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语文教学效率偏低、词不达意、表达不清等能力的缺漏。教师不结合本地区,本班的学生情况,照搬教参上内容;语文课堂缺乏变化的问题依然存在。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走出困境?真正实行生本教学,解放老师,培养学生能力,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改进和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到了激发和提高。
1我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试图用简单的设计来创造有效的课堂
教授泰戈尔诗歌《金色花》过程中,按照教学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深刻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阅读环节,准备用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
我导入文题后,让学生浏览课文,查找生字词,基本扫清了字词障碍,进入课文的朗读阶段,在朗读中,我发现学生只是机械地读文字,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和句式的变化,我及时让学生刹车,针对课文的句子和重要词语,进行反复阅读,学生在反复阅读句子之后,学生之间产生分歧了,我还没提示语气语调的问题,学生就吵开了,甚至把英语中讲到的升调降调都扯进来了,我只是好奇的看着他们争论,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推测阅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问题,让学生起来阅读,并且要求他们说出理由,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都调动起来,在深刻理解文句意义和情感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句文段的阅读方式,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在学生讲解过程中,不时地穿插进点拨和强调,文章的理解就在学生反复揣摩、反复阅读中结束了。
2 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单纯的识字断句,阅读的过程融入了对文章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1)在这一课的启示下,我在教学《芦花荡》过程中,设计了学习目标: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了解孙犁荷花淀派的清新的艺术风格。并且设计了一个教学难点:探究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安排学生把全文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把文中所有景物描写的句子都找出来了。我顺势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把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连缀成一段完整的话,描绘白洋淀的景色。
学生在独立构思打好腹稿后,我抽了三个学生朗读他们的文段,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描绘:
A、把勾划的句子直接连缀成一段话,没有任何的词句变化,原文原句的重复;
B、把文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揉在了一起,生怕不全面,时间——“夜晚”、“傍晚”、“红日当天”,人物——敌人、老头子、她们,统统都有,一个都没少,读完后,语义混乱;
C、把文章中老头子的活动融入了景物描写里面,写成了一则人物活动片段。
学生朗读完后,我把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示,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重新提出要求,要求写成一则描写北洋淀景物的文字,每个小组讨论修改完成一则。
学生在写好草稿后,相互修改、补充,终于有了较好的描写句子:
在这样月明风清的夜晚,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不久,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英雄的故事正在上演……
通过多则片段描写的对比,学生最喜欢这段文字,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的描写,为我们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就开始去体会和分析了,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清新、恬静。
我顺势提了一句,荷花淀派的风格是什么,学生自然理解了。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把学生的理解領悟能力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写作,去感悟,达到理解体会孙犁荷花淀派的清新的艺术风格的目的。
(2)在课文《蜡烛》的教学设计中,我只设计了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情感,感悟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勾划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小组讨论、理解其作用,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把人物情感、写作特点、蜡烛的象征意义、文章的主旨都牵扯出来了,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到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性格方面的作用。这堂课就可以当作一堂细节描写的主题课。
(3)我在闲暇之余,对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做了一个简单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语言艺术特色,感悟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教学围绕朗读进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和特色。这篇设计看似简单,但真正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反语、讽刺等语言风格、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些手法,还是极不容易的。
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揣摩语气和语调,其实就是在调动所有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能力,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
文章的理解,可以以较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和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确实有难度和答案有失偏颇的时候适时地点拨就行了,课堂还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又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教师可以提住那条主线,让学生多想多练,解放老师,训练学生,一举多得。
总结:生本课堂的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文章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以较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和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确实有难度和答案有失偏颇的时候适时地点拨就行了,课堂还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又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教师可以提住那条主线,让学生多想多练,解放老师,训练学生,一举多得。
后记:把语文的知识点、考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中去,梳理出知识,确立教学的体系,将分散的知识点逐步讲解和练习,语文训练的最基本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并非分散的,一种能力的训练必然带动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听和读训练完成了,积累和感悟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写作能力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1我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试图用简单的设计来创造有效的课堂
教授泰戈尔诗歌《金色花》过程中,按照教学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深刻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阅读环节,准备用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
我导入文题后,让学生浏览课文,查找生字词,基本扫清了字词障碍,进入课文的朗读阶段,在朗读中,我发现学生只是机械地读文字,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和句式的变化,我及时让学生刹车,针对课文的句子和重要词语,进行反复阅读,学生在反复阅读句子之后,学生之间产生分歧了,我还没提示语气语调的问题,学生就吵开了,甚至把英语中讲到的升调降调都扯进来了,我只是好奇的看着他们争论,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推测阅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问题,让学生起来阅读,并且要求他们说出理由,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都调动起来,在深刻理解文句意义和情感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句文段的阅读方式,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在学生讲解过程中,不时地穿插进点拨和强调,文章的理解就在学生反复揣摩、反复阅读中结束了。
2 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单纯的识字断句,阅读的过程融入了对文章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1)在这一课的启示下,我在教学《芦花荡》过程中,设计了学习目标: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了解孙犁荷花淀派的清新的艺术风格。并且设计了一个教学难点:探究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安排学生把全文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把文中所有景物描写的句子都找出来了。我顺势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把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连缀成一段完整的话,描绘白洋淀的景色。
学生在独立构思打好腹稿后,我抽了三个学生朗读他们的文段,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描绘:
A、把勾划的句子直接连缀成一段话,没有任何的词句变化,原文原句的重复;
B、把文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揉在了一起,生怕不全面,时间——“夜晚”、“傍晚”、“红日当天”,人物——敌人、老头子、她们,统统都有,一个都没少,读完后,语义混乱;
C、把文章中老头子的活动融入了景物描写里面,写成了一则人物活动片段。
学生朗读完后,我把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提示,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重新提出要求,要求写成一则描写北洋淀景物的文字,每个小组讨论修改完成一则。
学生在写好草稿后,相互修改、补充,终于有了较好的描写句子:
在这样月明风清的夜晚,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不久,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英雄的故事正在上演……
通过多则片段描写的对比,学生最喜欢这段文字,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的描写,为我们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就开始去体会和分析了,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清新、恬静。
我顺势提了一句,荷花淀派的风格是什么,学生自然理解了。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把学生的理解領悟能力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写作,去感悟,达到理解体会孙犁荷花淀派的清新的艺术风格的目的。
(2)在课文《蜡烛》的教学设计中,我只设计了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情感,感悟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勾划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小组讨论、理解其作用,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把人物情感、写作特点、蜡烛的象征意义、文章的主旨都牵扯出来了,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到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性格方面的作用。这堂课就可以当作一堂细节描写的主题课。
(3)我在闲暇之余,对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做了一个简单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语言艺术特色,感悟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教学围绕朗读进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和特色。这篇设计看似简单,但真正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反语、讽刺等语言风格、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些手法,还是极不容易的。
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揣摩语气和语调,其实就是在调动所有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能力,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
文章的理解,可以以较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和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确实有难度和答案有失偏颇的时候适时地点拨就行了,课堂还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又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教师可以提住那条主线,让学生多想多练,解放老师,训练学生,一举多得。
总结:生本课堂的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文章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以较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和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确实有难度和答案有失偏颇的时候适时地点拨就行了,课堂还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又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教师可以提住那条主线,让学生多想多练,解放老师,训练学生,一举多得。
后记:把语文的知识点、考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中去,梳理出知识,确立教学的体系,将分散的知识点逐步讲解和练习,语文训练的最基本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并非分散的,一种能力的训练必然带动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听和读训练完成了,积累和感悟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写作能力自然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