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波教授立脾虚湿热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经验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以“脾虚湿热”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温教授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因嗜食肥甘厚味,加之情志不节、缺乏运动,形体肥胖,胃纳过盛,日久脾胃功能减弱,脾失健运,中焦湿浊之气壅滞,中满日久化生内热,致湿热内蕴,脾虚湿热证者在临床尤为多见。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温伟波教授提出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为治疗原则,在治疗上重视中药的性味升降,用味甘以补脾气,味苦以燥胃腑之湿,又可恢复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结合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灵活化裁,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关键词:肥胖2型糖尿病;脾瘅;脾虚湿热;温伟波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2-0009-03
  
  温伟波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0余年,对糖尿病病名病机和辨证论治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得其悉心指导,现将温教授从“脾虚湿热”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温伟波教授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名病机的认识和见解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传统医学认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消渴的典型症状,“阴虚燥热”为消渴的中心病机,常以“三消辨证”论治糖尿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体质证候在发生变化,现代糖尿病患者大多肥胖,很多均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而多见口干、口甘、口苦、疲乏无力等症。《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1]。”温伟波教授认为,《内经》中之“脾瘅”在古代可能包含一小部分人群,而现在可对应大多数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2型糖尿病以“脾瘅”来论治,从古代文献到现代患者证候来说是较为恰当的。
  随着糖尿病患者体质证候和糖尿病病程的改变,传统三消辨证论治逐渐不能取得满意效果,辨证的关键在于对病机的认识,我们不能为传统“阴虚燥热”病机思想所局限,需要与时俱进。据古代文献记载,中满内热为“脾瘅”核心病机,但温教授认为“中满”还未完全概括其核心。一是食多可致中满,但脾虚才是中满之根本,中满必有脾虚。饮食无节,胃纳过盛,脾之负荷过重,日久脾气亏虚,运化不及,令人中满。二是中满必有湿浊,从而郁而化热,脾瘅不单有热,更湿热兼有。叶天士《温热论》中有:“有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浓涎沫者,其口必甜,此为‘脾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佩兰叶芳香辛散以逐之”。综上,脾气亏虚、湿热内蕴是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脾胃。这样的病机概括比较完善准确。
  2 “脾虚湿热”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特点2.1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李东垣强调脾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2],正如文中所说“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臟经络皆病”,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载:“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综上概而言之,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的原因不外乎饮食、劳倦、情志三般,三者在脾胃内伤疾病中互为因果,相互交错影响。脾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两者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脾胃属土,居中斡旋,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正因如此,其临证时均十分重视调理脾胃。在临证选方用药升降相互配伍,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是治疗气机逆乱、水液输布失常引起的脾胃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根本[3]。温教授临床在健脾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苍术等基础上常佐用柴胡、旋复花、代赭石等调整升降的药物。
  2.2 清热燥湿,不忘畅中补虚 湿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湿为阴邪,困阻脾胃,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且又易损伤脾阳而致脾虚;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内聚,困阻于脾,阻碍脾的气机流通及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常化湿理气并用,化湿兼顾健脾,使脾胃功能正常而有利于祛湿,临床多以葛根芩连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等方加减运用脾虚湿热证中,清热法多选用苦寒清热药物,如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等,同时配伍干姜一辛一降消痞散结,亦取半夏泻心汤之义,茯苓、薏仁、滑石等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化湿药常予厚朴、苍术、藿香、砂仁、白豆蔻等,因此类芳香之品多能行气燥湿。然而,湿热之邪的滋生与脾虚湿蕴,日久积湿化热有关系,故在采取清热祛湿治法时,常佐以太子参、白术等健脾补虚药物,以治其根。
  2.3 燥湿相济,以从其性 脾为太阴湿土,其性湿;胃为阳明燥金,其性燥。故脾性湿而喜燥,胃性燥而喜润,脾胃湿燥属性虽相反,然其功能的发挥则须湿燥相济。胃燥得脾湿之滋润才能下降浊气,脾湿得胃燥之相助才能化生清气上升,这样才能使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源源不绝。临证治疗常酌加燥脾之品与养胃阴药,每获良效。常用燥脾之品有木香、苍术、藿香、紫苏梗等。
  2.4 博古通今,辨证辨病相结合 温教授在诊治疾病中,不仅十分重视研习中医经典理论,同时亦不忘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博古而又不拘泥于古,通今又不背离经典理论,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糖尿病的诊治,不单注重“证”的把控,还重视患者健康教育、血糖监测及病情轻重缓急的把控,排除急症,合理治疗;用药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可调控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组织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及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受损伤的β细胞的功能,如鬼箭羽、荔枝核、翻白草、山药等药物[4-6]。   2.5 调畅情志,重生活方式调整 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增快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之中。如《素问》中说:“土得木而达。”正如《读医随笔》说:“凡脏腑十二经脉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鼓舞之,始能条畅之而不病。”由此可见中医强调屯情内伤为致病因素之一,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温教授认为消渴病患者多有肝郁气滞参与其中,因此在治疗上导师十分注重中医情志疗法在诊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消除紧张、恐惧、消极心理,排忧解难,怡情养性,使气机调和,营卫通利。并注重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餐,切忌贪凉饮冷,戒烟限酒,避免助湿生热,确定了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并酌情给予疏导与暗示的治疗方式。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男,62岁,身高170 cm,体重83 kg,BMI:28.72 kg/m2。因“反复口干苦、疲乏无力3月”于2018年5月30日就诊于温教授门诊。2型糖尿病病史2年,平素未控制饮食,运动亦不规律,一直服用“二甲双胍,0.5 g,tid”控制血糖,监测血糖波动在“空腹7-8 mmo/L、餐后9-11 mmo/L”之间,患者诉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口干苦、头昏身困重、疲乏无力等症,为求中西医结合诊治求诊于温教授门诊。既往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病10年,高血压病8年。现症见:口干、口苦,常感身体困重,头昏头晕,脘腹胀满,乏力汗出,大便黏滞不爽,舌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数。门诊随机微量血糖(约午餐后3小时):10.9 mmol/L。温教授辨证属“脾瘅”之脾虚湿热证,治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予自拟方,药用:粉葛30 g,黄连15 g,炒黄芩15 g,天花粉15 g,玄参30 g,炒苍术15 g,太子参20 g,山药30 g,翻白草30 g,炒荔枝核30 g,黄芪20 g,桑叶15 g,茯苓30 g,生地20 g。7剂,日1剂,水煎服。嘱西药照前继服不变,饮食宜清淡,加强运动。
  2018年6月8日二诊,服药后腹胀、汗出减轻,大便成形,仍觉头昏、口干口苦,舌胖大,邊有齿痕,质稍紫暗,苔腻微黄,脉濡缓。上方加郁金、石菖蒲各15 g,丹参20 g,黄连增至20 g。
  2018年7月11日三诊,以上方出入共服药20剂后,近1月空腹血糖控制在6.5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波动在8.0 mmol/L左右,体重较前下降至79kg,BMI:27.34 kg/m2。原方去炒芩,增加黄连量至30 g,干姜10 g继服30剂,自觉神清气爽,诸症皆除,亦无胃脘不适之证。自测空腹血糖控制在6.0 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8 mmol/L左右,体重下降至77 kg,BMI:26.64 kg/m2。之后患者简短服中药,节制饮食、坚持运动,体重保持在77kg至78kg左右。
  按:该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饮食无节,运动过少,胃纳过盛,日久脾胃功能减弱,脾失健运,中焦湿浊之气壅滞,中满日久化生内热,致湿热内蕴。脾气虚多见乏力、汗出;湿热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见头昏头晕;湿浊之气壅滞可见身体困重、脘腹胀满;湿热内蕴故口干苦,大便粘滞不爽;舌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数为脾气亏虚、湿热内蕴之舌脉象。治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纵观全方,辛甘与味苦药合用,泄阴浊,降胃腑,升清阳,健脾土。健脾益气与升脾脏清阳之药合用,则脾脏升清之功复,脾脏亏虚之气可补;燥湿与清热药并用,则能祛中焦湿热之邪,使湿与热邪俱去。加重味苦的清热药味能清胃腑湿热之邪、亦可加强肺脏宣发肃降以助脾散精的功能。燥湿与滋阴药同用可防过燥伤阴之弊,补益药稍加性温行气药,即不会因峻补而壅滞太过,又能防止寒凉伤胃,行气药与活血药物同用则气行血畅,气血和顺,脏腑安和,三焦通达无阻,有助于精微四布之功。而除湿热之外,本病日久还存在“瘀血、气郁”之证,舌质暗红则为内有瘀血之象。因此,治疗本证,当抓住脾虚之本,湿热、瘀血、气郁之标,标本同治,故取得满意疗效。
  4 小结
  温伟波教授治疗糖尿病,不局限于传统理念,特别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治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提出“脾虚湿热”论治糖尿病,病机把握准确,提出以健脾益气,清热燥湿为治疗原则防治此病。《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温教授重视中药的性味升降,重视脏腑五行之生化制约,在遣方用药上用味甘以补脾气,味苦以燥胃腑之湿,又可恢复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方中诸药配伍新颖合理,繁而不杂,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高泓,谢春光,赵旭.浅析古代医籍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59-1860.
  [2]文魁,丁国华.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郭元敏,徐有水,刘日才.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18-720.
  [4]罗春,步世忠,王福艳.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机制和临床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11):1582-1585.
  [5]朱明磊,唐微,官守涛.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8):1524,1527.
  [6]陈志远,王兴.中药鬼箭羽降血糖研究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3):501-502.
  (收稿日期:2019-12-1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觀察舒泌通胶囊治疗湿热蕴结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应用舒泌通胶囊治疗,每次4粒,日3次;对照组应用癃闭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2组均连续用药8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 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体积
期刊
摘要:目的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下,观察中医穴位按摩对鼻饲肠内营养液腹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穴位按摩对鼻饲肠内营养液腹泻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鼻饲肠内营养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穴位按摩组),对照组(非穴位按摩组),每组各分35例对比2组临床效果;将本试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通过方差与非参检验,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 对罗铨教授在瘀血证诊断方面独特见解进行总结。方法 导师通过温习经典著作,结合临床经验,形成对瘀血证诊断的独特见解。扩大了瘀血证诊断范围,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结论 罗铨教授勤于思考,灵活变通,从而能够创新治疗疑难杂症。体现导师活学中医经典理论、先继承再创新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罗铨;瘀血证;独特见解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银屑1号方加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银屑病血热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青黛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银屑1号方加减治疗,共8周。每两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中医瘙痒证候。结果 经过治疗,2组在治疗后第2、4、6、8周的PASI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差异,且治疗组在缓解银屑病患者PASI分值上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的诊疗规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最终观察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以判断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22%,比对照组72.22
期刊
编者按:  2019年己亥年12月8日中国武汉出现首例新型冠病毒肺炎患者,此后单日病例人数逐日攀升,进而新型冠病毒肺炎在武汉大爆发,从而蔓延到了全国。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举国上下共同努力,科学精准防疫,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现国际上的其他国家新型冠病毒肺炎发病率日渐增高,形势很严峻,很多国家纷纷开始参照或是借鉴我国的防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腰垫联合推拿治疗腰痛并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探索一种有效、方便,值得推广应用的中医适宜技术。方法 选取本院针推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腰痛并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都给予推拿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推拿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腰垫治疗。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采用Seze法测量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值。结果
期刊
摘要:李廷荃教授在继承“肖氏中医流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主次相兼、肝脾同治之法,强调“有虚方可言补”,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配伍中,因膏方药味较多,故明确辨证是根本,在辨证基础上,主次兼顾,肝脾同治,方能使方药杂而不乱,李廷荃教授在近十年的膏方治病调理过程中,不断借鉴前人,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在运用膏方长期守法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  关键词:李廷荃;膏方;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头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并且逐年增长,傣医药在治疗头痛方面有其独特的民族优势,现将傣医药“雅解方”治疗头痛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头痛;傣医药;雅解方  头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疾病同时出现,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可分为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多个类型,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入选的20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周期行经期痛经症状,采集并分析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经穴的体表红外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1、VAS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疼痛有效率60%;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