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庭的亲情定式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chu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家庭最爱的方式是全家定期外出留影 笑国家庭认为照相是最能记录、见证每一个温馨时光的爱的方式,能给每个家庭成员留下最美好的记忆。美国家庭的客厅或者书房、厨房里常会在墙面上辟出一块地方挂满各种温馨的家庭留影。
  加拿大夫妻即使在厨房里也要载歌载舞 加拿大家庭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家庭氛围乐观明朗,他们互相有怎样的感情都会一览无余地让对方知道。一对加拿大夫妻说:“我们结婚以来离开对方从没超过3天。”这位丈夫最爱干的事是和妻子一同进厨房,并且在操作台上放一台收音机,一听到收音机里的好音乐,就在厨房里拥抱着载歌载舞。
  欧洲家庭最爱家庭聚会和定期与孩子共做一件事 欧洲人认为家庭共同相聚的时间是最神圣的“爱的方式”。家庭成员互相闲聊、嬉戏可以获得心灵的力量和满足的幸福感。所以欧洲人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安排一个晚饭后的看报时间或者清晨的早餐时间一起坐下来聊近况、趣事、新的理想和目标等等。互相洵问:你担心什么?你害怕什么?适当地让自己为家庭成员分忧。
  (摘自《新华日报》)
其他文献
小孙子明明今年4岁,活泼可爱,聪明中带有几分调皮,说起话来特别逗,给我们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我和老伴就揽下了“育孙工程”。  有一次,明明翻出他父母的结婚照,不高兴地说:“爸爸妈妈照相,为啥不带我呢?”我忍不住笑着说:“你爸妈结婚时还没有你呢,怎么带着你呀?”他一脸天真地说:“那他们下次结婚照相,你可告诉他们一定带我呀!”我和老伴相互望了望,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中秋节晚上,我
期刊
一位著名作家,在一首小诗里把人生的三个时段作了形象的比喻:少年是青草,在春风里快乐地歌唱;壮年是楠竹,冲霄凌云傲蓝天;老年是苍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容、淡泊、宁静、安详是老年人应有的生活,又是老年人必有的精神境界。从容是一种成熟、智慧美、健康美。  生命是一条欢畅奔流的小溪,向往明天,走向未来。几十年跨越过弯弯曲曲的山涧,冲荡过暗礁无数的险阻,见识过电闪雷鸣的变幻,最后到达无限浩渺、无所不包的大海
期刊
年近60的老妈心血来潮,突然想去学车。当她在饭桌上一宣布这消息,马上遭到了集体反对。我打击说:“估计你方向盘还没摸上几天呢,就得老花眼了。”老妈满不在乎地回敬道:“老花眼又怎样?这表示我能看得更远!”  老妈说到做到,次日就去报名体检。那天,从来没做过视力检查的她可傻眼了: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更不知道它们叫什么!既然说不出名来,死要面子的老妈就硬说什么都没看见,弄得了作人员一头
期刊
外婆家地处“天旱三年吃饱饭”的大山区。因此,在上个世纪60年代遭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天不亮就出门,一直爬上坡,直到天黑才到外婆家。外婆见到我们特别心疼,总是用杂粮、瓜菜等煮上满满一锅“十全大补”的杂烩饭,让我们吃个够。  身患水肿病的老爸叹到:“可惜我走不动了,不然,真想到山上(外婆家)住些日子。”我是家里的老大,老爸特别喜欢我,我说:“爸,趁学校放暑假,我陪您去!老爸
期刊
记得第一次见母亲流泪是1979年我刚上高中时,晚自习回家,见灯下的母亲神色异常,脸上还存泪痕,手拿一封信和照片(足我第一次见到彩照);惜懂的我觉得有些诧异,后来母亲轻描淡写地告诉了我这是来自海峡对面的信和照片,通过北京转道而来。  由此便知道了外公,以前似乎从未听说,牛死两茫,母亲见我翻阅其回忆录,告之要默在心中,因那时还是个十暖还寒时节。以后便不断有来自北京中转的信函,厚重,沉甸甸的;那大大的航
期刊
我的母亲是1924年初春生于一个边远贫脊的山旮旯的。  解放前,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在家务农,靠纺纱织布供父亲在外读书求学。解放后,母亲跟随父亲到了县城。在扫盲班她识了一点字,后因繁重家务的拖累和生活压力的煎熬,识的那几个字早就丢掉了。为解决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母亲在父亲任职的医院当了一名勤杂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靠自己瘦弱的臂膀,默默地承受着重复而繁重的体力活。  家庭也常常是母亲独奏
期刊
美国现在有1/8的人在65岁以上,将近500万人在85岁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鳏夫——失去妻子,独自生活的孤独老人。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  母亲在患病卧床很长时间后,终于离开了我们。那时,父亲已经80岁了。他很伤心,并且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我和两个弟弟都住在其他城市里,父亲在失去母亲的那段时里越发感到伤心和无助。  为了填补精神空虚,父亲开始与一个比他年轻29岁的女人艾蒂丝交往,这个女人一直试图使我父
期刊
国外多数老人重返校园,是耐不住退休生活闲散且缺乏知识性挑战与交流。  目前德国大学里正式修读学位的银发族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5000名,年龄最高的已93岁。大学并不是特别为高龄生开设课程,而是让各年龄层的学生都一道上课。  美国有千余所大学,但像坎农谷大学这样的学府,可说是绝无仅有。坎农谷老人大学是全美唯一专为老人度身订造的大学学府,八周课程学费只要50美元,没有入学门槛,也没有评分考试,学生的学习
期刊
我21岁时,走出了大山,从家乡四川二台县直接来到川黔铁路桐梓境内的蒙度车站工地。火热的劳动场面吸引着我,放下简单的行李,我就开始了与铁路建设的不解之缘,这十就是40年。川黔线、枝柳线、衡广线、浙赣线、宝中线、南昆线、京九线、内昆线、秦沈线、西南线、宝兰线、株六线……八千里河山留卜我的汗水,写下了我的奋斗。  1965年6月,蒙度车站工期紧迫,恰在此时我发高烧病倒了,我坚持要上上地,领导和医生却命令
期刊
我是一个纸箱厂的退休工人,今年69岁。在我前妻离世7年后才下决心再婚,找了一个也领退休金的新老伴。可是,再婚一年多来,以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经济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由于我收入不多,新老伴又不肯为家庭开支出一点力,上个月我胆囊炎急性发作,因为无力支付2000元手术费,只好在附近的小诊所输液治疗。我常常翻来覆去地想,自己满怀希望的晚年幸福生活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我本来有个和睦的家庭,前妻虽然没有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