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学校和数学教师也在不断地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合作学习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国家发展的源泉.数学教育也应当寻求创新模式,给予数学教育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反客为主,让学生来讲课,通过转变身份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数学视窗,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索数学.通过创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作用得以实现,而教学的目的也才能有效地达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提问,调动学生互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所涉及的逻辑思维、抽象问题等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许多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因此,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立交流小组,在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合作探究答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交流合作呢?首先,教师在小组的设立上讲求效益型,即团队中须有对数学拔尖的、对数学感兴趣的,以及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优带劣”的方法,使得数学好的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也带动数学理解能力差的同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引导时需要注意引导内容不要过于艰深,但也要避免过于肤浅.过于艰深的引导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入“死胡同”,也很难产生团队默契,简单的引导又让学生之间难以形成共鸣.再次,团队之间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甚至会有摩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适当地给予指导意见,但不要过分地干涉,对于每个团队认真讨论合作交流后出现的问题,教师都应当针对性地回答.
函数概念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和高中的教材难度跨度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笔者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先将班上的同学划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分别都是按照上述方法划分的.首先,让每个人回忆一下初中数学对于函数的传统定义,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对于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其次,让每个小组将函数所涉及的一次、二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当学生在互动中交换了彼此对于函数定义的理解,弥补了自身对函数定义理解的缺陷,并及时更正后,笔者引导学生提出任何有关函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发现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但是学生对于这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在小组讨论后的提问中,笔者进行解答,这样的对应就叫作函数.之后再采取类似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映射、定义域、函数值等相关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提问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互动性,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形成集体感和团队精神,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从而对学习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
二、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开拓学生合作探究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猜想与设置情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合作发现其中隐藏的奥妙,开拓学生的思维.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方式等等.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足以战胜对数学的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互动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立体几何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数学教师在讲解时的重点和难点,立体几何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而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是点、线、面的关系的展示,只是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且分析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笔者在讲解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几部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生活中互不重合的平面有哪些,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形成一份讲课教案.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重合的平面找出来,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最多可以把空间分成哪个部分.再次,笔者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与笔者进行角色互换,由代表将小组研究、分析和理解的立体几何的知识以讲课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讲课完毕之后,笔者进行补充.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将研究分析的结论公布,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活”了起来,达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三、反客为主,让学生来讲课
从始至终,教师始终是讲解者,学生是吸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无形的隔阂.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在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分析和理解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出讲课的优点和所遗漏的问题,提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成果,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全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践行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培养符合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前锦.数学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上,2008(1).
[2] 郭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J].中国人民教师,2012(21).
[3] 连占平.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0(8).
[4] 苑秋生.试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方式的创新[J].开心世界,2011(5).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合作学习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国家发展的源泉.数学教育也应当寻求创新模式,给予数学教育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反客为主,让学生来讲课,通过转变身份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数学视窗,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索数学.通过创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作用得以实现,而教学的目的也才能有效地达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提问,调动学生互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所涉及的逻辑思维、抽象问题等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许多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因此,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立交流小组,在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合作探究答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交流合作呢?首先,教师在小组的设立上讲求效益型,即团队中须有对数学拔尖的、对数学感兴趣的,以及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优带劣”的方法,使得数学好的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也带动数学理解能力差的同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引导时需要注意引导内容不要过于艰深,但也要避免过于肤浅.过于艰深的引导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入“死胡同”,也很难产生团队默契,简单的引导又让学生之间难以形成共鸣.再次,团队之间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甚至会有摩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适当地给予指导意见,但不要过分地干涉,对于每个团队认真讨论合作交流后出现的问题,教师都应当针对性地回答.
函数概念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和高中的教材难度跨度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笔者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先将班上的同学划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分别都是按照上述方法划分的.首先,让每个人回忆一下初中数学对于函数的传统定义,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对于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其次,让每个小组将函数所涉及的一次、二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当学生在互动中交换了彼此对于函数定义的理解,弥补了自身对函数定义理解的缺陷,并及时更正后,笔者引导学生提出任何有关函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发现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但是学生对于这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在小组讨论后的提问中,笔者进行解答,这样的对应就叫作函数.之后再采取类似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映射、定义域、函数值等相关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提问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互动性,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形成集体感和团队精神,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从而对学习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
二、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开拓学生合作探究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猜想与设置情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合作发现其中隐藏的奥妙,开拓学生的思维.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方式等等.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足以战胜对数学的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互动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立体几何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数学教师在讲解时的重点和难点,立体几何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而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是点、线、面的关系的展示,只是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且分析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笔者在讲解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几部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生活中互不重合的平面有哪些,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形成一份讲课教案.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重合的平面找出来,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最多可以把空间分成哪个部分.再次,笔者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与笔者进行角色互换,由代表将小组研究、分析和理解的立体几何的知识以讲课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讲课完毕之后,笔者进行补充.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将研究分析的结论公布,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活”了起来,达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三、反客为主,让学生来讲课
从始至终,教师始终是讲解者,学生是吸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无形的隔阂.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在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分析和理解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出讲课的优点和所遗漏的问题,提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成果,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全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践行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培养符合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前锦.数学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上,2008(1).
[2] 郭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J].中国人民教师,2012(21).
[3] 连占平.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0(8).
[4] 苑秋生.试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方式的创新[J].开心世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