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化劳动”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中心范畴,指明了异化劳动扬弃的途径,就是要消灭异化劳动,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废除私有财产,从而达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人学内涵
1.异化理论的内涵。异化(alien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ation和alienare ,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中文翻译成异化,一边和同化相对应,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的意思。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近代以来,霍布斯、黑格尔、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异化的内涵。随后,马克思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确切地把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能动的原则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哲学思想材料,既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因素,又扬弃了他们的缺点。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范畴,把异化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从劳动中看到异化,从异化中看到劳动,从而对劳动中主体——人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如果劳动的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全面丧失,那么本真意义上的劳动就自然应被理解为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所以,在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论”。劳动是决定人的本质的行为方式,而劳动在历史上恰恰是通过自身的异化来扬弃的。马克思由此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他承认劳动价值是前提,依据这个前提,劳动价值应该属于劳动者;在现实中,这种情况被异化了,被歪曲了,所以变成了异化劳动——即不体现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因此应该扬弃异化劳动,扬弃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和条件的私有财产,从而走向共产主义。
2.异化理论的人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学说的人学内涵在于它是以人的概念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也曾多次说过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非自然的、个体的人。对于现实的人这一概念,马克思从字义上已经做出了解释:“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上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可见,劳动是人的此在证明,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异化劳动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的贡献
1.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新道路。《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通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新道路。
费尔巴哈将人作为其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但是他并没有看到劳动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决定性意义,更没有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因为在费尔巴哈那里,人还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人,实现人的本质依靠的是抽象的理性、意志和爱。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非人道主义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是被歪曲了的个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分析,深入到人的自我的异化的探讨,提出人的异化劳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真正的劳动——使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即达到人道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从资本主义既定的经济事实出发,由人劳动的异化直指人类本身的异化,提出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实现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突破了“精神行的理想而过渡到物质性的实践——劳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雏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之存在的劳动异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批判,预设了人的理想本质,阐释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和目标,分析了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的人的存在状态,进而建构了自己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即自由自在的活动的人的存在状态,为后来马克思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提供了基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存在状态是劳动异化的人的存在状态。劳动异化导致了人同他的产品的物的异化、人同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人和人的异化,劳动异化是分工和私有制的根本和原因,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是商品和机器,人及其劳动本身都成为异己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自由自在的活动的人的存在状态作了论述:首先,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其次,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人的种的类特性,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学内容,相对于后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而言,具有胚胎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雏形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人学内涵
1.异化理论的内涵。异化(alien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ation和alienare ,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中文翻译成异化,一边和同化相对应,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的意思。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近代以来,霍布斯、黑格尔、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异化的内涵。随后,马克思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确切地把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能动的原则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哲学思想材料,既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因素,又扬弃了他们的缺点。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范畴,把异化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从劳动中看到异化,从异化中看到劳动,从而对劳动中主体——人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如果劳动的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全面丧失,那么本真意义上的劳动就自然应被理解为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所以,在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论”。劳动是决定人的本质的行为方式,而劳动在历史上恰恰是通过自身的异化来扬弃的。马克思由此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他承认劳动价值是前提,依据这个前提,劳动价值应该属于劳动者;在现实中,这种情况被异化了,被歪曲了,所以变成了异化劳动——即不体现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因此应该扬弃异化劳动,扬弃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和条件的私有财产,从而走向共产主义。
2.异化理论的人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学说的人学内涵在于它是以人的概念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也曾多次说过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非自然的、个体的人。对于现实的人这一概念,马克思从字义上已经做出了解释:“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上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可见,劳动是人的此在证明,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异化劳动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的贡献
1.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新道路。《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通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新道路。
费尔巴哈将人作为其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但是他并没有看到劳动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决定性意义,更没有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因为在费尔巴哈那里,人还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人,实现人的本质依靠的是抽象的理性、意志和爱。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非人道主义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是被歪曲了的个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分析,深入到人的自我的异化的探讨,提出人的异化劳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真正的劳动——使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即达到人道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从资本主义既定的经济事实出发,由人劳动的异化直指人类本身的异化,提出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实现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突破了“精神行的理想而过渡到物质性的实践——劳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雏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之存在的劳动异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批判,预设了人的理想本质,阐释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和目标,分析了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的人的存在状态,进而建构了自己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即自由自在的活动的人的存在状态,为后来马克思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提供了基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存在状态是劳动异化的人的存在状态。劳动异化导致了人同他的产品的物的异化、人同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人和人的异化,劳动异化是分工和私有制的根本和原因,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是商品和机器,人及其劳动本身都成为异己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自由自在的活动的人的存在状态作了论述:首先,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其次,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人的种的类特性,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学内容,相对于后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而言,具有胚胎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雏形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