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近年来,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对这些新情况的探索,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途径
一、现阶段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大学生头脑。
其次,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某些消极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化的环境中,必须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和选择,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远大理想。
再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使命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有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原理,包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他们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大学生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给大学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认识方法,尤其是历史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是指导我们洞察历史、总结经验的重要思想工具。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改变大学生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不扎实的现状。在大学生中要提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真正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中的教育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材注入时代气息。要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時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更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富有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把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时事热点、贴近生活的国内政策等等作为论据,教师在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说服教育,让大学生信服,主动学习。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教育平台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资料、研究著作、研究课题、研究动态、学术活动等内容上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资料查阅提供方便,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将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校园网络应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加以充分利用,提高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让大学生了解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形成思想共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营造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首先,要建设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适合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共享、发展的,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得以实施的现实保障。打造这个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努力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发展的校园文化。其次,要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加强媒体和网络的正面宣传教育,净化网络,报道正面人物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厚实的基础。
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才能实现培育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01)
[2]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6.
[3]李大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1,(02):
[4]蒋明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途径
一、现阶段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大学生头脑。
其次,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某些消极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化的环境中,必须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和选择,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远大理想。
再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使命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有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原理,包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他们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大学生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给大学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认识方法,尤其是历史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是指导我们洞察历史、总结经验的重要思想工具。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改变大学生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不扎实的现状。在大学生中要提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真正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中的教育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材注入时代气息。要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時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更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富有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把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时事热点、贴近生活的国内政策等等作为论据,教师在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说服教育,让大学生信服,主动学习。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教育平台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资料、研究著作、研究课题、研究动态、学术活动等内容上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资料查阅提供方便,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将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校园网络应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加以充分利用,提高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让大学生了解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形成思想共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营造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首先,要建设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适合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共享、发展的,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得以实施的现实保障。打造这个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努力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发展的校园文化。其次,要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加强媒体和网络的正面宣传教育,净化网络,报道正面人物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厚实的基础。
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才能实现培育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01)
[2]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6.
[3]李大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1,(02):
[4]蒋明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