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教师传播知识不再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生“学会知识”,而是革新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会学知识”。课堂成了“学生研究成果的发布会”,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学生,诚心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什么方法、走什么捷径呢?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难以回避的问题。在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点滴经验。
我认为要概括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应注重以下方法。
1 串联段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不太宽阔,直接归纳主要内容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首先指引归纳各段意思,然后进行整合,有机串联。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一文不长,教师导入新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抓住他们好奇心理,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指导学生看了猫顽皮的插图,激发学生对猫有喜爱的浓厚兴趣,然后放开引导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两段意思。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有目的提问:1、猫具有什么性格?2、满月的小猫怎么样?接着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仔细读对应段,比比看哪一组读得快回答问题又正确?学生马上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起来。几分钟后,第一组学生代表甲抢先大声回答:“猫的性格古怪,它老实、贪玩,高兴时温柔可亲。”第二组学生也不甘示弱,争着回答:“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更淘气,它爱玩耍玩具、摔跤。”教师又夸奖又启发着说:“两个组同学读得很认真,回答十分正确,大家配合得很好,现在只要我们串联答案,略加改动,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主动举手回答。教师作小结:本文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淘气,更可爱的特点。这样,师生自主、合作探究起来,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
2 找准重点段落。
不少文章的重点段落,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找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师范读后,有目的地指引学生仔细默读,理清全文有四段,启发学生通过比较段落的详略,找准第三段是重点段并进行理解,写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但纹丝不动,直至牺牲。只要诱导学生学会稍加改动和补充,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讲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被烈火烧身,却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的故事。
3 问题归纳。
这是将课文中各类问题过行归纳、提炼、整理,使之成为一句或几句话。如《丰碑》一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初读课文弄清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究再读,初步理解课文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课文讲的是什么事?2、军长在什么情况下发脾气?3、军需处长为什么冻死在雪地上?教师激励说:“此次回答是为了找班上的‘小孙悟空’,火眼金睛,头脑灵活,一看就知。谁答得又对又快,谁就是小孙悟空!”果然,学生们不堪教师这么一激,兴趣极浓,思维活跃,个个举手争先恐后逐一回答。教师再诱导学生整理归纳问题,进行小结,即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为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4 题目扩展。
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海上日出》、《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等题目的语句是精炼、概括的,但作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字上适当补充,使之完整具体。如《飞夺沪定桥》,可补充为:该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沪定桥的经过。
5 联结小故事。
有的课文内容较长,它里面包括着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的。如课文《将相和》一文,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分别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只要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结一下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的故事。
6 事件总结。
有的课文内容很长,小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起来是较难的,只要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写的事,再对照找准主要事件,加以总结、整理、补充,即得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的《景阳岗》一文,在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理出文章思路为:喝酒——上岗——打虎——下岗,弄清课文写了四件事。再根据每件事的详略,进一步指导学生抓住武松“渴酒“和”打虎“两件主要事,进行总结、整理、补充便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课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乘着酒兴上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总之,阅读一篇课文,要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并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概括能力。
我认为要概括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应注重以下方法。
1 串联段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不太宽阔,直接归纳主要内容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首先指引归纳各段意思,然后进行整合,有机串联。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一文不长,教师导入新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抓住他们好奇心理,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指导学生看了猫顽皮的插图,激发学生对猫有喜爱的浓厚兴趣,然后放开引导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中两段意思。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有目的提问:1、猫具有什么性格?2、满月的小猫怎么样?接着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仔细读对应段,比比看哪一组读得快回答问题又正确?学生马上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起来。几分钟后,第一组学生代表甲抢先大声回答:“猫的性格古怪,它老实、贪玩,高兴时温柔可亲。”第二组学生也不甘示弱,争着回答:“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更淘气,它爱玩耍玩具、摔跤。”教师又夸奖又启发着说:“两个组同学读得很认真,回答十分正确,大家配合得很好,现在只要我们串联答案,略加改动,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主动举手回答。教师作小结:本文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淘气,更可爱的特点。这样,师生自主、合作探究起来,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
2 找准重点段落。
不少文章的重点段落,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找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师范读后,有目的地指引学生仔细默读,理清全文有四段,启发学生通过比较段落的详略,找准第三段是重点段并进行理解,写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但纹丝不动,直至牺牲。只要诱导学生学会稍加改动和补充,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讲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被烈火烧身,却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的故事。
3 问题归纳。
这是将课文中各类问题过行归纳、提炼、整理,使之成为一句或几句话。如《丰碑》一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初读课文弄清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究再读,初步理解课文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课文讲的是什么事?2、军长在什么情况下发脾气?3、军需处长为什么冻死在雪地上?教师激励说:“此次回答是为了找班上的‘小孙悟空’,火眼金睛,头脑灵活,一看就知。谁答得又对又快,谁就是小孙悟空!”果然,学生们不堪教师这么一激,兴趣极浓,思维活跃,个个举手争先恐后逐一回答。教师再诱导学生整理归纳问题,进行小结,即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为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4 题目扩展。
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海上日出》、《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等题目的语句是精炼、概括的,但作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字上适当补充,使之完整具体。如《飞夺沪定桥》,可补充为:该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沪定桥的经过。
5 联结小故事。
有的课文内容较长,它里面包括着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的。如课文《将相和》一文,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分别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只要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结一下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的故事。
6 事件总结。
有的课文内容很长,小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起来是较难的,只要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写的事,再对照找准主要事件,加以总结、整理、补充,即得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的《景阳岗》一文,在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理出文章思路为:喝酒——上岗——打虎——下岗,弄清课文写了四件事。再根据每件事的详略,进一步指导学生抓住武松“渴酒“和”打虎“两件主要事,进行总结、整理、补充便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课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乘着酒兴上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总之,阅读一篇课文,要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并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