,保持投资渠道和方向选择的畅通对价值发现、价格回归有正面作用。
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平抑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1)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创业板投资者的教育,既要注重券商的渠道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也要注重对基金公司、合法正规的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培育,这有利于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习惯,也有助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减少个人投资者比重;同时规范券商行为,做好创业板开户资格管理,禁止不成熟个人投资者炒作创业板。(2)完善创业板股票信息披露与发行监管,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时间进行严格规定,特别注重完善创业板股票的信息披露方式,增强发行人、承销商与潜在投资者的沟通;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监管,在严格监管披露信息的同时,对违法违纪、虚假披露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理。(3)逐步放松上市管制,由证券发行的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同时完善发行询价制度,实现IPO的市场化改革。(4)注重二级市场的建设完善,如健全股指期货市场、融资融券市场,推进股市双边市场建立,发挥市场价值发现功能,防止二级市场泡沫。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田嘉、占卫华.投资银行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0,(04).
[2]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发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研究[J].金融研究,2001,(02).
[3] 姚海鑫.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问题的一个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4,(05).
[4] 谢朝斌、孙庆、黄凌.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抑价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