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n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全面整合课程资源,以“问题导学”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展示点拨、总结优化、当堂检测等形式,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也渐趋成熟。教师通过“问题导学”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探究、多元体验、积极构建,进而形成牢固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推动学生自主參与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网络、书籍、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联系当地的风俗民情、生活实际等,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以丰富而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营造地理学习的积极氛围,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动力,体味主动参与的乐趣。《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理解难度不大,教师不妨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兴趣,使其自主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教师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小麦、东北地区的大豆、内蒙古的牧场、长江流域的水稻田等图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欣赏图文的同时思考并回答:你所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产业活动?学生回答:农业。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农业景观?一个地区的农业选择有没有外在因素的限制?如果有,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样问题层层展开,由浅入深,从生活实际到地理科学,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启发下,对问题的探究及地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将教材知识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设计并呈现,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农业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特点)农业的特点是、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技术条件。这些条件又包括哪些因素?在这里,问题构成教与学的线索,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提取有效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知识要点有了深入而细致的把握,为其进行综合性的深入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
  二、展示点拨,优化小组合作策略
  高中地理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教材要点进行梳理之后,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学成果,并能够抓住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使其深入理解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农业的区位选择》的自学环节,教师巡视检查,搜集了学生的学情,对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展示,并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展开辨析,以加深学生对易错点与易考点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征?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出农业生产的特征:地区选择性与季节周期性。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教师设疑:你能根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某地的农业选择进行判断吗?同时呈现出具体的探究案例:下列事实反映了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A.近年来,某地的柚子价格创历史新高,而橘子的价格则逐年降低;B.据报道,某地的果品远销东南亚、北美等地区;C.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某地的牛奶及其制品产量大幅度上升,并销往东南沿海等一系列城市。针对案例,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价格、交通、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案例进行多角度思考,小组内充分交流与探讨,以促进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总结提升,构建内在框架体系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抽取知识主干,对既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构建,使之形成符合学生个性认知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完善而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等。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学生的案例探究基础上,将重心放在“农业区位因素”上来设计知识的框架体系,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如位置分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地价、劳力、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因素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同时根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扩大市场范围、农业类型和规模等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以丰富知识体系,方便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等。当然,仅仅建构知识框架体系,而不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分析与运用,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构建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理解:以前,北方地区冬天时令蔬菜很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咸萝卜过冬,或大量储存大白菜以过冬,而现在这种现象则很少见,请你分析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以前北方时令蔬菜较少的原因,以及如今交通的便利使南方的蔬菜很容易到达北方的餐桌,冷藏与保鲜技术的提高也为北方冬季蔬菜品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四、当堂检测,落实知识迁移应用
  当前的地理教学,重视知识的预设与生成,对学生的思考与发问也有所强调,而对于指导迁移应用还远远不够。教师应设计问题来当堂检测,落实知识的迁移运用。对于教材已有问题,教师还可以巧妙设计,将问题“变形”,或变换条件,或多元设问,或联系旧知,或结合生活,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在《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及灵活运用能力,教师不妨以综合性、典型性、应用性的实际生活问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检测,以落实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某地区在十年前曾大规模种植桑树,从事养蚕业,后因国内市场不景气,桑蚕经营惨淡,于是毁桑林,改为种植银杏树,因为银杏叶提取物价格一路上扬。后来,因为银杏树的种植量大增,而银杏叶的需求量锐减,农民又将银杏树的种植数量削减。请你分析导致上述农业生产活动发生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该案例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生根据所学的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得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该案例给我们如下启示: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的变化作科学的预测。在检测反馈环节,教师应当对问题的难度、广度等有综合而全面的把握,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体现综合性能力的考查,体现教与学的层次性与发展性。
  总之,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成长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际,全面整合课程资源,通过丰富多样、典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使其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其他文献
港口一般可以分为海港和内河港,本文主要说海港。中国海港大范围可以分为三大区域以天津港领衔的渤海湾港口群,以上海港领衔定的长三角港口群,以香港港领衔的珠三角港口群。
10月4日,今年第22号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登陆时最大风力达到67米/秒,是1949年以来秋季正面袭击湛江最大的台风。面对“彩虹”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湛江海事局迅速行动
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位旅行者都有他们探寻旅行目的地的独特方式。将所有假期都投入到航海运动中的德国人吴亚尼,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不一样的旅行可能性。
[摘 要]在创新发明教育教学中,一般教师采用的是“发明方法”的教育,课后往往学生还是很迷茫,常常为到底要“发明什么”而苦恼。“客观—发明”式的教学引导,树立了中职生的“客观”意识,明白了创新发明就是对“客观”的创新发明,懂得了“发明什么”的问题,懂发明、会发明、有发明成为学生中的风尚。  [关键词]“客观—发明”式原理 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摘要]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强大的功能。为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以科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部分章节为例,结合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关键词]Moodle网络教学平台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123在高中信
[摘要]地理大数据是以数据形式保存的所有地理信息资源的总称。地理大数据图形化是指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图形图像。地理大数据图形化可以应用于试题命制、教育评价、微课创作、课堂教学等方面。  [关键词]地理大数据图形化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9  大数据时代到来了,地理信息技术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地理学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