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语言的生命特质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语言的生命性
  
  (一)教学语言的内涵
  1.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人的本质特征。人以语言的方式实现自我,人只有在语言中才能拥有世界,世界以语言的形式为人所理解,人与世界在语言之桥上相遇。语言不仅是人存在的形式,更是人存在的本质属性,人在语言中栖息,在语言中人得以成为人。海德格尔指出:“人乃是会说话的生命体。这话不光是指,人在具有其他能力的同时也还有说的能力。这话的意思是说,唯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作为说话者,人才是人。”
  “语言不只是用于相互理解的交流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这个世界必然是精神在自身与对象之间通过它的力量的内在活动而设定起来的,那么,语言就在真实的道路上,在语言中作愈来愈多的发现,把愈来愈多的东西置入语言中。”无论人从事什么职业,语言都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生命特质,在语言中教师实现着自己的生命。
  2.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利器。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离开了教学语言,所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无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一切引导与指领都以语言为依托。正如勇士手中的弓箭,教学语言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利器。《学记》这样论述教学语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运用时间的必要条件。”这足见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3.教学语言是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对学习内容共同操作的过程。教学具有交互性,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交往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习媒介——学生”的统一体。师生构建起特定的交往关系,师生彼此吸收并内化着交往成果,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情感意识等。在这样的交往中,师生人格相遇,双方都渴望理解、关心、重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双方向对方精神敞开,获得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获得新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言语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儿童的心灵。”
  4.教学语言营造理想的学习情境。
  教学追求师生良好的主体间性,追求开放自由的学习境界。学习原本就是人的心灵活动、精神活动。学习需要轻松的氛围、真诚的关系、自由的场景,需要沟通合作、对话互动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的营造,主要依赖教师。教师亲切温和的语言,如春风吹拂着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心扉自由敞开;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清泉滋润着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感到豁然开朗,思维灵动活跃。教师严肃深沉的语言,令学生思考回味;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令学生情绪愉悦舒畅。”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清晰、生动的语言对创造教学过程中的热烈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教师的语言是一根无形的魔棒,决定着理想学习情境的形成。
  
  (二)教学语言具有生命性
  1.教学对象的生命性
  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只有被学生接受内化的时候才发生作用。学生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学生是不断生成的生命,学生从来都不是简单机械的待装知识的篓子,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在自己以往知识基础上不断生成发展的生命。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教师的教育只有在学生主动接受后才具意义。学生的能动性还体现在参与教学、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中师生交互影响,学生积极的反应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身处教学情境中的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焕发出自我的能力,享受着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参与权和发展权。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尊重。
  2.教师的生命性
  教师作为学习主导者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布道者,不是毫无情感的知识播撒机,教师是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只有教师的生命性得到尊重,才有对学生生命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只有先解放自己才能更好地解放学生。教师只有摆脱外在的压力用自己的嘴言说自己的内心时,教师才有可能成为课堂言说的解放者与合作者。教师的生命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生命性,在看似受教学内容制约的教学语言背后是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在起作用。教师个体生命因为与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相适应,与千差万别的学生交往而变得丰满起来,教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教学中得以创造。
  3.教学内容的生命性
  教学内容——文化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中蕴涵了深邃的人文内涵。文化在人类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中凝聚了人类生命的特质。一次次的创造发明和改革进步中凝聚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人们的生命在文化传承中延续升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次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享受与大师交流的幸福。学生在习得文化时思维得以开启,学习能力得以发展,人文精神得以培养。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叠加,而是师生互学互进,共生共长,一起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此,教学内容中渗透了师生既有的知识和主观情感,带上了师生生命的烙印。
  4.教学过程的生命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都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人在交往中展现和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不断发展着自身的本质力量。教学交往中的中介如知识、语言、活动等都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教学的本质就是沟通与交往。教学过程最需要的是学习主体间的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合作的态度,以及倾听他人以创造新境界的渴望。师生交往不是教学外在的手段,而是过程与目的,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活动,是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对话的过程,交往中师生相互理解、心灵共鸣、思维碰撞,互动互惠,师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语言生命性的体现
  
  (一)教学语言的个体性
  个体的能动性,使活动着上个性色彩。个性的重要特征是思想的独特性,即自我对生活世界的思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体验,教师生命的独特性,必然赋予教学语言千姿百态的美丽,或豪放,或优雅;或热情,或温柔;或沉静,或风趣。教师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及其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教师个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语言中,教师人格的魅力在教学语言中展现。马卡连柯要求教师“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从你们的话里感到你们的意志,感到你们的修养,感到你们的个性。”惟有个性的语言,才是自己的语言。
  
  (二)教学语言的真实性
  教学中师生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工具,而是生命个体真实、直接地精神沟通与情感交流,师生作为“人”而相遇。教学语言直接地、因而真实地呈现了教师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教学是流动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学习的动态变化而生成变化,教学语言即时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变化过程。教师通过蕴含深远、真挚简洁的言语,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巧妙地提炼与诠释,通过语言的形象、情感、内蕴,创造令人回味的教学意境。教学语言是教师长期积累、精心酝酿、反复磨砺的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思想,直接外化了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教师生命的特质蕴藏其间。
  
  (三)教学语言的思想性
  教学语言渗透着深刻的思想。教师凭借教学语言表达、寄托他的所知所得、所思所感,教学语言中融注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心得,融注了教师对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对知识和原理的讲解中,教师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总会如影随形地渗透其间,绝对客观的知识讲授是不存在的。教师的每一句话中都流露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追溯、把握教师的所知所得,体会着其中蕴涵的教师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说,一切教学即教育。同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相径庭,原因不在知识本身,而在知识中渗透的教师思想。教学交往中的知识、语言等都凝结着教师的人格力量,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感悟,赋予知识以个性化意义。
  
  (四)教学语言的情意性
  教学语言具有情意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学语言充分传递出这种生命关怀,因而具有深厚的情意性。教师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切、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对世界的探索,都蕴藏在教学语言中。教学中师生思想交融、情感激荡、思维开放,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反应与表现及时反馈,这种反馈或赞扬或认可,或指正或批评,都带上了教师鲜明的主观情意。教学语言不仅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教学中的情感思想,隐含了自我对世界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
  
  (五)教学语言的生成性
  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师“不仅仅是创造别人的精神生命,也应该是自我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在造就他人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己,不是舍己为人,更不是牺牲,是既为人也为己,为人即为己,为己即为人;不是眼望别人成长,而是永远和他的学生们共同成长。”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探讨、资源同享、同生共长,这种发展的特性体现为教学语言的生成性。教学语言随着教师教学认识的丰富、教学智慧的增长、教学技能的娴熟而发展,随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而日臻完善。知识的建构,不是简单的灌输与接受,而是人的心灵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在内部生成的,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学语言表达着这种有差异的知识建构,从而使知识带有鲜明的个体再创造的特点。“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言语的理解与生成密切相关,而情感与言语的理解、生成更是形影难分。”
  
  三、创造教学语言的生命性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个性化是教师风格个性化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获得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理性认识、独立判断、自我创造,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精神世界,继而大胆地追求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鲜明的思想个性,是教师语言个性化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宋代黄庭坚强调:“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每一个热爱学生、珍视自我的教师,都应努力追求个性化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独树一帜,为学生所欢迎。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无论这种语言是清新流利,还是庄重典雅;无论是温柔深情,还是诙谐活泼,有风格即为美。
  
  (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钟启泉教授指出:“口头表达的语词,文字书写的语词,姿势、表情、手势之类的非语言要素,是主体的心智、精神、世界观的立场、人格品位,以极其复杂的方式进行的自我发现过程的表现形式。”思想总是在语言中实现,语言总与思想同在。“思正以单纯的说,在语言中犁出不显眼的沟。”教师必须在学生的思想发展、精神成长中,发挥一个睿智长者的促进作用。思想的交流、精神的碰撞、心灵的呼应,都要求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惟有如此,教师的语言才具有自己的生命特色,焕发出自我的生命魅力。一个有自己思想的教师,其语言蕴涵哲学的思考,蕴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在课堂对话中,能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认识生活世界。
  
  (三)强化自我的语言意识
  教师的个人素养决定了教学语言的质量。教师为了使教学语言艺术化,就必须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充实自我生命,只有自己生命的质量提高了,语言才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锻炼思想、提升精神的最好途径,在写作中我们反思生活、反思自我、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教学状况和生存状态,积极寻求发展策略。教师的行动研究与反思,能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地丰富教学语言。同时写作能强化我们的语言意识,注意语言的选择与锤炼。
  
  (四)提升自我的生命质量
  影响教学语言的因素很多。教师个人丰富的生活情趣、独特的审美能力,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教师个体生活品质的提升,生存质量的提升,将提升教学语言的质量。 “语言首先为一切有目的的深思提供道路或僻静的小径。没有语言,一切思想和行动就没有能够借以激发和发挥作用的那一度。”但是没有思想的深邃和行动的诗意,语言绝对不可能深邃而有诗意。语言从来都是个人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的优雅与美好,决定了语言的美丽。诗意的教育,取决于教师的诗意栖息,诗意的教学语言取决于教师丰富的情怀和浪漫的教育理想。教师必须在关注本学科知识之外,还有兴趣和热情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音乐、绘画、诗歌等,在追求美的事物的过程中美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教师才有可能运用真善美的语言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总之,教学语言植根于生命的土壤。离开了生命的特质,教学语言就无所依傍。为着追求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应该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思考教学语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无益于教学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http://www.bygt.com/jx/news/ReadNews.asp
  [5]陈旭,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
  [6]马卡连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7]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李家成.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2,(3)
  [9]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王栋生.新语文写作(高中卷第一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1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德] 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顾连梅,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
【摘要】修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不能穷尽的话题。修辞适应语境,才能有好的表达效果。王希杰提出的“四个世界”统一的理论,拓展了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手段的运用,要适应语言世界语境、物理世界语境、文化世界语境、心理世界语境。  【关键词】 修辞 语境    人们的言语交际离不开语境,就像人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一样。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应内容
叠字又称重言,是将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连接在一起,用以摹写人或物的某种情态、形态、声音、颜色等的修辞方式。它是汉民族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极早。《诗经》305篇,有105篇运用了叠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叠字的运用可谓“皎日慧星
[摘要] 叠音词作为古今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自《诗经》以来,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可以用来绘声描色、拟物状景、突出语意、渲染气氛,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宋词中的叠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晏殊、柳永、姜夔等七位著名词人作品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以期管中窥豹,探讨叠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