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由现代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将授课内容转移到课外,把课外的作业转移到课堂上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翻转课堂”这一模式逐渐地被推广,主要源于其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有优于传统课堂的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给传统教育提供了借鉴。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也可以尝试去运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 优势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3-02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以及定义
“翻转课堂”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应该得从萨尔曼·汗在TED上的演讲《用视频重塑教育》说起。他回忆到,当时远程辅导表弟的功课并把远程辅导功课的视频共享到网上,发现这种可以重复听、随时暂停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喜欢学习,轻松提高成绩。“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可以说是萨尔曼·汗,此外,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也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他们上传制作好的视频来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课堂用于学生完成作业与老师解答疑难的教学模式。近几年,“翻转课堂”传入中国,例如重庆聚奎中学、济南市青龙街小学等率先在中国大陆的学校中开展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究竟什么是“翻转课堂”?课堂教学包括知识传授再到知识内化前后两个过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这一过程发生在正式课堂,而知识内化则在课外。所谓“翻转课堂”则是把这两个过程反过来,让学生先在课前自主学习接受知识,而正式上课时间为师生、生生互动,从而完成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创新,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被逐渐推广。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为什么如此受到教育者们的青睐?原因在于相对比传统课堂,其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符合新课改“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课堂上,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接受着教师的同一种讲解,无论对某个概念理解与否,都要跟上课堂进程。并且,大量的作业占据了课余时间,学生也就没有时间再去探讨自己没有理解的概念或者知识点。如此日积月累,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出现课堂不想听,打瞌睡,偏科等不良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翻转课堂”把课堂授课内容转移到课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其接受能力范围内和喜爱的方式进行视频授课:课堂时间用于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以及针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学困点、学疑点的学生,教师作出详细解答,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两个难点词,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解析这个词方面下功夫,尽量以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清楚;对于基础与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教师应结合史料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若然学生在经过教师的讲解后对这两个词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即可以记录下来,方便课上向老师进行提问。老师的有针对性的解答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改变了传统课堂的 “教”与 “学”。
在我国,高中每课时一般为45分钟,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讲授,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吸收知识的状态。但“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明显不同:
课前:
1.教师备课: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收集教学资源。并完成好教学设计,同时准备好配套的过关习题与探究题。
2.微课程:
(1)根据教学设计,完成以及熟练微课程文字脚本,在制作之前要进行预演。其好处在于教师授课时做到通顺连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确定好所需要的制作工具。手机、摄像机、计算机等都是利用的制作工具。(3)教师对微视频观看以及修改。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需要检查视频中所讲的内容是否做到重难点突出,过度自然,对于口误等方面进行及时修改。
3.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1)观看微课程。
(2)完成过关习题。在过关习题不过关的情况下,需要继续重听视频课程。
(3)思考探究题,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查阅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微课程学习后,学生记录学困点,学疑点。通过自己找资料解决,自己解决不了,通过课堂向老师进行提出。
课时:
1.教师总结学习的内容。
2.教师解决学生的学困点学疑点,针对探究题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
3.巩固知识,完成作业。
课后:
课程效果评价与反思: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定期考试来检验上课的效果,同时对“翻转课堂”课前、课时课堂设计的反思,以达到较为完善的状态。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推动者、学习问题的探讨伙伴、作业的辅导者,教师更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学生也不再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一本练习册机械地去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对外界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学习课程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钱穆《秦汉史》电子书、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第47集《秦始皇》(时长5分钟)、《秦朝历史:复活的军队》、《中华历史五千年:始皇统一》、图片展示长城,兵马俑等,使历史以多种形式方便快捷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当学生具备多途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发展其历史思维,学会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能力。这样,课堂的互动环节学生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从而成为课堂积极的参与者,课堂就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在教学方式方面:以“微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曾说,“微课程”是指10分钟以内,有明确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是承载了“翻转课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且微课程因具有以下的特点使得翻转课堂更便于学生学习:(1)“短小”,授课时间短。学生能集中听讲的时间其实不长,对比容易引起疲劳的45分钟课堂来说,短小的微课程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2)“精练”,授课内容精练,重难点突出。此外,微课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只有手上拥有移动终端设备的学生,如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都可以利用放学回家路上或者睡觉前等一些零碎时间进行课程的学习。微课程的“短小”与“精练”体现在文字脚本上,例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的子目“海内为郡县”,文字脚本如下:
秦统一后,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可以归纳出:(1)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2)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3)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本课我们先来认识郡县制度。
郡县制是秦朝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关于如何控制地方,在朝廷内曾展开了一场争论。其中丞相绾、廷尉斯持不同的观点。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意思是说,“刚刚打败诸侯,燕国,齐国,楚国故地偏远,不(在那)设置藩王,(就)不好控制,请册立诸侯王,希望皇帝能同意。”这是丞相绾(wan)等大臣的看法,他们提出继续实行分封制。当时“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则不然,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李斯反驳丞相说道:(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周武王把很多同宗亲属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然而后来由于(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仰仗陛下威灵得到统一,都设置为郡县,(再)分封诸侯王不是很合时宜。李斯建议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这两位都是很有学识的大臣,那么秦始皇为什么采纳李斯所提出的郡县制呢。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
表格:
划分原则不同: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传承制度的不同: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性质也有所区别:
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在影响方面,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廷尉议是。”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郡县并非在秦朝才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设立,而秦朝则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推行与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守是一郡的长官、尉是协助守管理军事的官员、监御史是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官员)。他们分掌了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同时,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少数民族聚居的“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秦灭亡后,郡县制得到继承与发展。西汉时期,汉初曾分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这是秦始皇在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控制地方的制度——郡县制。
这段授课内容的文字脚本只要花费5到6分钟讲解,却做到了结合史料创设了秦朝大臣们朝议的情境,同时突出了重点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讲述了实行郡县制的史实。这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略胜一筹的地方。
三、“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一系列的培训。微课程制作的质量对学生课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拍摄到编辑都需要技术支持,所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2.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程度,教师需要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学生未必可以一下子就接受课堂的整个翻转,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在传统课堂模式向翻转课堂模式转变的初期,可以先向学生提供、各种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历史电子文献等让学生慢慢地适应运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
4.教学要主要的问题:“微课程”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但是历史学科需要体系历史发展的连贯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注意课堂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2]黎加厚.微课程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吕莉.“微课程”模式[J].教师博览,2013(10).
[4]张伟,徐文健,张福涛.翻转课堂,我们改变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
[5]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6]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7]李玉平,张瑞琪.微课程:让学习更有效[J]今日教育,2014(3).
[8]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11).
[9]张明昕.微课与翻转课堂浅谈[J]大学教育,2013(23).f
[10]张莉靖,曹殿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2).
[11]汪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12]顾叶斌.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2012(9).
[13]乔立梅.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任志鸿.高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 历史 人民版 必修1[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
张素芳(1989-07-02),女,广东清远人,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 优势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3-02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以及定义
“翻转课堂”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应该得从萨尔曼·汗在TED上的演讲《用视频重塑教育》说起。他回忆到,当时远程辅导表弟的功课并把远程辅导功课的视频共享到网上,发现这种可以重复听、随时暂停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喜欢学习,轻松提高成绩。“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可以说是萨尔曼·汗,此外,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也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他们上传制作好的视频来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课堂用于学生完成作业与老师解答疑难的教学模式。近几年,“翻转课堂”传入中国,例如重庆聚奎中学、济南市青龙街小学等率先在中国大陆的学校中开展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究竟什么是“翻转课堂”?课堂教学包括知识传授再到知识内化前后两个过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这一过程发生在正式课堂,而知识内化则在课外。所谓“翻转课堂”则是把这两个过程反过来,让学生先在课前自主学习接受知识,而正式上课时间为师生、生生互动,从而完成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创新,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被逐渐推广。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为什么如此受到教育者们的青睐?原因在于相对比传统课堂,其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符合新课改“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课堂上,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接受着教师的同一种讲解,无论对某个概念理解与否,都要跟上课堂进程。并且,大量的作业占据了课余时间,学生也就没有时间再去探讨自己没有理解的概念或者知识点。如此日积月累,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出现课堂不想听,打瞌睡,偏科等不良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翻转课堂”把课堂授课内容转移到课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其接受能力范围内和喜爱的方式进行视频授课:课堂时间用于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以及针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学困点、学疑点的学生,教师作出详细解答,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两个难点词,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解析这个词方面下功夫,尽量以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清楚;对于基础与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教师应结合史料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若然学生在经过教师的讲解后对这两个词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即可以记录下来,方便课上向老师进行提问。老师的有针对性的解答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改变了传统课堂的 “教”与 “学”。
在我国,高中每课时一般为45分钟,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讲授,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吸收知识的状态。但“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明显不同:
课前:
1.教师备课: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收集教学资源。并完成好教学设计,同时准备好配套的过关习题与探究题。
2.微课程:
(1)根据教学设计,完成以及熟练微课程文字脚本,在制作之前要进行预演。其好处在于教师授课时做到通顺连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确定好所需要的制作工具。手机、摄像机、计算机等都是利用的制作工具。(3)教师对微视频观看以及修改。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需要检查视频中所讲的内容是否做到重难点突出,过度自然,对于口误等方面进行及时修改。
3.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1)观看微课程。
(2)完成过关习题。在过关习题不过关的情况下,需要继续重听视频课程。
(3)思考探究题,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查阅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微课程学习后,学生记录学困点,学疑点。通过自己找资料解决,自己解决不了,通过课堂向老师进行提出。
课时:
1.教师总结学习的内容。
2.教师解决学生的学困点学疑点,针对探究题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
3.巩固知识,完成作业。
课后:
课程效果评价与反思: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定期考试来检验上课的效果,同时对“翻转课堂”课前、课时课堂设计的反思,以达到较为完善的状态。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推动者、学习问题的探讨伙伴、作业的辅导者,教师更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学生也不再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一本练习册机械地去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对外界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学习课程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钱穆《秦汉史》电子书、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第47集《秦始皇》(时长5分钟)、《秦朝历史:复活的军队》、《中华历史五千年:始皇统一》、图片展示长城,兵马俑等,使历史以多种形式方便快捷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当学生具备多途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发展其历史思维,学会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能力。这样,课堂的互动环节学生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从而成为课堂积极的参与者,课堂就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在教学方式方面:以“微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曾说,“微课程”是指10分钟以内,有明确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是承载了“翻转课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且微课程因具有以下的特点使得翻转课堂更便于学生学习:(1)“短小”,授课时间短。学生能集中听讲的时间其实不长,对比容易引起疲劳的45分钟课堂来说,短小的微课程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2)“精练”,授课内容精练,重难点突出。此外,微课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只有手上拥有移动终端设备的学生,如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都可以利用放学回家路上或者睡觉前等一些零碎时间进行课程的学习。微课程的“短小”与“精练”体现在文字脚本上,例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的子目“海内为郡县”,文字脚本如下:
秦统一后,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可以归纳出:(1)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2)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3)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本课我们先来认识郡县制度。
郡县制是秦朝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关于如何控制地方,在朝廷内曾展开了一场争论。其中丞相绾、廷尉斯持不同的观点。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意思是说,“刚刚打败诸侯,燕国,齐国,楚国故地偏远,不(在那)设置藩王,(就)不好控制,请册立诸侯王,希望皇帝能同意。”这是丞相绾(wan)等大臣的看法,他们提出继续实行分封制。当时“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则不然,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李斯反驳丞相说道:(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周武王把很多同宗亲属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然而后来由于(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仰仗陛下威灵得到统一,都设置为郡县,(再)分封诸侯王不是很合时宜。李斯建议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这两位都是很有学识的大臣,那么秦始皇为什么采纳李斯所提出的郡县制呢。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
表格:
划分原则不同: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传承制度的不同: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性质也有所区别:
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在影响方面,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廷尉议是。”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郡县并非在秦朝才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设立,而秦朝则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推行与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守是一郡的长官、尉是协助守管理军事的官员、监御史是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官员)。他们分掌了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同时,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少数民族聚居的“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秦灭亡后,郡县制得到继承与发展。西汉时期,汉初曾分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这是秦始皇在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控制地方的制度——郡县制。
这段授课内容的文字脚本只要花费5到6分钟讲解,却做到了结合史料创设了秦朝大臣们朝议的情境,同时突出了重点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讲述了实行郡县制的史实。这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略胜一筹的地方。
三、“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一系列的培训。微课程制作的质量对学生课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拍摄到编辑都需要技术支持,所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2.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程度,教师需要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学生未必可以一下子就接受课堂的整个翻转,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在传统课堂模式向翻转课堂模式转变的初期,可以先向学生提供、各种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历史电子文献等让学生慢慢地适应运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
4.教学要主要的问题:“微课程”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但是历史学科需要体系历史发展的连贯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注意课堂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2]黎加厚.微课程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吕莉.“微课程”模式[J].教师博览,2013(10).
[4]张伟,徐文健,张福涛.翻转课堂,我们改变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
[5]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6]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7]李玉平,张瑞琪.微课程:让学习更有效[J]今日教育,2014(3).
[8]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11).
[9]张明昕.微课与翻转课堂浅谈[J]大学教育,2013(23).f
[10]张莉靖,曹殿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2).
[11]汪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12]顾叶斌.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2012(9).
[13]乔立梅.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任志鸿.高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 历史 人民版 必修1[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
张素芳(1989-07-02),女,广东清远人,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