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分工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它强调组内合作,让小组内部形成资源互补,增强小组的竞争力。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交流,相互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能学、会学、乐学。小组合作性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不仅如此,它还强调组内竞争,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为集体服务。在多层次的竞争中,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互助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1.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杜绝教师既“导”又“演”,而学生只是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甚至是“旁观者”的不良现象。教师不应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应视为是合作者;教师的角色有如会议中的主席、主持人,不揭示自己的立场以及某一观点,而是透过询问、倾听与质疑促使小组合作顺利开展,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使其主体地位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得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出现,甚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分子,共同实践、探讨。将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虽每位学生都是合作中的主体,但要避免“小组中成绩好的成为主角,中等生成为配角,后进生却变成了观众”的现象。合作过程中,要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是音乐合作实践中的主角,是活动中不可缺的一员。
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一个鼓励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一教学策略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对学生自主能力要求高、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等方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在合作学习中充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联络员的角色。作好准备,选择最佳时机,优化分组,合理组织合作交流,科学引导指点学生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怎样有效的实施生生互动呢?分组是一个关键。随意的分组,或是学生自由组合会导致各组能力不均,不利于学生合作。我们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音乐等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音乐学习成绩、音乐能力倾向(音乐感受鉴赏力、音乐表现、创造力等)、兴趣、性格、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如:由四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其中在音乐方面,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3.营造氛围、把握时机,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第一,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习上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第二,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第三,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学习要给学生一个感受音乐、讨论交流、创编表演的过程,这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的感受、体验、创造实践,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合作、创作、表演都需要充分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留于形式。充分的时间是课堂合作交流的一个基本条件。第四、教师应保持警觉性,注意各小组合作的情况、组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互动的状态,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调整合作进程,消除不利因素。
4.各负其责、荣辱与共,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显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触及合作的本质。针对这种不足,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
怎样让组员有责任感呢?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比如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学习情况;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纠错员,负责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学习情况: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此外,我们需要通过评价,使小组合作成绩得以肯定、个体能力得以认可。在展示中评价各组合作的成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鼓励性的评价是下次小组合作的情感保证。因为,当个体与集体的成绩得以认同时,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合作的兴趣。评价中的建议是下次小组合作质量上的保证,师生也能及时接收到此次合作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
5.实施小组合作评价,开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有竞争才有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而学生间的比赛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
小组合作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上个诸葛亮。”这是具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民间所产生的对集体智慧的高度赞誉。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而皮匠只是凡夫俗子。但三人为众,三个皮匠结合在一起时,凝聚的是众人的智慧。在音乐课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其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通过合作,能将学习过程置于多项交流中,让师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放飞思维,在认同、碰撞、吸纳、排斥中进发出愉快合作的火花。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1.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杜绝教师既“导”又“演”,而学生只是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甚至是“旁观者”的不良现象。教师不应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应视为是合作者;教师的角色有如会议中的主席、主持人,不揭示自己的立场以及某一观点,而是透过询问、倾听与质疑促使小组合作顺利开展,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使其主体地位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得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出现,甚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分子,共同实践、探讨。将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虽每位学生都是合作中的主体,但要避免“小组中成绩好的成为主角,中等生成为配角,后进生却变成了观众”的现象。合作过程中,要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是音乐合作实践中的主角,是活动中不可缺的一员。
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一个鼓励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一教学策略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对学生自主能力要求高、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等方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在合作学习中充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联络员的角色。作好准备,选择最佳时机,优化分组,合理组织合作交流,科学引导指点学生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怎样有效的实施生生互动呢?分组是一个关键。随意的分组,或是学生自由组合会导致各组能力不均,不利于学生合作。我们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音乐等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音乐学习成绩、音乐能力倾向(音乐感受鉴赏力、音乐表现、创造力等)、兴趣、性格、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如:由四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其中在音乐方面,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3.营造氛围、把握时机,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第一,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习上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第二,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第三,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学习要给学生一个感受音乐、讨论交流、创编表演的过程,这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的感受、体验、创造实践,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合作、创作、表演都需要充分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留于形式。充分的时间是课堂合作交流的一个基本条件。第四、教师应保持警觉性,注意各小组合作的情况、组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互动的状态,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调整合作进程,消除不利因素。
4.各负其责、荣辱与共,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显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触及合作的本质。针对这种不足,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
怎样让组员有责任感呢?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比如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学习情况;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纠错员,负责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学习情况: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此外,我们需要通过评价,使小组合作成绩得以肯定、个体能力得以认可。在展示中评价各组合作的成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鼓励性的评价是下次小组合作的情感保证。因为,当个体与集体的成绩得以认同时,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合作的兴趣。评价中的建议是下次小组合作质量上的保证,师生也能及时接收到此次合作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
5.实施小组合作评价,开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有竞争才有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而学生间的比赛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
小组合作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上个诸葛亮。”这是具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民间所产生的对集体智慧的高度赞誉。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而皮匠只是凡夫俗子。但三人为众,三个皮匠结合在一起时,凝聚的是众人的智慧。在音乐课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其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通过合作,能将学习过程置于多项交流中,让师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放飞思维,在认同、碰撞、吸纳、排斥中进发出愉快合作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