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来源 :餐饮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ianzhu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如果以节气作为年月间的划分标准,“立秋”代表着这一年下半年的到来,也是一年中的转折,从这一天起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万物由繁茂生长趋向萧索成熟。
  然而,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此时天气仍闷热,暑气难消,有“秋老虎”之称。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古人相信一叶知秋,当梧桐叶开始从枝头飘落,立秋日便响起秋天的前奏,季节轮替的步伐逐渐接近。《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总喜欢把温度作为辨识季节的标尺,而田间地头伺候庄稼的农人,能更敏锐地感受到秋的气息。随着秋风掠过,收获被提上日程。汪曾祺把立秋后的八月称为“葡萄着色的季节”。秋雨之后,他培育的葡萄“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立秋,古有咬秋的习俗。清代文人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写:“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如今这一习俗在我国南北方的很多地方还被保留着,毕竟高温难耐的夏日还未褪去,忽逢立秋,人们更要“咬”住不放。所咬的瓜有甜瓜、香瓜、蜜瓜、西瓜……不一而足。还有苹果、梨、柿、枣、葡萄等水果,都是人们迎接秋日的标配。
  我国民间还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说法。相传明朝徐达打下元都的时候,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士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治兵严格的常遇春准备军法处置偷瓜的士兵,种菜的老农出来解释说,立秋過后摘瓜不算偷,他就赦免了那个士兵。听说立秋拾瓜者无罪,许多士兵也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大家,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下来。
  如果说瓜果蔬菜只是开胃,立秋后的重头戏还有“贴秋膘”。首选当然是吃肉,“以肉贴膘”来弥补“苦夏”中的胃口不佳和体重下降,炖肉、烤肉、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各种鱼……应有尽有。在北方,贴秋膘还承担着抵御寒冬的重任。如今,对于忙碌奔波的人们而言,无论是吃茄子、咬瓜,还是食肉,更多的是进入秋天的仪式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桂花大黄鱼
  主料:黄鱼
  配料:葱、姜、鲜桂花。
  调料:玉米淀粉、花雕酒。
  酱汁:米醋、意大利黑醋、白糖、酱油、盐、香油、胡椒粉、油。
  制作步骤
  1.黄鱼洗净改刀,用盐、黄酒、葱、姜进行腌制;
  2.用玉米淀粉、水、色拉油调制水粉糊,流沙状即可;
  3.用水粉糊均匀包裹黄鱼,再放入干淀粉中包裹后,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
  4.另起锅,熬制备好的酱汁呈色泽明亮状,浇在炸制好的黄鱼身上,装饰即可。
  秋季的新鲜蔬菜茄子,不仅营养丰富,还是一味好药。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上曾记载说茄子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散淤宽肠的功效,可以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现代医学认为,秋季多吃茄子,有助于减少老年斑和皮肤色素沉着。此外,茄子纤维中所含的皂苷,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茄鲞,这个源于《红楼梦》的经典菜肴,制作起来较为复杂且需要发酵。此次加入糟卤来弥补发酵的香味,可谓创新之举。


  茄鲞
  主料:茄子
  配料:杏干、鸡腿肉、鸡蛋、杏鲍菇、冬笋、松子仁、核桃仁、北杏仁片、青椒丁、红椒丁、水发香菇、马友咸鱼、干葱、蒜末、小葱。
  酱汁:白糖、米醋、糟卤、胡椒粉、香油、清鸡汤、蚝油、老抽。
  制作步骤
  1.将杏鲍菇、茄子切丁,过油炸至金黄,飞水备用;
  2.锅内放油炒香葱蒜、香菇、咸鱼末,放入杏鲍菇、茄子,加入调好的酱汁翻炒;
  3.临出锅放入青红椒丁,装盘后撒上干果仁即可。


  煸炒孟宗笋
  主料:孟宗笋
  配料:腊肉、青蒜、红尖椒。
  调料:麻辣鲜露、老抽、蚝油、鸡粉、糖。
  制作步骤
  1.孟宗笋切片,腊肉改刀成片,青蒜切断,红尖椒切菱形片备用;
  2.孟宗笋先焯水后,沥干水分滑油备用;
  3.炒锅上火煸香腊肉,下入青蒜、红尖椒炒香,放入孟宗笋,加入由麻辣鲜露、老抽、蚝油、鸡粉、糖调成的汁,烹入锅中旺火快炒,出锅装盘即可。


  私房烤羊排
  主料:净羊排
  配料:葱、姜。
  调料:花椒、大料、桂皮、香叶、小茴香、孜然粉、辣椒粉、蜂蜜、蒜蓉辣酱、料酒、盐。
  制作步骤
  1.羊排斩成件,冷水下锅焯水,滚开后撇去浮沫;
  2.另起一锅,净水下入焯好的羊排,将葱、姜、花椒、大料、桂皮、香叶、小茴香包入料包一起入锅,加入料酒、盐调味;
  3.大火烧开改小火炖40分钟,关火泡30分钟出锅;
  4.蜂蜜加少许水调稀,将羊排擦净表面水分,均匀刷上蜂蜜水,入烤箱180℃烤10分钟;
  5.刷蒜蓉辣酱,再放入烤箱烤5分钟,出锅后撒孜然粉、辣椒粉,装盘即可。
其他文献
抓炒里脊是清宫廷“四大抓炒”之一,说起这道菜据说还与慈禧老佛爷有关。说有一天老佛爷食欲不佳,御膳房做了很多玉馔珍馐,却都不符合老佛爷的胃口。这时候王玉山灵机一动,做了一道自己的拿手菜,受到了老佛爷的赞赏,就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听差的上菜慌忙,不知其名,只记得当时王玉山在做菜时的乱抓手势,脱口答了一句:“禀老佛爷,这菜乃是‘香山山王’之子王玉山所烹,名曰抓炒里脊。”老佛爷吃得高兴,立即传出口谕,封王
期刊
烹饪的差异也存在:当这一锅是“烩菜”时,土豆、丸子等配菜会被煎炸或焯煮做预处理;“熬菜”则如其名,重点在大水大火“熬”熟的过程;“炖”则是不大讲究食材预处理,但是会花更多时间小火慢炖直至入味。  旧时冬日食材匮乏,土豆白菜粉条的铁三角,可以自行组合、亦可搭配任意其他材料,萝卜、土豆、豆腐、豆角……配上或浓或淡渗透的肉汁,都能给冬日单调的味蕾带来欣喜。  能往火锅里煮的,基本上都能往大锅菜里炖。而相
期刊
8月,初秋的凉意与夏季残留的热浪,追逐嬉戏在广袤的华夏大地,迁徙的早雁穿过五彩的云,明净的街道飘过泛黄的叶——走过炎夏的人们享受着金风送来的飒爽。  季节转换之时,全球疫情防控戰线迎接着“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考验。同时,全球多地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多地受到汛情冲击。面对种种困难,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同战疫,和衷共济克时艰,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书写了积合力以致胜的新篇章。在当前坚持防疫工作常态化下,餐饮人加
期刊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采集周期:2021年7月20日至8月7日  问卷发放渠道:微信方式向江苏餐饮企业发放  样本总量:676份  疫情對餐饮企业影响  (一)南京、扬州餐饮企业  1.小微餐企举步维艰;  2.中式连锁餐企受到重创;  3.星级酒店餐饮损失巨大;  4.婚庆家宴全军覆没。  (二)江苏其他城市餐饮企业  1.7月20日—31日,餐企服务收入总体下降20%。其中苏州、常州、徐州、
期刊
提起哪里的羊肉好吃,好像人们心中只能想起西北五省区的争锋与混战: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五位种子选手磨刀霍霍向肥羊,争先恐后当第一;浙江作为南方代表队成员独占一条赛道。其实,在西南地区隐藏着被吃货们严重低估的吃羊肉宝地,“闷声吃大羊”的云贵川人民同样对羊肉爱得深沉。  贵州人吃羊肉花样繁多,主要有羊肉粉和羊肉火锅两大类。贵州人吃羊肉粉,那是不分早晚,不分冷热,不分三餐,不分四季,只要家门口开
期刊
提到新疆炒米粉这个品类,相信很多消费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花小小新疆炒米粉”。花小小不仅让“新疆炒米粉”成为餐饮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品类,更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开设了两百多家门店,如它所属的公司名“四有青年”一样,是个名副其实的年轻品牌。  2021年7月的盛夏,四有青年餐饮创始人赵刚接受采访,畅谈了创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2016年,有着多年互联网营销经验的赵刚褪去光环、华丽转身,与其他三位志同
期刊
小寒,一个“小”字,温柔,不张扬,将冬天的寒意缓解了几分。其实,在气象记录中,小寒比大寒还要冷,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因为“三九”就在小寒节气里,经常会出现极寒的天气,人与动物都迎来终极考验。  小寒三候,都与鸟有关:初候雁北乡。小寒之际,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是阳气已动,因此出现候鸟大雁感阳向北飞的迹象。二候鹊始巢。禽鸟最早得知气候变化,此时喜鹊已得来年之气,开始衔草筑巢,准备孕育后代。三候雉始
期刊
豆腐,也许是中国美食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吃法最多样的食物。  毫无疑问,风靡全球的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谁发明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明的?说法有很多。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豆腐。这种说法虽然被很多学者质疑,但也成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  相较于去探究豆腐的起源,人们更关注的是怎么把这种美味吃掉。2000多年的吃豆腐历程,一边是从黄豆蜕变出的各种豆腐产品,一边是煎炒烹炸炖煮烤
期刊
日常粿  经过千百年发展,“粿”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家族:主料除了大米,还包括以薯类、芋类制成的食物,平时食用的有主食、有点心,最耗时费力的“粿”,直到年节时才会出现。  哪里人是“吃粿”专家?潮汕人民一定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粿条、粿汁在潮汕地区的普遍程度,仿佛臊子面之于陕西、米粉之于广西。  粿条是把大米磨成浆,蒸熟后切成细长的面条;粿汁,又叫粿汁皮,比粿条多一个晾干或烘干的步骤,然后切成三角形
期刊
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真是神奇,立秋过后略感清新,处暑一到凉风乍起。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据考证,“处暑”一词,在我国2000年前成书的《国语》中就出现了,且明确是指气温的。后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之中,可见其由来已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它的来临意味着即将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