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中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只有引导学生自主积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获取习作材料。才能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关键词:观察能力;生活材料;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同时还指出:“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谈谈几点体会与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为积累素材奠基
凡是语文教师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有人认为当今中小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不然,他们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出现的万般景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的全覆盖、虚拟网络空间、报纸杂志等等,这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有大部分学生身在米堆旁却找不到米下锅,身在丰富的阅读材料边却没有优美的语言表达。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很有必要。那么怎样观察和认识事物呢?所谓观察,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只有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山脉;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处”观察,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中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学校,接触的人多是父母、同学、老师,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自如地获得写作素材。然而,家庭是写作的细胞,学校也是个“多棱镜”,能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引导学生选准角度,细致、深入地观察,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同是写“秋天”,学生们大体上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而有位学生却仔细地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著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由于这位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是独特的,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洒脱,此文很快被报刊采用。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知识的积累,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在此情况下,纵然动笔,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二、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材料
作文的材料源于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勤于积累,敢于创新,这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文章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要使学生平时学会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第天都能接触到许多人、事、物、景,在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观察,学会按顺序、抓特点、有重点地观察方法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习作素材仓库。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杂事增多,学生只要一看到,当时的情景就会历历在目。如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日记,内容大概是几个小伙伴趁园丁不注意,偷摘村里园子的槐花被园丁发现,妈妈拿出了竹棍教训自己的事。几个月后进行一次习作,要求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位学生在日记的基础上对当时情景进行回想,加工。由于这是亲身经历,内容较为真实,描述也较具体,习作的质量也就较高。学生在日记本中还记录了在学习中的一些收获、体会、学习经验、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社会中的新事物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日记本成了学生习作素材库。学生到习作时,在日记本中去翻阅翻阅,总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材料来写。这样坚持日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加强观察,积累生活材料。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展语言积累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1)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①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②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③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且不说无从借鉴,无法形成技巧和能力,也根本无法拓展视野,对生活的认识便只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所写也难免平庸乏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积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获取习作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观察能力;生活材料;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同时还指出:“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谈谈几点体会与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为积累素材奠基
凡是语文教师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有人认为当今中小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不然,他们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出现的万般景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的全覆盖、虚拟网络空间、报纸杂志等等,这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有大部分学生身在米堆旁却找不到米下锅,身在丰富的阅读材料边却没有优美的语言表达。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很有必要。那么怎样观察和认识事物呢?所谓观察,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只有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山脉;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处”观察,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中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学校,接触的人多是父母、同学、老师,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自如地获得写作素材。然而,家庭是写作的细胞,学校也是个“多棱镜”,能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引导学生选准角度,细致、深入地观察,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同是写“秋天”,学生们大体上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而有位学生却仔细地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著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由于这位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是独特的,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洒脱,此文很快被报刊采用。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知识的积累,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在此情况下,纵然动笔,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二、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材料
作文的材料源于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勤于积累,敢于创新,这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文章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要使学生平时学会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第天都能接触到许多人、事、物、景,在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观察,学会按顺序、抓特点、有重点地观察方法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习作素材仓库。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杂事增多,学生只要一看到,当时的情景就会历历在目。如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日记,内容大概是几个小伙伴趁园丁不注意,偷摘村里园子的槐花被园丁发现,妈妈拿出了竹棍教训自己的事。几个月后进行一次习作,要求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位学生在日记的基础上对当时情景进行回想,加工。由于这是亲身经历,内容较为真实,描述也较具体,习作的质量也就较高。学生在日记本中还记录了在学习中的一些收获、体会、学习经验、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社会中的新事物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日记本成了学生习作素材库。学生到习作时,在日记本中去翻阅翻阅,总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材料来写。这样坚持日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加强观察,积累生活材料。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展语言积累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1)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①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②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③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且不说无从借鉴,无法形成技巧和能力,也根本无法拓展视野,对生活的认识便只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所写也难免平庸乏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积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获取习作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