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中职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变革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何改变教学设计由重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转向重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单元作为教学整体,化碎片为整体,化传授为助学,化单篇为群文的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并以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小说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详加阐述。该设计的思路与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将会为中职语文的教学变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发展;中职语文;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C-0053-05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目前,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认为,核心素养为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落实到中职语文学科就是要注重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4个方面的综合提升。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也必须随之变革。但是,教育变革大多不是结果取向的事件,而需要经历艰难蜕变的过程。[2]因此,直面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探索教育教学变革之路,是目前中职语文的必然发展。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以文体组元实施单元教学,每一个单元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三个教学活动组成,涵盖了新课标阐述的三大语文活动。如果教材使用得当,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整合单元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单篇教学,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完整的学习体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核心素养,是目前需要尝试的教学变革方式。
  一、中职语文单元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活动各自割裂,不成体系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三个教学活动虽然各有侧重,但教学内容各自割裂,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关联,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只是割裂的、机械的训练,导致单元学习呈碎片化状态,不成体系。学生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是知识之间无法建立联系;掌握了学习的技能,但是技能无法迁移。
  (二)教学方式注重传授,缺乏探究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融合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但是,传统的教学很难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上呈现出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就是“自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就是“合作”,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分析、归纳就是“探究”,这种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文本的学习大多在教师的设疑、提问、讲解中完成。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学生无论如何合作、探究,其实质依然是从教师的问题到教师的答案,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事实[4],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三)教学内容以本为本,缺少拓展
  传统的单篇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掌握、运用某个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文本内容就是学习的内容,最终考核的也是文本的知识点、能力点。现在语文教育不再是了解、掌握、运用某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而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语文素养。[5]传统的教学,缺少必要的拓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能力的迁移。学了这一篇,无法了解“这一类”文章,不能举一反三。而人类历史上经典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果学生每每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就无从下手,则很难实现素养的提升。
  二、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以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小说单元(下简称本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而践行新课标的要求。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一般为教学的重点,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单元的主题为“悲喜人生”,所以重在对“人”的认识。
  (一)化碎片为整体: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任务,融合单元教学活动
  教材小说单元教学内容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是同一个单元,但是教学内容之间无关联,不成体系,单元教学资源呈碎片化。传统教法是将这三项活动割裂开来,按照教材的安排逐一开展,无整体的统筹与规划,无法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学习过程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鲜有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小说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主题的,这是学习小说的抓手。结合本单元的主题 “悲喜人生”,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以把握“人物形象”作为主任务,以“认识小说中人物、描述小说中人物、对话小说中人物、创作生活中人物”为分任务,通过四个分任务,借助三个活动,层层递进,将整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首先,在“阅读与欣赏”部分,认识、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完成任务一。以这些人物形象作为资源库,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忘的人物形象”。活动形式不是教材中指定的“完成人物形象推介表”,而是要模仿中国诗词大會的形式,开展“竞猜人物PK”赛。赛题模仿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人物线索题,比赛规则与计分方法也是模仿中国诗词大会。赛题的创作,比赛的主持,对赛题的点评全部由学生完成。这样,借助“竞猜人物PK”赛,丰富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同时,小说学习的成果也得到了展示。学生在出题、读题、答题的比赛中提升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完成任务二。
  其次,在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开展口语交际的学习,让小说的人物成为“情景对话”中的交流对象。由于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便于学生抓住交流对象的特征,开展深入交流,提升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完成任务三。同时也为完成任务四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次,“竞猜人物PK”赛的比赛过程即为鲜活的写作素材。比赛过程中的人和事就是叙述和描写的对象。以自己参与的比赛,以朝夕相伴的同学为对象,应用单元学习中习得的技能,完成高质量的表达——叙述和描写,完成任务四。
  这样,通过四个分任务,完成“把握人物形象”的主任务,形成环环相扣的任务群,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一目了然。学生从零碎的、无序的学科知识中解放出来,在三个语文活动中完成任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二)化传授为助学:提供教学支架,助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支架”一词来源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工人要想从底楼上到高楼,必须借助脚手架自己攀爬上去。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6]。教学支架应用在教学中,就是指要想学生从学习的此岸到学习的彼岸,不是聆听教师的传授,而是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完成知识、能力的建构。
  本单元教学是以“人物形象”为抓手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因此,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另外,由于学生阅读水平有限,人生阅历简单,对于人物形象有所感但往往表达不清。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也是学习中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首先,教师提供知识支架——人物描写的方法,供学生自学学科知识并提供练习巩固提升。在此基础上,提供方法支架——人物形象标注表(见表2)。
  此表,在第一篇小说《药》的教学时,教师提供半支架引导填写;在第二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教学时,教师减少支架的引导内容;在第三篇小说《荷花淀》的教学时,教师完全放开,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借助支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借助支架一步一步地自主建构赏析小说的知识,提升赏析小说的能力,进而提升思维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依据表2完成人物线索题的创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在口语交际中,使用表2分析交流的对象,提高交谈的针对性;在写作中,使用表2列出描写人物的提纲。用一张表贯穿本单元教学的始终,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模式,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三)化单篇为群文:以文本为核心,组建群文阅读
  新课标要求“精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运用“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等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以单篇教学为主,以文本为主,重在对文本的解析、品味、体验。不可否认,这种教学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等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习的技能,促进了语文的学习。但是,这种教学也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无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二是文中习得的知识很难得到印证和补充,习得的技能很难举一反三,巩固提升,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方法很难应用。
  本单元教学中,以文本为核心,设置了群文阅读。以《药》为核心,补充了《祝福》《阿Q正传》两篇小说,用以了解特定背景下的典型人物;以《警察与赞美诗》为核心,补充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两篇小说,用以了解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刻画人物的方法;以《荷花淀》为核心,补充了《芦花荡》,加深了解“诗体小说”这一特殊的小说体式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组文章以“认识小说中人物”为学习的主任务,开展群文阅读。一是通过课外阅读内容的补充,与文本学习相互补充、印证、比较,加深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提高小说阅读能力,提高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多篇小说的学习,为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竞猜人物PK”赛提供“人物形象”资源库,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三是通过群文阅读,在核心文本学习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得以在自读文章中应用,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了一篇学会一类的目的,提升了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單元教学实施的成效
  (一)助推思维发展
  抓住单元核心,明确单元主任务,将原本互不关联的教学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避免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碎片化教学,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情境中,在不同学习资源的比较、分析中,自主建构、反思、提升,促进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
  本单元,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三个语言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品味、体验语言文字,了解文学世界中精彩纷呈的人物形象,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掌握深邃多样的人类思想,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提升思维的品质。
  (二)提升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几乎相同。因此,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不再是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应该重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根据学习需求,设置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境,自主选择自学、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升了学习能力。
  本单元教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设置了两个支架,知识支架——人物描写的方法,工具支架——人物形象标注表。学生借助这两个“脚手架”,首先自主完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然后小组合作,完成“竞猜人物PK”赛题的创作与人物的竞猜;接着,以“竞猜人物PK”赛为写作对象,完成生活中人物形象的创作。在完成四个任务“认识小说中人物、描述小说中人物、对话小说中人物、创作生活中人物”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小说的方法,实现学了一篇学会一类的能力的提升,应用习得的能力,实现了从阅读到表达与交流的提升。
  (三)提高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改变了以往学生有没有学、学得怎么样只有教师知道的状况,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品评他人的机会。通过评价,既能够发现自我的优点与不足,又有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单元交流展示的平台是“竞猜人物PK”赛。赛题是学生创作,比赛是学生主持,赛题是每组学生代表宣读,答题是小组成员答题,评题是生生互评。评价内容包含最佳题目、最佳主持、最佳团队等,内容多元。因此,每一组的出题人、读题人,都要用心设计讲话内容,采用适当的技巧来吸引听众,赢得听众好评。答题人则需认真倾听,及时记录,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答题,为小组赢得加分。所有的展示者同时也是听众,他们能够换位思考,互相尊重,这是人际交往的过程,而人际交往的素养恰恰是目前学生比较欠缺的。另外,展示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展示的过程,在展示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依据单元主题设计主任务,把单元教学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研判学情,根据学情提供教学支架,助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以单篇教学为基础,在“阅读与欣赏”活动中完成核心文本的学习;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学习成果,巩固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表达与交流”应用学习成果。这样,通过三个语言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思考、表达,实现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2][4]李煜晖,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2).
  [3][5]何忠.从理解到运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专题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20(7C/8C).
  [6] R. M.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其他文献
1  太阳下班的时候,路灯就自动接手。  作为光明的正副使节,它们一直坚持着两班倒,以确保校园里有足够的温暖和光亮,调解明暗之间的矛盾。  其实,一盏长明灯,就是一轮红日。白天,它们把一缕缕阳光细细嚼碎,然后吞进自己的胃里。夜间,每一丝光亮都是一次反刍。  2  灯光下,有人刚从某个实验室中走出来,身后拖着自己长长的影子;几只飞蛾扇动着翅膀,争相扑向它们虚构的一场大火;还有一阵风,把这一切吹得晃动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的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应当常态化开展,凸显全面实施;应当活动化开展,注重以生为本;应当课程化开展,立足学科融合;应当系统化开展,达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常态化、活动化、课程化、系统化实施劳动教育、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中劳动教育;常态化;活动化;课程化;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40-015 
摘要: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做学教合一”教改实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多重需要。盐城市于2016年启动该项实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盐城市为例,探讨了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教改实验工作的现实背景、目的和思路,需要把握的六个实验关键任务,总结了实验工作初步实践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变冷了,我的树叶,我愿用目光温暖你冷却的部分。  我的爱,正因为这秋,我看见依次上升的埋怨,奔跑,开放,愤怒,而后回归于这满目的枫叶。  那红色的夕阳下,那坐在轮椅上的人,但愿是你。  你活万年、斯年,我疼你万年、斯年,我至爱的人。  这深山是我粘贴上去的。  当她飘动起来,我围给你看,这就是你18岁那年佩戴的围巾。  一团红红的火色,一只狐狸在另一半雪地上寻觅爱的痕迹。  当然,我被迷失,被大山
让我重新梳理一遍这文本的最后。“新路”是还要走下去的未来。新路不曾走过,因此它才是再生记忆的路。那么时间要流动。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时间水流从我的身上流过而不能复归。这多悲伤!诗人并没有在语言上体现悲伤,而是把隐喻放在其中。事实上,每个人都对时间怀有敬畏。时间强大得不可战胜,更是不可逆回。“我汲取的水”是有限的记忆,遗漏的水,是不曾记住的人生经历,而存留在“我心底黑暗的池子里”的水,则是留住了的
梅一梵:陕西省汉中市人,公司职员。2013年从事文学创作。在《散文诗》《青年文学》《星星诗刊》《名家名作》《中国校园文学》《时代文学》《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二十余万字。散文诗《西塘断章》曾获《诗刊》“第二届恋恋西塘江南诗歌节”大赛一等奖,有作品收录《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等选本。  东大街   走到这儿,新时代的十字路口,嘘的一声,举起小旗子,将我拦下。   我必须放弃速度,让红绿
归 途   收起你的白边框眼镜。   有人喝着白色的酒;有人抽着很浓的烟;有人弹着低沉的琴。   列车从未停歇。笛鸣与远方在模糊的视线里交织。   玻璃上写一个字,化成青春的一泓沉默。   纸落入火焰,如同雪落上前行的列车。   为灰烬。为冷漠。   列车看不到影子。   山的样貌残缺不全。目穷极远,又捱过了一个茫茫的夜晚。   雪,藏着列车的轨迹。   叶,填满了窗框,刻满了
摘要: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实现学生从单纯玩耍向自主游戏转变,离不开合理制订并有效运用游戏规则。通过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规则、将游戏规则融入学习过程,实现游戏与学习的链接;通过教学协商生成游戏的课堂规则、通过游戏的课堂规则重塑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积极游戏”的课堂生态;通过对游戏规则的改编升级和自主定义,实现游戏规则的延伸、拓展和超越,使学生由“玩乐人”变身为“游戏人”。  关键词:微型游戏项目教学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也一直是中国人重要的文化传统。正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缩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用家谱去绵延家风、传递孝悌,在家谱里温故过往、明确未来,无疑是当下浮躁社会和消费文化里的一丝沉静、一种持守和一份温情。  《家谱笔记》便源自陈平军在阅读或编修家谱过程中的点滴感触,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作为家族后人对历史的深
写作对张作梗而言是与优秀的人物对谈与碰撞、以支流的魅力吸引乃至影响主流审美趣味最合适的工具,他做得很好,硕果累累。其实,就他从现代诗转而进行现代散文诗的书写而言,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倾听自己的内心——它极少会发出混乱的信号,总是那么清晰,具有很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娴熟的技巧,智力超群,勇于面对现实的挑战,语言自成一格,尤其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抒情的力度和精神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这组散文诗即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