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非常之大,对森林的生长和木材产品的生产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我国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简要介绍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着重探讨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原因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248-01
1.森林病虫害的常见分类
1.1 细菌
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病原细胞大部分为杆状,该类细菌侵染植物之后,初期是油渍状或水渍状,后期导致病害部分发生角脓。该类病害重在预防,及时消灭病原菌,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来防治。
1.2 真菌
一类具有细胞壁,通常为丝状体的真核微生物,以吸收为营养方式,孢子繁殖。约80%的森林病害是有真菌导致的,该类病害的主要表现是腐烂、坏死和枯萎,植物发病的部位常常有粉状物、突起物等症状。
1.3 病毒
一类个体非常小,并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通常有纤维状、球状和杆状等形态。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以复制增殖为繁殖方式。依靠患病植物之间,及线虫、蜗牛、昆虫等来传播。一般由细微的伤口入侵,之后在植物筛管内移动。患病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畸形,防治主要是依靠严格的苗木检疫。
1.4 线虫
低等动物的一种,一般呈线形体,线虫口腔有一条刺状的针,从植物中吸取植物汁液,從而造成植物体的机械损伤,同时分泌出毒素或者酶类物破坏植物生理功能,引起寄主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同时还为真菌和细菌的侵染打开了通路,进一步导致复合感染,加重植物病虫害程度。
2.导致森林病虫害成灾的原因
2.1 植株种类单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导致大面积栽种人工林,天然林的比重逐渐降低,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单一种植同一种林木,非常容易导致病虫害的侵染,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灾害,与此同时,防治工作的难度也非常之大。
2.2 盲目进行引种
不同的树种都有不同的生长范围和环境要求,超越了适合生长的区域,林木便不能健康生长,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会导致出现病弱植株。“外树内种”、“南树北种”的现象普遍,盲目引种导致林木超出生长范围,感染病虫害的几率增大,同时也会带来物种入侵的危险。
2.3 缺乏管理经验
种植密度过大,管理方式不当,导致林地通风透光较差,林木营养状况不良,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3.1 生物酶技术的应用
蛋白酶抑制剂在大部分的生物体内都有着一定的含量。这种基因是维持生物体内正常代谢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抵御各种外来的蛋白水解酶,所以能够比较好的防治生物体内所造成的损坏。近年来,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其抗虫害方面的作用显得也更加的突出。一般情况下,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在杀虫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昆虫肠道蛋白活性的作用,可以对昆虫的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进而使得昆虫由于缺少一定的氨基酸而没有办法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目前,这种通过蛋白酶来抑制昆虫生长的方式在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在被广泛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植物的抗虫害能力,促进了植物的健康生长。
3.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近年来也被大众所知晓,作为一项高新生物技术,它可以从根源上防治虫害。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改变树木的遗传性状,择选优秀基因的树苗,从而改良树种,就实例来讲,比如说,苏云金杆菌内毒素、昆虫神经毒素,对树种进行基因转化,让树种本身就具有抗虫性。基因工程的发展给转基因树木的培养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各种各样的改良树木品种不仅仅抗虫,在耐寒耐热生长速度各个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提升,这是一种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的尖端技术,建议增加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经费,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让它有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上的运用还是卓有成效的,截止目前,我国已培育了百余种高抗虫性的优良树种;虽然说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开始略有成效,但由于公众舆论对此项技术的理解不够全面,造成社会大众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而部分偏远地区,科学技术落后,对高新技术无法理解乃至不能接受这一类的生物技术,这对开展防治工作产生了不小的障碍。所以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知识的普及。总的来讲,转基因技术是可以从根本上防治林业虫害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工作前景一片大好。
3.3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造林绿化面积的增多,以及气候要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出现水平加强、面积添加的趋向,传统人工监测与防治手腕在应对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时显出弱势。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中低空实时电视成像和红外成像快速获取系统,在对车、人无法到达地带的林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经过无人机喷洒药物、监测能无效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减灾程度,大大减小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形成的生态危害。
3.4 昆虫性诱剂的应用
通常采用在诱捕器中放入活的未交尾的雌虫、雌虫性腺提取物、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或与性引诱剂在结构上比较相似而在林间具有很高的引诱作用的化学药剂等,当雄虫感受到雌性气息而飞来时,就被粘在诱捕器的粘胶上。定时检查捉到的害虫数量,就可以掌握害虫的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预报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就可以对该种害虫进行预测预报。
3.5 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在施用中,由于自身特性并不会对人畜身体产生毒副影响,但是如果生物农药用量和用法不当,同样会对人畜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中毒现象。因此,在生物农药使用中,应该提高药物施用安全性重视程度,严格遵循生物农药施用标准和要求,在保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生物农药带来的毒副作用。此外,生物农药的保管工作同样重要,生物农药的药效发挥最佳温度在25℃~30℃之间,所以,做好农药的保管工作,有助于生物农药药效发挥,提升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陆海.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措施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7(2):199-200.
[2] 杨亚利.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19):149-15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原因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248-01
1.森林病虫害的常见分类
1.1 细菌
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病原细胞大部分为杆状,该类细菌侵染植物之后,初期是油渍状或水渍状,后期导致病害部分发生角脓。该类病害重在预防,及时消灭病原菌,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来防治。
1.2 真菌
一类具有细胞壁,通常为丝状体的真核微生物,以吸收为营养方式,孢子繁殖。约80%的森林病害是有真菌导致的,该类病害的主要表现是腐烂、坏死和枯萎,植物发病的部位常常有粉状物、突起物等症状。
1.3 病毒
一类个体非常小,并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通常有纤维状、球状和杆状等形态。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以复制增殖为繁殖方式。依靠患病植物之间,及线虫、蜗牛、昆虫等来传播。一般由细微的伤口入侵,之后在植物筛管内移动。患病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畸形,防治主要是依靠严格的苗木检疫。
1.4 线虫
低等动物的一种,一般呈线形体,线虫口腔有一条刺状的针,从植物中吸取植物汁液,從而造成植物体的机械损伤,同时分泌出毒素或者酶类物破坏植物生理功能,引起寄主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同时还为真菌和细菌的侵染打开了通路,进一步导致复合感染,加重植物病虫害程度。
2.导致森林病虫害成灾的原因
2.1 植株种类单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导致大面积栽种人工林,天然林的比重逐渐降低,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单一种植同一种林木,非常容易导致病虫害的侵染,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灾害,与此同时,防治工作的难度也非常之大。
2.2 盲目进行引种
不同的树种都有不同的生长范围和环境要求,超越了适合生长的区域,林木便不能健康生长,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会导致出现病弱植株。“外树内种”、“南树北种”的现象普遍,盲目引种导致林木超出生长范围,感染病虫害的几率增大,同时也会带来物种入侵的危险。
2.3 缺乏管理经验
种植密度过大,管理方式不当,导致林地通风透光较差,林木营养状况不良,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3.1 生物酶技术的应用
蛋白酶抑制剂在大部分的生物体内都有着一定的含量。这种基因是维持生物体内正常代谢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抵御各种外来的蛋白水解酶,所以能够比较好的防治生物体内所造成的损坏。近年来,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其抗虫害方面的作用显得也更加的突出。一般情况下,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在杀虫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昆虫肠道蛋白活性的作用,可以对昆虫的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进而使得昆虫由于缺少一定的氨基酸而没有办法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目前,这种通过蛋白酶来抑制昆虫生长的方式在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在被广泛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植物的抗虫害能力,促进了植物的健康生长。
3.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近年来也被大众所知晓,作为一项高新生物技术,它可以从根源上防治虫害。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改变树木的遗传性状,择选优秀基因的树苗,从而改良树种,就实例来讲,比如说,苏云金杆菌内毒素、昆虫神经毒素,对树种进行基因转化,让树种本身就具有抗虫性。基因工程的发展给转基因树木的培养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各种各样的改良树木品种不仅仅抗虫,在耐寒耐热生长速度各个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提升,这是一种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的尖端技术,建议增加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经费,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让它有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上的运用还是卓有成效的,截止目前,我国已培育了百余种高抗虫性的优良树种;虽然说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开始略有成效,但由于公众舆论对此项技术的理解不够全面,造成社会大众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而部分偏远地区,科学技术落后,对高新技术无法理解乃至不能接受这一类的生物技术,这对开展防治工作产生了不小的障碍。所以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知识的普及。总的来讲,转基因技术是可以从根本上防治林业虫害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工作前景一片大好。
3.3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造林绿化面积的增多,以及气候要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出现水平加强、面积添加的趋向,传统人工监测与防治手腕在应对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时显出弱势。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中低空实时电视成像和红外成像快速获取系统,在对车、人无法到达地带的林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经过无人机喷洒药物、监测能无效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减灾程度,大大减小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形成的生态危害。
3.4 昆虫性诱剂的应用
通常采用在诱捕器中放入活的未交尾的雌虫、雌虫性腺提取物、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或与性引诱剂在结构上比较相似而在林间具有很高的引诱作用的化学药剂等,当雄虫感受到雌性气息而飞来时,就被粘在诱捕器的粘胶上。定时检查捉到的害虫数量,就可以掌握害虫的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预报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就可以对该种害虫进行预测预报。
3.5 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在施用中,由于自身特性并不会对人畜身体产生毒副影响,但是如果生物农药用量和用法不当,同样会对人畜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中毒现象。因此,在生物农药使用中,应该提高药物施用安全性重视程度,严格遵循生物农药施用标准和要求,在保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生物农药带来的毒副作用。此外,生物农药的保管工作同样重要,生物农药的药效发挥最佳温度在25℃~30℃之间,所以,做好农药的保管工作,有助于生物农药药效发挥,提升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陆海.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措施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7(2):199-200.
[2] 杨亚利.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19):149-150.