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学与传播学是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兴学科。与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相比,在研究视角、研究侧重点、研究范围、诞生时间、研究方法上有许多不同。我们应积极科学地学习与借鉴传播学,促进我国新闻改革。
关键词:传播学;特点;发展状态。
新闻传播学被美国著名学者、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1982年首次传入中国大陆后,在我国虽然仅不到三十年时间,但由于其具有新闻学研究不及的研究对象、领域、方法、效果,日渐引起重视。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普及不够,有的不仅不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属性特点,甚至连它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似懂非懂,更不善于应用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原理理性地指导新闻传播实际。本文结合对国内一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长期观察与思考做以下浅析。
一、传播学的起源、代表学说及研究方法、最高走向
1、传播学的起源
新闻传播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美国。 这不仅由于它本身就是新闻大国,还写二次大战有关。美国在二次大战时期,不仅研究如何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政府还要加强战时宣传,征得一些著名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成立机构,研究如何提高士气问题。新闻传播学与各式各样的传播学院陆续建立起来。传播学产生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扩展到西欧及世界其他国家。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规律与特点的学科。如今传播学在西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角度综合剖析与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而且还涉猎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结构分析、控制论、符号学、精神分析乃至媒介学,外延甚广。当今,西方传播界,研究硬件已扩展为三大板块:(1)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书籍、广告及与之相关的通讯社、文字处理、编辑出版;(2)电话、图文信息、通讯卫星、卫视、传真、远程数据传递;(3)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络。传播学不仅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与信息交流的规律与艺术方式,更重视研究其各类频繁变动的、复杂的新闻现象与正负效应传播的社会动因与相应的最佳传播方案。
由上述可见,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多种学科起源、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以综合研究信息传播过程、规律与效果为其特定领域与对象。新闻传播学中有四位学者为奠基人:政治学家咯罗德·拉斯维尔、社会心理学家保罗·拉杜斯菲尔德、心理学家卡尔·霍夫道兰、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美国著名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综合汇总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成为新闻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2、西方传播学的重要学说与观点
(1)大众传媒不仅是政治工具,而且有众多社会服务性功能,在商业化的现代社会更加如此。全面认识与重视大众传媒的各种社会功能,使传媒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颇具进步意义。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早在1948年,拉斯维尔就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明确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主会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因此,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部类为: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渠道分析或工具分析(通过什么形式?);受众分析(对谁说?);效果分析(产生什么效果?)
(3)德弗勒的双向传播理论。著名社会学家德弗勒1966年发表了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提出这一创见。他认为:如果发出信息的含义与接收信息的含义是一致的,其结果是传播;若不一致,就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它的理论贡献在于将单向的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双向环形模式。
3、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分歧
关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以美国为主流研究的传统学派与以欧洲法克福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以下不同。
(1)对待资本主义的传播制度抱有不同观点。传统学派美化现行传播制度,其研究术语充斥大量"思想战"、"意识形态战争"、"思想攻势"、"宣传战"、"间接侵略"、"征服意志的斗争"等。批判学派对此则持"批判态度"。
(2)对于传播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传统学派主张"传播中心论",不承认生产劳动是第一性;而批判学派不否定传播在社会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主为一定的社会和文化须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
(3)在对待传播分析方面,批判学派的一些观点主张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接近,即认为任何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思想;传统学派承认受众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并在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方面积累了一些成果,但他们进行的微观研究往往脱离社会环境,并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
(4)在对待传播控制权方面,批判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传播工具为少数垄断财阀、实力集团以及他们的下属机构所控制。因此,研究现代大众传播体系,必须研究与之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他们不仅批判发达国家对传播体系的控制,还批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传播活动的控制。
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所谓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怎样借助符号(语言、非语言类语言等)直接和间接地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传递、接收、反应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学问。换言之,新闻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或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播学可分为许多分支,如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自言自语,独立思考;人际传播,人们交谈;组织传播;参加集会,听报告,过组织生活;大众传播,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按照传播学原理,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电影、图书和广告等都属于新闻大众传播媒介和工具。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大众传播学,与传统的新闻学比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成体系,互有区别。
1、研究视角不同
新闻学着眼于微观,传播学着眼于宏观。新闻学以研究新闻现象、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为其对象,传播学则将社会整体的信息与新闻的交流传递作为一个动态的总体流程进行考察分析。这其中有五个重要环境:传者,信息,媒介与途径,受众,社会效果。这样,便把新闻学的研究推倒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了。
2、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新闻学偏重于对报业的研究。然而,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是三驾竞驱、互相促进的。特别是电视发展很快,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传统的新闻学显然不足,传播学的出现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尤为适应以电子新闻媒介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需要。
3、研究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新闻学偏于"述"的研究,传播学则偏于"学"的研究。从实践看,前者,多重于对各种新闻体裁的如何写作及一般理论的研究,囿于一个较小的新闻业务圈子;后者侧重于对新闻传播现象的规律与特点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新闻研究的广度,并加强了它的深度。
4、研究的范围有所不同
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影片、而传播学所研究的范围除此以外,还包括戏剧、电影、书籍、广告等--凡属大众传播媒介与工具都在它的研究之列。
5、两个学科的属性不同
同新闻学相比,传播学明显表现出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传播学除了同新闻学科有交叉外,还与一些学科邻近。首先,它与政治学相邻,有割不断的联系。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为国家提供大量筛选后的信息,提供一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传播帮助集团、国家树立形象,为促进国泰民安、人人奋进发挥舆论的作用。其次,它与哲学、社会学相邻。传播学与哲学、社会学的关系比其他学科的关系更深了一层。由于传播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传播学具有社会学的性质;作为研究信息传递中人际关系的学问,需要用哲学的方法去解释和阐明。还有。传播学与经济学相邻。传播的内容和结构不但同经济紧密联系,并且有一定的依赖性。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传播信息对经济生活都是极端重要的。传播学的发展加强了经济方面信息的传递,及时而准确,使之国际化。传播事业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经济来源,特别是在新闻改革的今天,许多新闻传播机构的正常运转时刻离不开经济学。
6、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研究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而传播学研究,其方法更多侧重于由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一些研究成果往往还需要进行大型随机问卷,小型控制试验,由个案分析,经过量化后才理出试验结论。
7、研究选择不同
新闻学往往侧重于政治背景的分析,而传播学更多地选择新闻传播现象的人文背景进行文化分析。因此,从一些文化现象的奥秘去探析,传播学更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三、研究新闻兴传播学应注意的问题
1、采取正确的科学场弃方法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新闻观作指导,按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采取正确的科学扬弃方法。传播学之所以方未艾,勃然兴起于全球,自然有其内在的巨大的科学成因,然而它毕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者创立与提出的,内容中有进步,也有陈腐,甚至有些是极为错误的。因此,在学习、研究、借鉴传播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对其学说、观点进行科学分析,真正实现哲学意义上的扬弃。如美国弗雷德·赛伯特·西奥多·彼德森和威尔伯·施拉姆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是西方关于大众传播工具的代表作,按其界划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下转第12 页) (上接第10页)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中的"自由主义"理论所言,报刊不具政府的工具,不受政府的控制与影响,思想与消息必须有 "自由市场"等,这些观点不合乎我国国情,对此,必须予以摒弃。
2、密切关注国外传播学的最高学术动态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近二十多年基本还滞留在翻译一些外国同类著作,出版一些似曾相识的传播学著作,普及一般传播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仍以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为基础对象,对美国之外的欧洲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传播学研究新思潮的研究甚为贫乏,特别是对欧洲法兰克福等批判学派之外的研究,十分欠缺。这里有译著滞后的原因,更有缺乏深层次学术探讨的钻研精神的缘由。而事实上,传播学的研究领域甚为广泛与丰富,花前月下有许多新进展、新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早于西方传播学。马克民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产业部门中,信息传播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3、传播学理论与新闻实践的机结合
一些重要的科学性学理与概念,应适用于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实践活动中。现在,许多地方与传媒对传播学的引用仅限于一些名词如"信息":、"反馈"、"传媒"、"受众"、"传播渠道"、"意见领袖",然而对传播学一些原理的运用,则似懂非懂,不太自沉,有些甚至还没有理性的清醒认识。
传播学的许多重要思想与学理是可值得积极大胆借鉴的,如传播学关于传媒几大社会功能的全面阐述,是完全可以引入各个媒体节目配置与调整之中的;传播学关于强化舆论监督功能,对于办报办台、极有启迪与帮助;传播学注重传者与受者的双向交流思想,对实现最佳良性传播循环甚有帮助,可多开辟一些读者与受众直接参与的参与的节目,多在新闻受众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开辟与科学配置节目栏目,使新闻与信息资源顾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不同爱好的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等等,特别是应发挥传播学从社会视角观察与运筹新闻资源的巨大优势,搞些深层次新闻报道等。
目前世界新闻发达国家与地区都十分重视传播学的研究与应用。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都是特聘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同行权威人士,如传播奠基人施拉姆等来校授课,不断进行一些传播学新的理论探索如传播伦理问题等。一些相关专业成果在校外的洲际乃至世界同行报刊上发表。他们对传播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十分普遍与灵活,如传媒的批评性稿件,保持经济,且保证一定数量;电视中观众与主持人共同参与互动的平民化节目是很多的,有的内容不一定精彩,但那种平等参与的气氛吸引演室外更多的受众。
总之,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国内外新闻竞争的新形势下,系统深入研究传播学,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传播学;特点;发展状态。
新闻传播学被美国著名学者、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1982年首次传入中国大陆后,在我国虽然仅不到三十年时间,但由于其具有新闻学研究不及的研究对象、领域、方法、效果,日渐引起重视。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普及不够,有的不仅不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属性特点,甚至连它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似懂非懂,更不善于应用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原理理性地指导新闻传播实际。本文结合对国内一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长期观察与思考做以下浅析。
一、传播学的起源、代表学说及研究方法、最高走向
1、传播学的起源
新闻传播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美国。 这不仅由于它本身就是新闻大国,还写二次大战有关。美国在二次大战时期,不仅研究如何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政府还要加强战时宣传,征得一些著名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成立机构,研究如何提高士气问题。新闻传播学与各式各样的传播学院陆续建立起来。传播学产生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扩展到西欧及世界其他国家。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规律与特点的学科。如今传播学在西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角度综合剖析与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而且还涉猎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结构分析、控制论、符号学、精神分析乃至媒介学,外延甚广。当今,西方传播界,研究硬件已扩展为三大板块:(1)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书籍、广告及与之相关的通讯社、文字处理、编辑出版;(2)电话、图文信息、通讯卫星、卫视、传真、远程数据传递;(3)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络。传播学不仅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与信息交流的规律与艺术方式,更重视研究其各类频繁变动的、复杂的新闻现象与正负效应传播的社会动因与相应的最佳传播方案。
由上述可见,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多种学科起源、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以综合研究信息传播过程、规律与效果为其特定领域与对象。新闻传播学中有四位学者为奠基人:政治学家咯罗德·拉斯维尔、社会心理学家保罗·拉杜斯菲尔德、心理学家卡尔·霍夫道兰、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美国著名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综合汇总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成为新闻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2、西方传播学的重要学说与观点
(1)大众传媒不仅是政治工具,而且有众多社会服务性功能,在商业化的现代社会更加如此。全面认识与重视大众传媒的各种社会功能,使传媒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颇具进步意义。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早在1948年,拉斯维尔就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明确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主会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因此,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部类为: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渠道分析或工具分析(通过什么形式?);受众分析(对谁说?);效果分析(产生什么效果?)
(3)德弗勒的双向传播理论。著名社会学家德弗勒1966年发表了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提出这一创见。他认为:如果发出信息的含义与接收信息的含义是一致的,其结果是传播;若不一致,就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它的理论贡献在于将单向的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双向环形模式。
3、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分歧
关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以美国为主流研究的传统学派与以欧洲法克福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以下不同。
(1)对待资本主义的传播制度抱有不同观点。传统学派美化现行传播制度,其研究术语充斥大量"思想战"、"意识形态战争"、"思想攻势"、"宣传战"、"间接侵略"、"征服意志的斗争"等。批判学派对此则持"批判态度"。
(2)对于传播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传统学派主张"传播中心论",不承认生产劳动是第一性;而批判学派不否定传播在社会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主为一定的社会和文化须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
(3)在对待传播分析方面,批判学派的一些观点主张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接近,即认为任何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思想;传统学派承认受众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并在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方面积累了一些成果,但他们进行的微观研究往往脱离社会环境,并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
(4)在对待传播控制权方面,批判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传播工具为少数垄断财阀、实力集团以及他们的下属机构所控制。因此,研究现代大众传播体系,必须研究与之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他们不仅批判发达国家对传播体系的控制,还批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传播活动的控制。
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所谓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怎样借助符号(语言、非语言类语言等)直接和间接地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传递、接收、反应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学问。换言之,新闻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或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播学可分为许多分支,如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自言自语,独立思考;人际传播,人们交谈;组织传播;参加集会,听报告,过组织生活;大众传播,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按照传播学原理,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电影、图书和广告等都属于新闻大众传播媒介和工具。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大众传播学,与传统的新闻学比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成体系,互有区别。
1、研究视角不同
新闻学着眼于微观,传播学着眼于宏观。新闻学以研究新闻现象、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为其对象,传播学则将社会整体的信息与新闻的交流传递作为一个动态的总体流程进行考察分析。这其中有五个重要环境:传者,信息,媒介与途径,受众,社会效果。这样,便把新闻学的研究推倒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了。
2、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新闻学偏重于对报业的研究。然而,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是三驾竞驱、互相促进的。特别是电视发展很快,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传统的新闻学显然不足,传播学的出现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尤为适应以电子新闻媒介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需要。
3、研究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新闻学偏于"述"的研究,传播学则偏于"学"的研究。从实践看,前者,多重于对各种新闻体裁的如何写作及一般理论的研究,囿于一个较小的新闻业务圈子;后者侧重于对新闻传播现象的规律与特点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新闻研究的广度,并加强了它的深度。
4、研究的范围有所不同
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影片、而传播学所研究的范围除此以外,还包括戏剧、电影、书籍、广告等--凡属大众传播媒介与工具都在它的研究之列。
5、两个学科的属性不同
同新闻学相比,传播学明显表现出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传播学除了同新闻学科有交叉外,还与一些学科邻近。首先,它与政治学相邻,有割不断的联系。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为国家提供大量筛选后的信息,提供一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传播帮助集团、国家树立形象,为促进国泰民安、人人奋进发挥舆论的作用。其次,它与哲学、社会学相邻。传播学与哲学、社会学的关系比其他学科的关系更深了一层。由于传播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传播学具有社会学的性质;作为研究信息传递中人际关系的学问,需要用哲学的方法去解释和阐明。还有。传播学与经济学相邻。传播的内容和结构不但同经济紧密联系,并且有一定的依赖性。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传播信息对经济生活都是极端重要的。传播学的发展加强了经济方面信息的传递,及时而准确,使之国际化。传播事业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经济来源,特别是在新闻改革的今天,许多新闻传播机构的正常运转时刻离不开经济学。
6、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研究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而传播学研究,其方法更多侧重于由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一些研究成果往往还需要进行大型随机问卷,小型控制试验,由个案分析,经过量化后才理出试验结论。
7、研究选择不同
新闻学往往侧重于政治背景的分析,而传播学更多地选择新闻传播现象的人文背景进行文化分析。因此,从一些文化现象的奥秘去探析,传播学更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三、研究新闻兴传播学应注意的问题
1、采取正确的科学场弃方法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新闻观作指导,按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采取正确的科学扬弃方法。传播学之所以方未艾,勃然兴起于全球,自然有其内在的巨大的科学成因,然而它毕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者创立与提出的,内容中有进步,也有陈腐,甚至有些是极为错误的。因此,在学习、研究、借鉴传播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对其学说、观点进行科学分析,真正实现哲学意义上的扬弃。如美国弗雷德·赛伯特·西奥多·彼德森和威尔伯·施拉姆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是西方关于大众传播工具的代表作,按其界划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下转第12 页) (上接第10页)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中的"自由主义"理论所言,报刊不具政府的工具,不受政府的控制与影响,思想与消息必须有 "自由市场"等,这些观点不合乎我国国情,对此,必须予以摒弃。
2、密切关注国外传播学的最高学术动态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近二十多年基本还滞留在翻译一些外国同类著作,出版一些似曾相识的传播学著作,普及一般传播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仍以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为基础对象,对美国之外的欧洲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传播学研究新思潮的研究甚为贫乏,特别是对欧洲法兰克福等批判学派之外的研究,十分欠缺。这里有译著滞后的原因,更有缺乏深层次学术探讨的钻研精神的缘由。而事实上,传播学的研究领域甚为广泛与丰富,花前月下有许多新进展、新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早于西方传播学。马克民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产业部门中,信息传播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3、传播学理论与新闻实践的机结合
一些重要的科学性学理与概念,应适用于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实践活动中。现在,许多地方与传媒对传播学的引用仅限于一些名词如"信息":、"反馈"、"传媒"、"受众"、"传播渠道"、"意见领袖",然而对传播学一些原理的运用,则似懂非懂,不太自沉,有些甚至还没有理性的清醒认识。
传播学的许多重要思想与学理是可值得积极大胆借鉴的,如传播学关于传媒几大社会功能的全面阐述,是完全可以引入各个媒体节目配置与调整之中的;传播学关于强化舆论监督功能,对于办报办台、极有启迪与帮助;传播学注重传者与受者的双向交流思想,对实现最佳良性传播循环甚有帮助,可多开辟一些读者与受众直接参与的参与的节目,多在新闻受众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开辟与科学配置节目栏目,使新闻与信息资源顾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不同爱好的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等等,特别是应发挥传播学从社会视角观察与运筹新闻资源的巨大优势,搞些深层次新闻报道等。
目前世界新闻发达国家与地区都十分重视传播学的研究与应用。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都是特聘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同行权威人士,如传播奠基人施拉姆等来校授课,不断进行一些传播学新的理论探索如传播伦理问题等。一些相关专业成果在校外的洲际乃至世界同行报刊上发表。他们对传播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十分普遍与灵活,如传媒的批评性稿件,保持经济,且保证一定数量;电视中观众与主持人共同参与互动的平民化节目是很多的,有的内容不一定精彩,但那种平等参与的气氛吸引演室外更多的受众。
总之,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国内外新闻竞争的新形势下,系统深入研究传播学,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