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它不但对教师的学科教学产生反省和激励,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整起着帮助作用。由于教学环节涉及的因素较多,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评价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根据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征去评析。
一、全面和系统的综合评价,是体现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美术学科容易出现特长生,也容易导致教师因偏爱而失去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即要消除光环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能光看到特长生的优点而忽略其不足,特别是不能对特长生“一俊遮百丑”,对“学困生”也不能评价为一无是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个人优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低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这一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一个学生都处在相应的同一智力水平线上,不同的只是他们的智力特点而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尊重个体差异,使教育在每个学习个体身上获得最大的成功。
一般而言,初中的美术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对美术基本原理、绘画手法的一般掌握和名家名作的欣赏体验等内容上,这就过于注重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特点了。如此一来,就等于将基础美术教学陷于选拔性教育的泥沼里,仅仅把优秀率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容易发展为只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少数的特长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需求。诚然,使美术特长生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显然不是美术教学评价的全部。应该看到,初中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全员教育,而不是范围狭小的尖子生教育。也就是说,在初中美术教育评价体系中,应当把全体学生纳为评价对象,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专业自信心,使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成为优秀的可能。
笔者认为,全面、系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盯着小部分的优秀生。尤为重要的是,没必要纠缠于学生一时的学习表现或者阶段性的考核成绩,甚至因此做出过多的否定性和随意性的评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淡化学习成绩,淡化绘画表现技巧。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视觉阅读,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勇敢地探索美术的奥秘,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美术课堂评价还应该更多地转向学生的主观意识、学习态度和创造性表现等要素。比如,他们对美术的认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对韵律的反应以及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现等。教师通过扩大评价范畴的方式,体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学生学习提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心理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评价,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美术教学评价,大多是多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即美术教师和主管部门往往只盯在期末的学习成绩上,以期末考试的表现来衡量学生等级。但是,考试只是对学习、训练是否有效的考核或检测手段之一,分数也不能完整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内心体验。也就是说,以成绩为导向的美术教学评价可能只是一个片面的结果,以成绩衡量学生的评价也有可能打击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下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相反的是,过程式评价实际上把一次性的评价,分解成连续的、阶段式的多次评价,不但使学生得到多次的关注与激励,而且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功体验。
譬如,在我执教的初二年级中,有一个男生常常因画得形象变形(即不像)而倍感自卑,经常被同学调侃为“班上毕加索”。但是,我却发现了他作画善于变形、夸张的特点,便启发他进行漫画练习。一段时间后,以全班同学为对象的人物肖像漫画他逐一完成,或高或矮、或胖或瘦的夸张形象,让同学们叹为观止。可见,运用“找优点”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扬长避短,用放大优点的光芒来掩盖不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把他们各个时期的表现,以评价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为纵向的自身发展状况和横向的同学之间的对比评价提供基础信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授课的各个班里制订了课堂表现的评价方法,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都有记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考勤登记。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在学习中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成果表现都有着详尽的记录和中肯的评价,并及时地关注各种变化之后的原因所在,不定期地给学生提供改进策略,或者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把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评价分解到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目标上,使评价体现于美术教学的全部过程,既实现了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监控,又全面地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多样和新颖的考核评价,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关键所在
初中生年轻、充满朝气,十分反感刻板、单一的标准化考试方式。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是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之一,所以其标准化程度较高。笔者认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无需僵化地考核学生的一些资料性内容,比如记住了多少名家名作的流派特征和色调调配的规律、样式,而是关注他们得到了多少审美的心理体验和方法论上的启迪,体现了多少美术学科带来心智发展的独特作用。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提高审美水平是其职责所在,通过美育能感化学生心灵,使其形成高尚的品格情操。因此,初中美术在教学和考试上,应侧重对审美和领悟两方面的考核,特别在考试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和新颖。
灵活的考试方式,不但使美术期末考试别具一格,充满人性化和娱乐性意味,还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在宽松的创作氛围中发挥出各自最高的水平。例如,笔者采用年级主题绘画、手工艺品比赛等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或者以采用班级美术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如,为增强考试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在讲台上出示某个名画(如《蒙娜丽莎》)的局部,让参赛者辨认。考题的方式也要尽量五花八门,有填空题,也可以是多项选择题的样式,以满足不同程度考生的需求。考试还可以采取时下电视选秀中的各种淘汰和晋级方式,如“10进7”、“7进5”、“已淘汰选手再复活”等。总之,精彩纷呈的竞赛环节可以把美术期末考试完全娱乐化,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样的考试无需死记硬背,在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简单、粗略的不足,真正做到人性化教学,通过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方式,促进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看到,在重视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灵活地用多种方式、多种标准去评价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意识,能充分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使学生精神愉快地融入美术课堂,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结构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龚启昌.中学普通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黄晓)
一、全面和系统的综合评价,是体现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美术学科容易出现特长生,也容易导致教师因偏爱而失去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即要消除光环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能光看到特长生的优点而忽略其不足,特别是不能对特长生“一俊遮百丑”,对“学困生”也不能评价为一无是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个人优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低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这一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一个学生都处在相应的同一智力水平线上,不同的只是他们的智力特点而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尊重个体差异,使教育在每个学习个体身上获得最大的成功。
一般而言,初中的美术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对美术基本原理、绘画手法的一般掌握和名家名作的欣赏体验等内容上,这就过于注重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特点了。如此一来,就等于将基础美术教学陷于选拔性教育的泥沼里,仅仅把优秀率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容易发展为只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少数的特长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需求。诚然,使美术特长生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显然不是美术教学评价的全部。应该看到,初中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全员教育,而不是范围狭小的尖子生教育。也就是说,在初中美术教育评价体系中,应当把全体学生纳为评价对象,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专业自信心,使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成为优秀的可能。
笔者认为,全面、系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盯着小部分的优秀生。尤为重要的是,没必要纠缠于学生一时的学习表现或者阶段性的考核成绩,甚至因此做出过多的否定性和随意性的评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淡化学习成绩,淡化绘画表现技巧。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视觉阅读,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勇敢地探索美术的奥秘,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美术课堂评价还应该更多地转向学生的主观意识、学习态度和创造性表现等要素。比如,他们对美术的认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对韵律的反应以及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现等。教师通过扩大评价范畴的方式,体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学生学习提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心理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评价,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美术教学评价,大多是多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即美术教师和主管部门往往只盯在期末的学习成绩上,以期末考试的表现来衡量学生等级。但是,考试只是对学习、训练是否有效的考核或检测手段之一,分数也不能完整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内心体验。也就是说,以成绩为导向的美术教学评价可能只是一个片面的结果,以成绩衡量学生的评价也有可能打击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下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相反的是,过程式评价实际上把一次性的评价,分解成连续的、阶段式的多次评价,不但使学生得到多次的关注与激励,而且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功体验。
譬如,在我执教的初二年级中,有一个男生常常因画得形象变形(即不像)而倍感自卑,经常被同学调侃为“班上毕加索”。但是,我却发现了他作画善于变形、夸张的特点,便启发他进行漫画练习。一段时间后,以全班同学为对象的人物肖像漫画他逐一完成,或高或矮、或胖或瘦的夸张形象,让同学们叹为观止。可见,运用“找优点”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扬长避短,用放大优点的光芒来掩盖不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把他们各个时期的表现,以评价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为纵向的自身发展状况和横向的同学之间的对比评价提供基础信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授课的各个班里制订了课堂表现的评价方法,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都有记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考勤登记。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在学习中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成果表现都有着详尽的记录和中肯的评价,并及时地关注各种变化之后的原因所在,不定期地给学生提供改进策略,或者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把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评价分解到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目标上,使评价体现于美术教学的全部过程,既实现了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监控,又全面地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多样和新颖的考核评价,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关键所在
初中生年轻、充满朝气,十分反感刻板、单一的标准化考试方式。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是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之一,所以其标准化程度较高。笔者认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无需僵化地考核学生的一些资料性内容,比如记住了多少名家名作的流派特征和色调调配的规律、样式,而是关注他们得到了多少审美的心理体验和方法论上的启迪,体现了多少美术学科带来心智发展的独特作用。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提高审美水平是其职责所在,通过美育能感化学生心灵,使其形成高尚的品格情操。因此,初中美术在教学和考试上,应侧重对审美和领悟两方面的考核,特别在考试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和新颖。
灵活的考试方式,不但使美术期末考试别具一格,充满人性化和娱乐性意味,还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在宽松的创作氛围中发挥出各自最高的水平。例如,笔者采用年级主题绘画、手工艺品比赛等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或者以采用班级美术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如,为增强考试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在讲台上出示某个名画(如《蒙娜丽莎》)的局部,让参赛者辨认。考题的方式也要尽量五花八门,有填空题,也可以是多项选择题的样式,以满足不同程度考生的需求。考试还可以采取时下电视选秀中的各种淘汰和晋级方式,如“10进7”、“7进5”、“已淘汰选手再复活”等。总之,精彩纷呈的竞赛环节可以把美术期末考试完全娱乐化,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样的考试无需死记硬背,在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简单、粗略的不足,真正做到人性化教学,通过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方式,促进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看到,在重视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灵活地用多种方式、多种标准去评价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意识,能充分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使学生精神愉快地融入美术课堂,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结构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龚启昌.中学普通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