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疫情时代的任意门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0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登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网站,就能看到其当下正在进行的展览之一:新摄影展。众所周知,“新摄影展”是在MoMA曾经那位著名的摄影部策展人约翰·萨考夫斯基的主导下,从1985年便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虽然中间停办过几年,而且近几年它也由年度展变成了隔年展,但它依旧是目前世界各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定期举办的当代摄影展之一,且它一直是我们监测摄影发展动向的重要指标。
  跟往届不同的是,因为疫情,这一次以探索照片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主题的展览,全部改为在网上进行,方式是每隔一周上线一位摄影师的作品,同时辅以摄影师对自己作品的音频介绍。
  我们早已习惯了数字化地阅读图片,所以,当摄影展没有了实体场景时,我们不会产生太大的不适。而且,网上展览的便利性还在于:它不再是一个在某时某地发生的一次性展览,而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点击进去的虚拟展间。
  在疫情期间,网络作为一种虚拟媒介,成了我们可以任意抵达某处的“任意门”。不仅是展览现场,连那些我们曾必须亲自要到场的办公室、会议、演讲等等,都可以转到网上进行。互联网的神通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彰显:在我们不得不保持距离的时候,它能够为我们消弭距离。
  对大多数摄影师来讲,在疫情期间要从一地去另一地完成某个拍摄,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但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隔屏远程拍摄。
  住在伦敦的摄影师纳达夫·坎德(Nadav Kander),就在居家隔离期间,通过电脑软件Zoom,为英国的先锋音乐杂志《The Wire》拍摄了封面人物:住在巴塞罗那的电子音乐制作人Arca。与纳达夫·坎德一样身兼艺术家和时尚摄影师身份的美国摄影师科利尔·肖尔(Collier Schorr),也一样在家中通过Zoom为《名利场》杂志拍摄了封面人物:歌手、词曲作家和女演员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ae)。《纽约客》杂志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邀请摄影师马特·格拉布(Matt Grubb)拍摄了歌手菲比·布里奇斯(Phoebe Bridgers)。马特·格拉布手握照相机,对准了出现在他台式电脑上的菲比·布里奇斯,因此,最后的照片中,除了菲比·布里奇斯的肖像之外,还有那台台式电脑,以及在Facetime软件的小画框中出现的摄影师自己。
  各杂志纷纷采用隔屏拍摄,虽说是对时局的一种适应,但似乎让人产生了一种幻觉: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网友们的反应,让这些远程摄影看来更像是一种避免坐以待毙的选择。虽然纳达夫-坎德的那次拍摄获得了不少好评,但科利尔-肖尔就没有这么幸运,在《名利场》杂志的网络论坛中,就有网友如此留言:“这也许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加奈儿·梦奈的照片,主要是因为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她。我敢肯定,她本可以用iPhone拍一张更好的封面照。”
  这种朴素的反应,让远程摄影看起来像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况且,对新闻摄影师来讲,抵达现场是完成拍摄的必要条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可能以远程拍摄来完成任务,或许,等到以后技术更加成熟,新闻摄影师也可以远程抓取画面。不管怎样,屏幕在此刻的确凸显了出来,而屏幕如何重塑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则是在网络的任意门功能几乎全方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时,我们不应该逃避的思考。
  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便会发现,在前疫情时代,谷歌街景就已经为很多摄影师提供了在屏幕前拍摄世界的新角度。比如,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的《一系列不幸事件》系列,便曾引发了外界关于“对街景的截图究竟算不算作品”的质疑。类似的质疑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最终于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选择与截取哪一个画面,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选择和对原材料的再创作。如此,对摄影创作者来讲,無论是截取谷歌街景,还是亲自站在某条街道上取景拍摄,看上去没什么原则上的不同,这一争论更加强调并更普及了的,是摄影的主观性。
  我们再来看看画家们对屏幕的回应。我们知道,屏幕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了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画布,他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在iPhone和iPad屏幕上作画了,疫情期间,他便在iPad上画下了一百多幅住所周边的风景。与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一样,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的作品也对摄影与绘画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他也曾根据摄影作品来绘画,比如2001年他基于报纸上的一幅摄影照片所创作的“上海”。但2020年底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举行的个展中,一幅他于2019年画的《深圳》,体现了他将视角转移到了屏幕前。虽然图伊曼斯没有去过深圳,但他从电脑屏幕上播放的一部纪录片中截取了一帧画下来。从他那幅鸟瞰深圳的画作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同被画进去的,还有播放/暂停键以及倒退和快进键。这些按键所代表的时代性,是一位画家对当下人们观看世界方式的敏锐捕捉。
  所以,艺术家们早就在以各自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回应当下的现实:屏幕早已向现实进攻,以试图取代我们观看与了解世界的方式。只是,在过去的一年,屏幕被疫情狠狠地推了一把,加速了脚步。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动画片音乐,从随,衬,琢,推四个方面论述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 动画音乐 随 衬 琢 推    当今世界,动画片超越时空限制,以豪放热情的风格不仅获得了广大儿童的喜爱而且还赢得了大批青年观众。幽默活泼的迪斯尼动画片、富有民族韵味的中国水墨动画以及细腻深邃的日本动画正在世界影坛上熠熠发光。音乐在动画片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动画音乐是一个有着现
原本想把标题定为“乔布斯与马桶盖”,想想有标题党之嫌,作罢。  乔布斯与马桶盖看起来确实风马牛不相及,无论“果粉”与否,乔布斯给人的感觉都要高大上得多。但不知为何,当赴日抢购电饭锅、马桶盖的新闻扑天盖地时,这两件本不相干的事却总是齐刷刷的一起溜进脑子里。  直到新闻告诉我们,大家千里迢迢背回来的马桶盖就产自中国某地。失望嘛?不会呀!因为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并非产地,而是功能和品质。至此,我才明白溜进脑
风光摄影的发现,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看见了瞬间感动了你的景物;风光摄影的选择,是指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技巧。  的确,这些主要是拍摄的技术问题,我认为当务之急摄影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通向思想的桥梁。以审美为主的风光摄影,是把别人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没有在意的景象表现出来,画面要求有陌生感,是个性的表达。我努力追逐摄影语言叙说和抒怀的可能,将摄影写实的特性转变为境由心生、景随意造,
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的江苏新日电动车有限公司是我国电动车行业的龙头企业,电动车产品服务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及中国航天。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一人一车”的出行方式更加认可,电动车更受欢迎,迎来了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镜头下的电动车公司总装车间 ,每一位工人的专注力是那么高度集中。他们用平凡的双手,为锡山经济的持续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产業工人的形象就体现在他
19世纪70年代,从山丘处向南俯瞰大吉岭。  印度,一个充满历史的古老国度,在印度河与恒河的持续灌溉之下,发展出悠久的印度文明。自古以来,这个神秘的大陆便吸引着诸多野心勃勃的君主和征服者。在经历了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近代英国人的入侵和统治后,今日的印度,随处可见各个文明时期在此遗留的痕迹。虔诚的印度教徒于恒河净身沐浴、雄伟壮丽的贾玛清真寺矗立于老德里的中心、白色大理石筑成的泰姬玛哈陵傲视着阿格拉城,
《古城残阳映鸟归》 赵辉 摄  当主体处于光影之中,背景处于阴影之中,或背景处于光影之中,主体处于阴影之中,就可以使用笔者的独门绝技‘‘压黑提白法”。压黑就是降低“曝光”控件值,提白就是提高“白色”控件值。  《古城残阳映乌归》拍摄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落日余晖映射古城婀娜的身姿,偶有飞乌在上空掠过,惊扰了斜斜的霞光。时间从古运河里慢慢划过,撤下一片宁静,我又听到了古城花开的声音……分析这张图
色彩作用于人时产生一种单纯性的心理感应,是由色彩的固有感情导致的。这种直观性的刺激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感情、情绪。为了把色彩的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地发挥出来,达到给人的眼睛与心灵以充分的愉快、刺激和美的享受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作品的色彩调整方法。本期两位嘉宾,分别运用替换颜色、Lab色彩模式快速实现了不俗的色彩效果。《秋色丽人》 郭红营 制作  我对作品的调整思路还是调整色彩。并且
[摘要]本文以电影文本中的暴力和暴力美学为例,旨在说明,作为“意识形态机器”的电影,这些文本应该带有或隐蔽或明显的意识形态征候(即意识形态的在场),而有些文本却意外地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缺席。这些充斥在电影文本中的暴力抽离了诸如现实语境,价值导向、道德责任等基本要素、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和意义指引、成为纯粹“美学”意义上的暴力。这种意识形态的缺席所造成的后果,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者。  [关键词]意识
徐旻昊  我是2011年3月14日就职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镇计渡村第一书记的。之前,我是一名安徽日报群工部的文字记者,工作期间只是接触了很多农村群众,对农村这片土地却并不了解。2011年5月12日,今年气候较往年干,联合排灌站上,村民将闸抬高,准备抽水浇地。 徐旻昊 摄  来到村里的第一眼我便看到了修建中的211省道,這是计渡村唯一值得称道的“亮点”了,因为这是村里第一条水泥路,还是省道。但是,
“用镜头感知心灵风景,用影像呼唤美的意蕴。”这是浙江永康摄影人朱革承的摄影创作心声。他的风光作品大气恢宏,他的人物作品情感细腻。力求从人所共见的景物中,发现并记录人所不见之美,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及各种技术手法来呈现心中的影像。朱革承的作品题材丰富,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无论任何主题,他的作品都力求表现出内在的意蕴,传递出真挚的情感。晨舞 朱革承 摄 - 佳能EOS 5D Mark III,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